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濃縮在12年中的一幅人生畫卷——《少年時代》觀感

(2015-01-27 08:45:33) 下一個

 

十年磨一劍,十二年,磨出的該是一把傳世寶劍了。
《少年時代》(Boyhood)就是這麽一部讓導演Richard Linklater花費了12年心血拍攝而成的一部打動人心且必定載入電影史冊的經典之作。
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沒有急功近利,懷揣一個信念,踏踏實實,12年間同樣的導演同樣的演員,鏡頭記錄的是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成長。樸實無華的場景,不經雕琢的對白,整個劇情平淡、樸實,沒有驚喜,沒有高潮,甚至沒有戲劇性的衝突,普通人普通的生活,一點一滴,讓每一個在西方生活過的人都會感覺到熒幕上的一切都發生在身邊,甚至就在自己的家中,有時甚至分不清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
這就是生活,原汁原味。《少年時代》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正是它藝術化的真實。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天才之處在於把12年的時間像打開一幅畫卷那樣展現在觀眾眼前,但是觀眾看到的隻是12年中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個個場景。雖然小男孩Mason是影片的主角,不過嚴格的說這部電影沒有主角,或者說每一個人物都是主角,甚至觀眾都能身臨其境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下午,單親媽媽Olivia 來學校接6歲的兒子 Mason回家,一路上母子二人有一茬沒一茬地聊著,許多在中國媽媽眼裏兒子不可饒恕的錯誤在這對母子之間都是那麽輕鬆的閑談:"老師說你作業沒交""哦,她沒問我要呀""你怎麽把教室裏的鉛筆刀弄壞了?""我不是故意的""可是你把石頭放進去卷""我想那刀能削鉛筆也一定能削石頭,我用我收集的石頭做弓箭頭……"。好一個美國特色!美國特色的生活就這麽開始了。
Mason,胖乎乎的小臉蛋,肉肉的小手,身體勻稱壯實,還帶著點兒嬰兒肥,煞是可愛。他學習馬馬虎虎,也不喜歡體育,放學了就騎著自行車到處溜達,用噴漆在牆上塗鴉,自由,無拘無束。但是他的家裏並不十分快樂。Mason半夜裏被吵醒,他聽見母親和男友在爭吵;一大早大兩歲的姐姐也故意欺負她,還要在母親麵前惡人先告狀;之後繼父又不顧他的感受強行把一頭漂亮的長發剃去……。漸漸的,Mason在這種環境裏長大了,長高了,但是身材卻變成了美式的綠豆芽,有些駝背,有些頹廢,臉上也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憂鬱深沉掩蓋了昔日的天真爛漫。這一切都"真實"地發生在每一個觀眾的眼皮底下,觀眾們看著小Mason長大。將近3小時的電影似乎很長,可是把12年濃縮在3小時裏又很短,但是導演和剪輯師天才般的手法使得整部片子沒有一點跳躍感,有時不經意的畫麵轉換,Mason就長大了,但他還是同樣的Mason,就像你身邊自己的孩子。
Mason似乎不喜歡讀書,除了從看時裝雜誌上模特的胸脯到色情網站上女人的裸體,即便是自己喜愛的攝影,他也不認真地去上課,而是一個人呆在暗室裏搗鼓自己拍攝的膠片。他有些不合群,有些自我封閉,他更有些迷茫,他希望尋找自我,想知道外部世界的真實,想探究生活的意義。Mason和任何一個西方社會裏長大的孩子一樣,打過耳釘,染過指甲,"過早"地和異性交往,參加過瘋狂的聚會,嚐試過酒精和毒品,不過孩子的生命力比我們想象的強大許多,他們就這樣一眨眼長大了。
也許,對於一個中國家長來說,Mason不是一個好孩子,至少不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不學好,又懶散。但是Mason還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他得了攝影比賽的銀獎,高中畢業,進了大學。這就是真實的生活,生活不是暖房裏培育花朵,孩子在一個“完美”的環境裏成長也未必是件好事。當然,以一個虎媽推爸的眼光看,Mason應該能更好。似乎Mason有個不錯的爸爸,Mason的今天,媽媽有責任,至少那個胖乎乎可愛的小Mason咋變成了這德性,這可不是導演選的另一個演員啊,這就是幾年前(一個小時前!)的那個小男孩。
不錯,母親在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負有首要責任。但是,也別站著說話不腰疼,Olivia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可以說盡了她最大的努力,她沒有頹廢,她努力上進,她重返大學,完成學業並成為社區學院的教師。她雖然離了婚,雖然有時也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但一個正常的人不都有這些缺失嗎?況且,離婚也不都是她的錯。
這部電影叫boyhood,但是這也代表了motherhoodfatherhoodmanhood……,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波折,而兩性關係(可以是愛情也可以和愛情無關)是人作為高等動物在一生中所麵臨的最大的挑戰,它甚至決定了一個人人生道路的曲折,影響了下一代的成長。
