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修道的王羲之

(2021-04-10 10:41:46) 下一個

立大神的書法龍飛鳳舞,讓茶軒蓬蓽生輝。可惜本人才疏學淺,看了幾幅沒看懂,恍惚間有如看梵高的畫,梵大師的“癲“,立大神的”狂“都叫人頭暈目眩,就再不去看了。 

論書法,自然會聯想到王羲之,他的蘭亭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羲之書法的成就,與道家的淵源是分不開的。 王羲之曾隱居修性於道教勝地“第二十七洞天”,與道士共修服食,采藥石煉仙丹,慨歎“我卒當樂死”。 

仔細觀察蘭亭序的每一個字,不難發現,那流暢的筆觸和整篇宏大的氣勢,非修煉之人不可為。正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那種激情那種豪邁,仙氣躍然紙上。李白的“仙”離不開酒,這個眾人皆知,而王羲之的小秘密卻一直被隱藏起來。 

道家煉丹吃藥其實並不是秘密,王羲之熱衷的是五石散。張仲景發明的五石散最初用來治療瘧疾,後來演變成輔助房中術的春藥,再後來就是文人雅士趨之若鶩的“休閑”食品了。“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並覺神明開朗。”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時,群賢雅士相聚,三五壺紹興黃酒,一兩包五石散,吟詩作賦,信可樂也! 

魯迅對五石散有關非常形象的描述: 

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走了之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普通發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後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倘穿衣多而食熱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隻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廣東提倡,一年以後,穿西裝的人就沒有了。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豫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裏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膚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於穿舊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捫虱而談”,當時竟傳為美事。 

針對五石散,孫思邈曾經警告:“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王羲之的《得示帖》筆鋒遒勁,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但是深究其文字內容,令人詫異,原來,這是他寫給一位“藥友”的: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我的情況也很糟糕,……要等五石散藥性發散)

他還在給妻弟的書信《服食帖》裏,以自己嗑藥感受尊尊告誡: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複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王羲之晚年的《寒切帖》書法水平達到極致,但此時他顯然病入膏肓:“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具。羲之報。”

終於,一代書聖英年早逝,如果王羲之不嗑藥,再長壽一些,或許能寫出比蘭亭序更偉大的作品,但是他如果不嗑藥,恐怕也根本就沒有蘭亭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