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上的 襄陽,樊城 之戰 曆時近6年

(2007-08-12 23:55:41) 下一個
這是在 2007年7月31日 13:03:36
GMT 檢索到的 Google 和網頁作者無關,不對網頁的內容負責。

曆史上的襄樊之戰

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位於南北交通要衝,處黃淮與江漢平原交匯之處,兼有荊山與漢江之險,曆來為南北政權激烈之地。素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

當年關雲長北伐中原,水淹七軍,威震天下,取得了襄陽而未下樊城,終有敗走麥城,痛失荊州之禍。

顯然,說到宋元之間的那場大戰,隻提襄陽而不提樊城,是不正確的。且樊城軍民麵對蒙古鐵蹄和回回炮,威武不屈,城陷後仍發動巷戰,氣節實在襄陽呂文煥之上。

襄樊之戰是蒙元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

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曆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在回回炮威脅下降元,曆時近6年,以南宋失敗,襄樊陷落而告結束。

此前,鎮守川蜀的南宋驍將劉整為主將陷害,竟“籍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入附”蒙古。

於是,南宋川陝大半喪失,已無險可首,蒙古遂將進攻的重點由川蜀轉為襄陽。

劉整並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

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蒙古大汗忽必烈采納,宋蒙戰爭進入了蒙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蒙古大汗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

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製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

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呂文德不識詭計,竟然同意。

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呂文德深以此為恨,發瘡而死,遺言:“誤國者,我也!”

鹹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德從弟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

次年十一月, 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為蒙古軍隊打敗,傷亡慘重。

鹹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製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

鹹淳六年(1270年),蒙古右丞相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起長圍,又在南麵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各個堡壘,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係,於是襄、樊成為兩座孤城。

這一時期蒙軍在襄、樊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

又建立了水軍,劉整造船5000 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從四川行省獲得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鹹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 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範、李庭反擊,宋軍大敗。

九月,宋殿前副 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鹹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 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隻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

宋軍屢次為蒙軍所敗,眼見形勢越來越危機,其時,襄樊二城已達到拆房子當木柴,縫紙幣為衣的困難境地。

丞相賈似道卻在臨安葛嶺上作半閑堂,終日鬥蟋蟀,泡MM取樂,不思救援襄陽之事。時人楊僉判有《一剪梅》詞譏諷此事:

襄樊四載弄幹戈,
不見漁歌,不見樵歌。
試問如今事若何?
金也消磨,穀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
醜也能多,惡也能多!
朱門日日買朱娥。
軍事如何?
民事如何?

南宋既然不思自救,襄樊二城的陷落也就是時間問題,南宋的覆滅也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取易經中“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是為元太祖。元軍也開始發動統一中國的全麵總攻。

之所以說是發動統一中國的戰爭,而不說是發動侵宋戰爭,是因為元太祖更改以往的屠城政策,變為安撫民眾,以使四海歸一了。

元太祖在送伯顏伐宋時說:“昔日宋太祖令曹彬平定江南,秋毫無犯,不害生靈。大江南北都是朕的子民,望愛卿能當朕的曹彬。”

伯顏於是賦詩一首答謝太祖:“劍指青山山欲裂,馬飲長江江欲竭。精兵百萬下江南,幹戈不染生靈血。”

應該說元朝始終存在民族壓迫性質,但忽必烈確也部分接受華夏文化,改變策略了,這樣的少數民族領袖其實更可怕。

鹹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

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隻好退至內城堅守。

四月,南宋愛國將領,京湖製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 郢州等地民兵義士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張順綽號竹園張,張貴綽號矮長,是一對親兄弟。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此時二張已懷必死之心。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 “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誌,你們當中的若有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

當時3000水軍群 情振奮,鬥誌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於是,集合船隊順江食流而下400多裏。

五月,抵達襄樊附近,二張集結船隊,排好方陣,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車舟突入元軍重圍。

此時元軍船艦布滿漢江,民軍船隊無法通過。於是張貴率軍強攻,宋軍將士皆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張順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奮勇殺敵,身被四槍六箭,壯烈犧牲,落入漢江之中。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衝破重重封鎖,抵達襄陽城中。

數日之後,張順屍體浮出水麵,披甲執弓,怒目圓睜。我懷疑《水滸》中的張順既以此張順為原形也。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更加嚴峻。

張貴聯絡郢州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

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隻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

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

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麵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麵駛來。

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占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

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 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鹹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圍攻戰術。

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

鹹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 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

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完全孤立。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之下, 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

南宋守將範天順自縊而亡,副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既陷,襄陽形勢便得更加危急。

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

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無援兵救援的絕境。

鹹淳九年(1273年) 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忽必烈要伯顏效仿曹彬,不可濫殺一人的旨意也為襄陽民眾所耳聞,於是城中軍民人心動搖,紛紛出城投降。

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以南宋襄樊二城的最終失陷而告結束。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3-21 16:26:12編輯過]

2007-3-21 16:09:39 為翁瘋狂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