Olivia的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就是她自己說的從一個女兒一下子跳到了母親,沒有來得及找到自己的定位就離了婚,然後又"為了給孩子一個家"(當然不完全是真話),跳進另一個婚姻,不幸又失敗,第三次進圍城也無疾而終。難怪Olivia堅強的外表下也有一顆脆弱和不安全的心,看到兒子上大學前收拾行李離開家竟失聲痛哭不能自控"這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我結婚生子,離婚再結婚離婚,重回學校,再送你們上大學,接下去呢,就他媽的是我自己的葬禮!我覺得應該比這更好一些。"
可能吧,如果Olivia不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Mason也會如何如何,但是人是拗不過命運的,該發生的總要發生了。Olivia和老Mason一定愛過,一定浪漫過,但是他們分開不一定是誰的錯,就像Olivia對孩子們說的,自己還愛著他們的爸爸,正如你們兩個整天鬥嘴,但是還愛著對方,隻不過兩個人不再適合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了。不錯,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現實的,如果浪漫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婚姻是無法在一個屋簷下共存的。真要說如果如何的話,那麽如果當初Olivia把兩個孩子留給前夫自己一個人去自由的尋找自我,那麽她絕不會去阿拉斯加為北極熊彈吉他,她一定早早地完成學業,事業有成了。至於會不會又碰到一個酒鬼丈夫,那是要看她自己的造化了。上天的確讓女人承受力更多的磨難。
Olivia的可貴之處或許在於,她始終是一個逆境中個性獨立堅強不屈的母親,她也不委曲求全,她全力以赴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但並不淒淒慘慘把自己弄得可憐兮兮,埋葬自我獻給孩子,她也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生活,雖然她的努力並不都得到了該有的回報,雖然到頭來還是有怨恨和委屈,但這不影響孩子們以同樣追求獨立向往自由的個性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反過來換成中國式母親,孤兒寡母一輩子到頭來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地訴說"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還不都是為了你們?我這一輩子就完了,你們要體會我的心哪"如此雲雲,孩子們心裏也產生了罪惡感,總覺得欠了母親一輩子,於是用自己的一輩子償還母親,再以同樣的思維定勢造就下一代,這才是真正的悲劇了。
我們不可能要求Olivia既做一個典型的寬容且充滿愛心的西方母親,又做一個為孩子犧牲自己的東方媽媽。Olivia所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社會,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周圍的人,Olivia雖然麵對的是自己一次次的失敗和坎坷,但是她沒有沉淪,她勇敢地反抗人生的不公。麵對孩子暴力的繼父,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保護孩子,毅然離他去。值得反思的似乎是,盡管婚姻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主觀因素決定的,但是主觀上個人應該有能力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尤其是已經有過了兩次失敗的婚姻。Olivia自己的個性和判斷有沒有缺失呢?恐怕電影的一些片段也給觀眾做了某些提示。真心希望Olivia把自己的生活再弄得完美一些,那麽成年後的Mason不會也那麽壓抑,那麽缺乏安全感,那麽過早地深沉。高中畢業前女友Sheena和他分手時說:"我不願意整天和一個憂鬱的人在一起,老想著這個世界充滿著陰謀。"
的確,Mason如果能在一個更和諧的家庭中成長,他會更優秀,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的,和Olivia不幸遇到一個又一個酒鬼和暴力狂一樣,Mason也不幸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影片的意圖並不是教訓誰,告訴誰該怎麽做不該怎麽做,影片隻是平鋪直敘地真實地展現生活的一個個畫麵,酸甜苦辣都呈現給觀眾,觀眾能悟出什麽,該怎麽去做,就是個人的選擇了。
Boyhood更沒有宣揚什麽真理和所謂心靈雞湯,也沒有一個預設的結論,它隻是把人生中一幕幕場景,平緩的,艱難的,歡樂的,憂傷的慢慢表現出來。人生有很多的不可測,正像拍攝這部影片本身一樣,沒有另一個好萊塢的導演敢於用12年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一個理念,這本身是一種冒險,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或哪個演員身上會發生什麽變化,萬一哪個演員中途出現變故,整個計劃就泡湯了,更別提經濟上的損失。但是這就是人生,一切都是未知,而把握好當下,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一切,堅強麵對未來,是在未知中實現自我的關鍵。就像爸爸對小Mason說的:"And you've got to hold on to that. You get older and you don't feel as much, your skin gets tough."
