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2006-09-09 17:36:46) 下一個



這兩天博克中老是什麽靈魂知己,婚外情,男人是不是東西這些話題,讓人心煩了。費這些老什子做啥,說得再多,靈魂知己是找不到滴,婚外情總是有滴,男人是永遠不是東西滴!這些問題不比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容易多少。

說些別的。解決一下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命 px(1,2) 為適合下列條件的素數 p 的個數:

   x-p=p1 或 x-p=p2p3

  其中 p1,p2,p3 都是素數。

  用 x 表一充分大的偶數。

       p-1      

  命 cx=ii --- ii 1- -----

     px p-2 p<2 (p-1)2

   p>2

  對於任意給定的偶數 h 及充分大的 x ,用 xh(1,2) 表示滿足下麵條件的素數 p 的個數:

   p ≤ x,p+h = p1 或 h+p = p2p3 ,

  其中 p1,p2,p3 都是素數。

哈哈,看糊塗了吧!這是徐遲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的開頭。當初我也看了個雲裏霧裏,隻記住了陳景潤一頭撞到了電線杆上,一隻腳穿了個白襪子,一隻腳穿了個黑襪子。那時提倡科學,表彰獻身精神,於是陳景潤就成了我的靈魂知己。至於什麽是歌德巴赫猜想,多少年了,還是瞎子一抹黑,實在慚愧。看來作靈魂知己真是不容易。

對於我這個“數”盲來說,永遠記不住超市的白菜多少錢一磅,弄不清銀行帳上是否透支,所以要搞懂這個偉大的猜想比數學家們解決這個猜想要難多了!我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我猜想我永遠都猜想不出什麽是歌德巴赫猜想!嘿嘿,網上各位學理,學工,學經濟的大俠們見笑啦!

某日,兒子問我最難的數學問題是什麽,為顯示一下 自己的 學問,我說,是一加一,目前還沒有人能解答。兒子脫口而出,一加一不就等於二嗎?這是什麽屁問題?!(當然我的兒子是不會這麽沒有教養說粗話的,但這的的確確是個屁問題!)於是下決心要搞懂這個屁問題。

上網,查資料,不恥下問。總算有了答案!

如果您是學理工的,點點鼠標,看別的風花雪月的故事去吧,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數盲,歡迎分享我的成果,然後鼓幾下掌吧!(我聽不見也要鼓哦!)

歌德 巴赫 猜想 Goldbach Conjecture ) 是 世界近代 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 1690 年, 1725 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742 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 6 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 ( 隻能被一和它本身整除的數 ) 之和。如 6 = 3+3 , 12 = 5+7 等等。

公元 1742 年 6 月 7 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

命題 A :任何 >6 的偶數可以拆為兩個(奇)素數之和。

命題 B :任何 >9 的奇數可以拆為三個(奇)素數之和。

事實上如果命題 A 成立,那麽命題 B 必然是成立的,故通常僅提出命題 A 。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從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 :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對 33 × 108 以內且大過 6 之偶數一一進行驗算,哥德巴赫猜想 (a) 都成立。但嚴格的數學證明尚待數學家的努力。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 200 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 " 明珠 " 。到了 20 世紀 20 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 1920 年、挪威數學家布爵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九個質數的乘積和另外九個質數的乘積之和。

例如: 1972808 (大偶數) =1953125 ( 5x5x5x5x5x5x5x5x5 共九個質數因子) +19683(3x3x3x3x3x3x3x3x3 共九個質數因子 )

於是,科學家們從 (9 十 9) 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裏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裏都是一個質數(1+1)為止,這樣就證明了 " 哥德巴赫猜想 " 。

注意,這裏的 9+9 和 1+1 不是“ 9 ”和“ 1 ”這個數字,而是代表質數因子的個數。

1920 年,挪威的布朗 (Brun) 證明了 "9 + 9 " 。

1924 年,德國的拉特馬赫 (Rademacher) 證明了 "7 + 7 " 。

1932 年,英國的埃斯特曼 (Estermann) 證明了 "6 + 6 " 。

1937 年,意大利的蕾西 (Ricei) 先後證明了 "5 + 7 ", "4 + 9 ", "3 + 15 " 和 "2 + 366 " 。

1938 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證明了 "5 + 5 " 。

1940 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證明了 "4 + 4 " 。

1948 年,匈牙利的瑞尼 (Renyi) 證明了 "1 + c " ,其中 c 是一很大的自然 數。

1956 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 "3 + 4 " 。

1957 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 "3 + 3 " 和 "2 + 3 " 。

1962 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 (BapoaH) 證明了 "1 + 5 " , 中國的王元 證明了 "1 + 4 " 。

1965 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和小維諾格拉多夫 (BHHopappB) ,及 意大 利的朋比利 (Bombieri) 證明了 "1 + 3 " 。

1966 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稱為陳氏定理 (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 這個自然數 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 " 的形式。

簡言之,陳氏定理就是說, 18 (偶數,不管這個偶數有多大) =3 (隻有一個質數因子的質數) +15 (隻有兩個質數因子的質數: 3 、 5 )。

1+1 永遠等於 2 ,無需證明。一個大偶數是否永遠等於一個質數和另一個質數之和呢?誰能證明?!

這我就不管了,反正我終於弄明白我自己的歌德巴赫猜想啦!

怎麽沒聽見掌聲?那我就自己給自己發一個博克諾貝爾獎。哈哈!

對了,還有一個問題是,證明歌德巴赫猜想有什麽意義?實話實說,確實沒有什麽意義,所以現代數學界對此沒有什麽興趣,也隻有陳景潤這個書呆子會這麽廢寢忘食。

不過,雖然哥德巴赫猜想現在尚未被解決,但是在這二百餘年來的解題過程中卻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數學方法,這為解決其他的數學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看,哥德巴赫猜想的實際意義已經遠遠超過證明一個數學命題的本身了。

由於歌德巴赫猜想得表述十分簡單,中國有很多所謂的民間數學家對歌德巴赫猜想研究興趣很大,有的甚至聲稱解決了歌德巴赫猜想。但是,一般認為,初等數學無法解決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講,即使那天有一個牛人,在初等數學框架下解決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麽意義呢?這恐怕和做了一道數學課的習題的意義差不多。

舉個例子吧,建造一個空中樓閣是個世界難題,可以說憑現有的建築技術是無法完成的。如果哪個牛人說他硬是用斧頭鋸子造出了空中樓閣,那也就是一幢房子而已。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全新的技術,不但可以造出真正的空中樓閣,還可以創造更偉大的建築奇跡。

看來,憑現有的人類智慧、道德法則、法律規範要解決婚姻矛盾,男女糾紛是不太可能了,應該有一個全新的概念一勞永逸,一了百了地讓男男女女和睦相處,王子找到美麗的公主,公主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空中樓閣上……

呦!跑題了,跑題了。

*****************************************
剛才看到報道,丘成桐認為陳景潤是媒體捧出來的,沒啥了不起。看來又一個偶像要崩潰了。我曾經的靈魂知己,嗚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泉水 回複 悄悄話 難怪,天才之父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