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戀父/母情結與孩子同父母關係過密的區別是什麽?

(2011-01-20 16:25:28) 下一個



這是胖兄提出的問題,一個好問題。如果說戀父
/母情結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而一般人又不能區分這個界限的話,那將對我們的生活會造成不利影響。

但是,這個問題又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最好由專業心理醫生回答,而且最好有實際的事列作為參照。所以我隻能在此用我學到的有限的心理學知識作一個概括的簡單回答。

首先,與其說“情結”和一般的孩子同父母關係過密的區別,不如弄明白這個情結超出一個什麽範圍就要引起注意。

因為,戀父/母情結在許多人身上都有體現,隻不過是潛意識的,並沒有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再者,兒童時期的 “情結”一般是短暫的,持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後就自然平穩過渡, 不必在意。

對於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和自身人格發展的行為,作為家長就要引起警惕了。

經典的“情結”(請允許我略去‘戀父/母’,因為這不是此概念的本質)一般發生在“性器期”(3-6歲),這時候,兒童會階段性地表現出依戀異性家長,排斥同性家長的傾向,大多數行為是潛意識的,平和的,不必在意,但對於另一些行為,如女孩一定要父親洗澡,男孩每天要吸吮把玩母親乳房這樣的行為,家長就要有意識引導,製止這樣行為。所以過去有些家庭由異性家長帶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去公共澡堂洗澡,或仍然讓孩子吃母乳則是錯誤的。

到了學齡期(6-12),兒童潛意識裏的性欲(絕不要以為兒童沒有性欲),就應該平靜下來(潛伏期),但是心理治療臨床上我們見過 有的孩子隻要看不見異性家長就顯得急躁、不安、不思飲食,而異性家長一出現馬上就恢複正常。這便應該引起重視。

另外,如果孩子喜歡擺弄穿戴異性家長的衣物,也要留意。過去有些家庭故意讓孩子女扮男裝(或反之)都是極端錯誤的。

兒童時期的行為,大多隻要用常識(common sense)來判斷就可以了,關鍵是成人之後,這種“情結”在許多人身上還會表現出來,尤其是婚戀時期。

許多女孩,總以父親為榜樣。當然,女孩找對象時潛意識裏都拿父親做參照,這沒什麽。但是如果非“父親”不嫁,就有問題了。有30歲的“女孩”還和父親形影不離,對象談一個吹一個,或根本不和異性交往。女兒如果在外地,每天還和父親一個電話,大事小事事事匯報,父親千萬不能以為這隻是女兒“本分”“單純”,和自己親密。

女孩希望找比自己大好幾歲的丈夫,其實也是一種“情結”的表現,但絕對正常,不過像翁小姐那樣的,如果不是有別的什麽企圖,就不好說了。

女兒一般總是” Daddy’s little girl”,隻要這種情結不影響她今後和異性的交往,不影響她的婚戀不不值得大驚小怪。昨天有位網友在我博克留言:“我承認,我有戀父情結”。So what!?

 

男孩的“情結”其實更加嚴重,不知道是因為男性的基因還是別的什麽決定的。不少男孩過於依賴母親,膽小怯弱,蔫呼呼的,連上廁所都要母親陪同,很大了還不願意和母親分床睡。其實這也是華人育兒的誤區,當然不必學習洋人一生下來就自己睡,但是我覺得斷奶之後就可以讓他獨立,就算和母親一個房間,也要分床睡了。

父親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非常反對夫妻倆地分居,母親一個人帶兒子。父親掙再多的錢,如果沒有伴隨兒子成長,也就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

所以,許多在“孤兒寡母”的環境裏長大的男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上的問題(請科學理性地對待這句話,萬萬不要對號入座!)。

有這樣的病例:一個從小和母親生活的小夥子,到了27歲還怯於接近女性,在外人眼裏非常“老實,本分”,就是找不到對象。有一個姑娘非常喜歡他,可就是難以接近。有一次她居然偷偷躲在他臥室裏,晚上悄悄鑽到他床上,可他依然不為所動,成了現代柳下惠!

他是同性戀嗎?不是。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他認識了一位36歲和丈夫分居的少婦,她的成熟和母愛吸引了他,他居然主動接近這個少婦,不久倆人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

簡而言之,總體的原則是,“情結”本身無所謂“畸形”,“變態”,如果從統計學上說,我個人認為隻要在常模的正負三個標準差之內(99.7%)就不能算病態。那麽直觀上看,兒童在6歲之內的任何表現隻要是短暫的或衝動型的就不必在意,但如果持續的尤其是對異性家長的身體或服飾過度的“關注”則要引起注意,家長更不應該鼓勵這種行為。

成年之後,“情結”肯定還會有所表現,界定的原則是,這種“情結”是否影響了對異性的態度和與他們的交往,是否影響了婚戀或家庭。(許多三世同堂的家庭兒子對母親沒有原則的偏袒影響了夫妻關係,這就可能是兒子的“情結”作怪,又可能和傳統文化有關,比較難以鑒別)。

大齡獨身或“剩男”“剩女”如果出於個人的價值觀選擇特定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又活得開心則無可非議,但是如果心中有個揮之不去的“形象”,則要考慮是否是“情結”作怪。

發現了問題就不要諱疾忌醫,在國外,心理治療是非常成熟的,也有很好的效果。華人要正確科學地看待這個問題。

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正常”,隻要不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那又是“正常”。比如論壇上有的人馬甲喜歡無事生非,非弄個天翻地覆絕不罷休。這與其說是人品道德問題,不如說是心理上的人格變態(偏執人格),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希望這些人能得到幫助,而不是爭鋒相對地和他們“鬥爭”。我也明白,我自己比較固執,其實也是心理上的一種和常態不大和諧的狀態,但我想還不至於妨礙別人,也沒妨礙自己的生活。如果超過了這個界限,希望有人能指出來,我也好去看看心理醫生。

 

[ ]文中所提到的事例均為教科書上相關材料,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另:上癮也是一種心理疾患,上癮有多種多樣:煙酒、毒品、賭博甚至工作,還有上網!如果你覺得自己上網影響了健康,影響了家人和自己正常的生活,要警惕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