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聊聊儒學與道德

(2020-12-10 13:31:14) 下一個

聊聊儒學與道德 

道德,目前基本上是自說自話,所以爭論也毫無意義。本人沒有能力給道德下一個準確公認的定義,隻想提出一個被忽略的地方:如果有那種純粹的道德(我想是有的,即發自本心,人性之中根本的善良和憐憫,慈悲),那麽,道德這個詞就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西方無論是morals 還是ethics,隻是我們的“倫理”,即人類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西方人如果也有“道德”的話,那不是人性中的產物,而是源於神學(moral theology)的神的恩典,耶穌就是道,神是德的最高典範。 

魯迅的“仁義道德”,其實是指中國傳統之中替代法律的“禮教”,與真正的道德無關,魯迅也不會反對道德。但不可否認,禮教的背後,站著儒家思想。 

這裏的老茶客一定知道,我曾經是一個堅定積極的“砸爛孔家店,打倒孔老二”的倡導者。雖然我也在不斷的反思中,並不全盤的否定儒學,但是看到石頭兄說“否定儒家,有一個比儒家思想更高明、更純淨的思想嗎?沒有。”,我還是覺得有話要說。 

為了方便,我們暫且用“論語”來詮釋經典儒學。那麽,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嗎?論語關乎道德嗎?在我看來,論語實質上是一部倫理學著作,與純粹的道德無關,更談不上哲學,因為《論語》不是一篇具備思辨的篇幅連貫的論述,而是詞句的堆砌,而且幾乎每一句都有兩三種以至十多種不同的講解,《論語》注家也是自說自話,對立矛盾比比皆是。 

我們來看看熟悉的一些句子: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關於“直”的爭論太多了,略去不說。此句本身就是典型的倫理規範,隻讓你如何去做,不告訴你為什麽。其中之“道”何在。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何解?是“優良”有了“大成”還是“有餘力”?所以就有不同的理解:做官了,有餘力再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了,便去做官。或:學習優良就要做官,官做得好,就要學習。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對女人和勞動者的輕蔑,還是有特指的感歎?有人考證這句話是孔子見南子之後的“感言”:“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衛靈公,而“難養”是說二人都難以相處和教養。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第一個“不”字何解?難道鼓勵人們“貧與賤”?難道正像郭沫若說的:“《論語》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孫的斷爛筆記,偶爾脫落幾個字是有可能的。” 

“六十耳順”,耳朵怎麽“順”?從上下文來看,是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天命”?“耳”――“而”? 

“克己複禮為仁”,“克”是克製自己、約束自己嗎?這是孔子是對顏淵說的,而顏淵是最沒有欲望,最高尚,最克製的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還克製什麽呢?於是有人把“克”解釋為“能夠”的意思,“能夠自己服從禮儀規範”――“複”又變成了“服”!。 

那句最著名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學者居然列出了24種不同的標點和斷句,其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意思上就完全相反了。 

這樣的一部著作,用半部就可以治天下,豈不荒誕。 

更荒誕的是,這種充斥著鄉願的林林總總,居然在兩千年裏成了“禮教的核心教條,行動綱領,憲法幌子”(驢語錄)。當然,儒學作為一個農耕時代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隻是由此衍生的一係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金科玉律,到了魯迅時代,確實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了。 

有沒有比儒家更高明更純淨的思想?人類曆史上出現的諸多偉大思想,怎麽可能都不如儒學呢?當然,我不是要搬西方思想,純國產的道家思想至少比儒學高明,純淨。 

首先,“道”與“德”的創造者是老子,不是孔子,老子不僅發明了“道德”二字,更以一部《道德經》把道德這個概念作了合乎邏輯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之源,是萬物運行規律,道是永恒。 

其次,老子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儒家的禮製,(聖)人治,道德教化實質上與自然規律相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就是大道。從“道”出發,老子又闡述了“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道生之,德蓄之……”,“失道而後德……” 

儒家的“禮”實質上一套規矩,比如儒家依“禮”依“孝”弄出的一套祭祀,守喪的倫理規範,在順應自然的“鼓盆而歌”麵前,多少就有那麽些蒼白甚至虛偽了。 

老子是孔子的先生,可是孔子學藝不精,孔子雖多次求教於老子,老子教導他:““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雖說,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可他還是弄出個君臣有序長幼有別,學而優則仕。老子要他少一些功名,少一些利欲,他還是一心做官。老子的豁達與灑脫,孔子半點都沒有學到。 

我一直困惑,先秦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夫子其中一家之言,要仁政,怎麽就被利用了,被奉為聖,被供了兩千多年。如果當初不獨尊儒術,而讓道家思想成為國人的指導思想,甚至外來的佛教成為國教,魯迅還會說“吃人”嗎?今天的中國會如何? 

最後,回答石頭兄的問題: 

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領域,值得我們從心性的角度,也就是道德的角度來關注? 

答案就是:有,這個領域就是信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