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由梢兒的”笑“想到的

(2008-11-25 12:13:14) 下一個


昨天梢兒忽悠了一篇搞“笑”的文章
 從笑的種類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例舉了漢語中許多對“笑”的描述:微笑,含笑,奸笑,開懷大笑,眉開眼笑……從而感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馬上惡作劇,也舉了一些英文中關於“笑”的單字:smile,beam, laugh, cachinnate, chortle, chuckle, convulsions, crow, giggle, grin,guffaw, howl, roar, scream, shriek, snicker, snort, titter...


當然,就憑這一點詞匯要斷言哪種語言“牛”是不可能的,不過這倒是為漢字的“精簡”做了一個很好的旁證。請大家仔細看,其實,漢語對“笑”隻有一個字描述,那就是“笑”!其餘的都是在“笑”之前加上一個修飾成份。而英語裏,“笑”有近20種完全獨立的單字。


如果采用漢語這種組詞法,英文的“笑”就沒個完了:“sinister smilecontrived smile, glum smileblasé smilesmilax smilevertical smile……”


沒錯,英文太繁瑣了,一個“車”竟然有Car,Sedan, Hatchback, automobile, pickup, SUV, Truck, Bus, Van, Jeep……等等,可“Taxi”“Rental Car”中文怎麽表達?“No Parking”和“No Stop”又怎麽說?


漢字的特點就是概括籠統抽象,由此造成了“精簡”的特征。同一份文件的中英文文本,中文的篇幅要節約近30%!你看一個“打”的概念,中文可以從打醬油到打電話、打出租、打字、打聽、打人、打官司……,英文則必須用一個不同的字來分別對應這些概念。“南京市/長江大橋”和“南京市長/江大橋”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漢語裏一個句子就行了!


中文“牛”不牛!


你想過沒有?這樣“牛”代價太大了,造成了無數的歧義。英語的確比漢語囉嗦,但還要囉嗦的語言是法語。法語和英語篇幅之比是11.2。可為什麽國際上的重要文件都以法文本為標準呢?奧運會期間有朋友問我,為什麽在中國頒獎,每次都先說法文,再說英語,漢語是最後一位呢?歧視漢語?漢語不優美嗎?很可惜,這不是詩歌比賽。漢語表達遠沒有英法文字準確,即使在英法版本中出現歧義,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以法文本為準,法文表達精確這一優點在國際語言界是公認的。


目前文字的處理進入了電子時代,不再需要人工謄抄、撿字了,所以節省篇幅除了節約一些紙張外(如果需要印刷的話),並無實際意義,而文字表達的精確越來越重要,尤其在科學研究領域裏。


漢字在這方麵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很多連英語屬於哪個語係都搞不清的“愛國誌士”卻視而不見,或幹脆把這種篇幅的節省說成是優點,還要拿出文言文來對比。世界上可能沒有那種語文比文言文更“節省”了,我們為什麽不回到“之乎者也”的年代呢?


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其實漢語和漢字自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隸書簡化漢字漢語拚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的變更都是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再一次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為什麽文字就要停滯不前呢?象形文字的生命力絕不在它的形態本身,世界上滅亡的象形文字不計其數,漢字得以幸存是在於它能不斷變化,適者生存。


隨手翻開任何一張《人民日報》,如果去掉其中的“外來”成份——標點符號、拉丁字母和外來詞匯,今天的普通人是無法閱讀的。看看你能回避這些“日語”嗎? ——社會、組織、團體、機關、幹部、總理、議員、代表、同誌、方針、方式、政策、運動、科學、文化、文明、哲學、唯物論、唯心論……更不提什麽“ITWTOMBACEO”,什麽“動漫”“蹦迪”、“藍牙”、“舍賓”、“閃客”、“博客”……


充分認識漢語漢字的缺陷,不是抹殺漢語,更不是詆毀中華文化。改革漢語漢字,恰恰能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點是包容與吸收,可是漢字卻是一塊絆腳石。你沒看見如今漢語文章裏遍地都是的洋文嗎?不是中華文化不包容,是漢字沒法包容。西洋文字也在不斷的吸收外來成份,但是他們共同使用拉丁字母,吸收起來就十分方便。漢字的獨特性使我們作繭自縛。看看日本,人家從“新詞”的“輸入國”一躍而為“輸出國”,有人統計現代漢語中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麵的名詞、術語中,“日語”詞匯達到70%!中日之間“師生易位”的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你難道能說我們的“德莫克來西”比“民主”更符合漢語習慣?


曆史證明,若想以保守封閉來維護民族文化傳統,結果不僅無裨於事,反而會使自己固步自封,陷入更加被動之境,“弘揚民族文化”更無從談起。如今,“左”的僵化的意識形態早就應該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裏了。


王國維說過:“言語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講一學、治一藝,則非增添新語不可。”“故我國學術而欲進步係雖在閉關獨立之時代,猶不得不造新名。況西洋之學術駸駸而入中國,則言語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勢也。”


但如何“造新字”?武則天的“曌”是行不通的,方塊字的奇妙也是它的局限,我們不可能像西文那樣把點橫豎撇隨意拿來組合,現成的漢字也不能盡善盡美地表達全新的概念。 你看,一個普通的“Birthday Party”目前都沒有令人滿意的漢語表達方式(‘爬梯’太侮辱漢語和漢字的智慧了),難怪更多的“粉絲”、“伊妹兒”、“駭客”、“丁克”“ 卡拉OK”等充斥漢語之中。


這種現象難道不應該改變嗎?以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用一個“一輩子都學不完”的語言,我們難道不能創造出更好的辦法來既精確又有邏輯地表達我們的思想?


也許那個創造了“日耳曼語係”的醫生有什麽妙招,他認為漢語是短小精悍的劍,短一點沒關係,隻要“上前一步,你的劍就長了”可惜的是,在目前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還沒等到你“掌握了其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內涵”再“上前一步”,早就做了別人的劍下鬼了。


如果有機會和醫生比劍,一把長劍,一把短劍放在我們麵前,你醫生選哪一把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