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2022-08-31 12:38:07) 下一個

一直覺得,翻譯中的經典作品就是“可口可樂”,不但信達雅,而且連發音都神似,尤其在用吳語方言表達的時候。那麽這一神來之筆是誰的功勞呢?

1886年,一位“不務正業”的美國藥劑師把一些雜七雜八的藥水混在一起,感覺味道好極了,從此Coca-Cola誕生了。而這種“藥水”起初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個非常怪異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蠟”,今天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是怎麽來的呢?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上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已在上海生產,一開始翻譯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蠟”,1930年代,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征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征,被評委一眼看中。”

上述說法十分不符合邏輯,征集中文譯名不在中國登報,卻在《泰晤士報》上花大價錢緣木求魚,於理於情都說不通。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葉新曾經對《泰晤士報》電子版數據庫(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1785—1985)搜索,沒有發現任何可口可樂公司有獎征集中文譯名的線索,中文可口可樂的廣告首次刊登在1930年5月《商業雜誌》5月號上,標明是“屈臣氏汽水可口可樂”,而可口可樂的中文商標早在1928年就已經注冊,時間上比傳說中蔣彝應征《泰晤士報》早了4,5年,因此蔣彝應征完全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事實上,蔣彝1933年6月才去英國,而1930-1933年期間,蔣彝是江西九江縣的縣太爺!即便蔣縣長1933年到了英國,那時英語還很破,胸前別一紙牌,上書英文“請告訴我,旅館在哪”,他既不可能閱讀《泰晤士報》,更沒有能力做翻譯。

除了蔣彝,傳說中的翻譯者還有張福塏、李澤民、林振彬等,但都是漏洞百出的幻想,是民族自豪的一廂情願。

那麽究竟是誰翻譯了可口可樂呢?

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菲爾•穆尼(Phil Mooney)是可口可樂曆史資料研究專家,他2008年在公司網站上發表過一篇介紹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文章,題目是“蝌蝌啃蠟?”(Bite the Wax Tadpole?)。在文章中,穆尼對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過程做了詳細的敘述,指出該譯名主要是該公司員工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本沒有提到刊登廣告有獎征集譯名之事,更不用提在英國《泰晤士報》登廣告了。

《中華讀書報》2018年3月7日刊登《可口可樂’譯者簡考》介紹,當年在上海開律師事務所的美國人阿樂滿(Norwood Francis Allman)與當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可口可樂公司人員一起創造了“可口可樂”這與可口可樂檔案館館長穆尼所說一致。

這個阿樂滿可是一個中國通,1916年他以美國駐中國公使館見習譯員身份來中國,曾與在北大擔任圖書館員的毛澤東有過來往;1921年擔任駐上海領事,1924年卸職後在上海從事律師事務,與禮明、樊克令成立律師事務所(Fleming, Franklin & Allman, Attorneys-at-law)。阿樂滿在上海時擔任過多種職務,比如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陪審推事、萬國商團美國騎兵隊隊長、上海扶輪社社長;抗戰期間曾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申報》編輯、《大陸報》社長等職務。一個能將自己名字漢譯成阿樂滿的人,完全有可能創造“可口可樂”。

一百多年曆史的Cocacola在時代的大潮中逐漸走向衰落,但漢譯“可口可樂”卻成為永恒。這個神來之筆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

除此之外,昔日的德律風最後被電話取代;德莫克拉西被民主取代,賽因斯被科學取代……隻可惜這些佳作都沒有出於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之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喜歡花滿樓 回複 悄悄話 翻譯得真好, 以前很多的電影名翻譯得也很好聽, 魂斷藍橋等等, 現在很多英翻中太直白。
lurenjia2014 回複 悄悄話 coca cola,這個名字的第一個部分,coca,就是可卡因的提煉植物,coca leaf.最初的可口可樂的配方,是有可卡因的,因為原配方的創造者,自己有疾病和病痛,所以需要可卡因來鎮痛。他死了之後,一個精明的亞特蘭大商人從他的妻子和子女手裏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這個產品的各種權利。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這個翻譯是學英語的經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