這個做爸爸的老Mason,乍一看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父親,除了在電影開始之前就玩失蹤,跑到阿拉斯加浪跡天涯。老Mason似乎隔三差五地總在最關鍵的時候出現,給兩個經受壓抑的孩子帶來歡樂,帶來一個個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甚至人生的哲理。當然啦,一個自己逍遙夠了的父親能把平時雜七雜八瑣碎的小破事都扔給前妻,自己當然能瀟灑地和孩子玩,這點不足以值得大書特書,但是我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個的父親,我是否會主動要求和孩子做有意義的,無拘無束,平等的交談而不是哼哼哈哈地寒暄,是否會在帶他們打保齡球的時候還能從有沒有護欄(bumper)想到人生不需要護欄,人生也沒有護欄給你,要自己去闖,勇敢麵對生活。更別談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女兒坦誠布公地談論如何交男友,如何避孕,和兒子談如何對待女性:"listen to girls"
我覺得,老Mason在整個影片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不僅僅是兩個孩子的靈魂導師,更是整個片子的靈魂人物,許多生活的哲理都在他和孩子的交往和言談中不經意地表現了出來,每一個動作,甚至撒泡尿都試圖讓兒子明白點什麽。老Mason的早年可以說是放蕩不羈,有個做音樂家的夢,開著輛GTO像個流浪漢,但是他一步步成熟了,最終他回歸家庭,娶妻生子,GTO也居然賣了個好價錢換了輛一家人能坐的麵包車,音樂夢繼續著,但是也有了穩定的職業養家糊口。影片中還有一個場景, Mason爺爺奶奶在Mason15歲生日的時候送他一本《聖經》並帶他以及老Mason一家去教堂禮拜,這是傳統的回歸還是揭示著信仰使得迷途的羔羊(老Mason)浪子回頭,使得新一代在尋找自我的路途中不至於偏離航向?總之,小Mason和老Mason一起成長,老Mason的今天是否也預示著小Mason大學畢業,踏上人生的未來?Boyhood其實是兩個boy的故事,一個家庭的父親往往也是個大boy,自己和孩子一樣生活上都需要母親(妻子)去照料,但是父親的職責應該是以自身的經曆告訴孩子,人生的道路也可以這樣走,父親永遠要用激勵的目光去指引孩子,盡管他自己不一定能做到。
兩個都叫Mason的男孩,還有其他的角色,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蛋。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缺點也都有閃光的亮點,缺失與光彩伴隨著每一個人成長,這就是人生。
3個小時的電影在小Mason上大學的第一天結束,他在宿舍裏遇見自己的室友,和室友以及室友的女友和另一位朋友一個去爬山,這是最後Mason和朋友的對話:"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回顧過去的12年,從電影一開始的Coldplay Yellow2000)到Family of the Year Hero2013),一個世紀中流行音樂的演變也帶演繹出一係列的變故:伊拉克、阿富汗、小布什、奧巴馬、一代代電腦遊戲到翻蓋手機到iphone,臉書,哈利波特等等等等,這12年世界變得越來越快,十年就是一代人。
再往上倒退12年,1989年,Robin Williams在影片Dead Poets Society裏充滿激情地對一群孩子們高聲唱到: "Seize the Day!" 14年之後,這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就黯然地退出了人生舞台。他是沒有抓住當下還是被 "當下"抓住而推向深淵?
The moment seizes us. 這恐怕是這部電影最具深意的台詞。古羅馬時代的賀拉斯(Horace)就充滿激情的說出拉丁文版的“Seize the moment"(Carpe Diem),然而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文明的軌跡像拋物線那樣已越過了鼎盛時代,科技綁架著生活,生活也綁架(seize)著人生急速下沉,我們還有必要抓住每一個時刻,什麽賺錢的機會都要把握,什麽樣的生活方式都要嚐試,手機一代代地換,電子遊戲一個個地玩,上了facebook又上twitter,酒精大麻一個不落,及時行樂嗎?
做一個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不被外在左右,不被生活綁架,不怕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出現問題去麵對去解決,問題避免不了,問題也不一定是壞事。勇敢麵對一切困難,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過好每一天,像導演Richard Linklater 一樣,甘心用12年的時間去完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作品,哪怕不掙一分錢,這就是我看完電影後的感悟。由於我現在很少看電影,Boyhood或許並不是2014年最出色的電影,但是如果它獲得奧斯卡最佳故事片的話,我一點不會驚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