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誰是曆史上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腦海裏常不合時宜的蹦出這個名字:達爾文。
萬物在競爭中優勝弱汰。適者生存, 是個簡單的婦孺皆知的道理,但橫跨曆史,社會,心理,商業,哲學,說來簡單,其實是涵括萬物,變幻莫測,奧妙無窮,使人不能不佩服。與給不出人生終極意義的哲學大師們相比,達爾文其實從一個角度早已給出答案。
適者,首先是對周圍環境的敏感的洞察; 然後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采取變化。撥開溫情脈脈的假象,處處是赤裸裸的為存在的競爭。一個曾經適應的環境,會變得不再適應;一個曾經成功的理由,也會是失敗的導火線。衡量的標準,是是否適應環境和變化。
中華民族,一個兩千多年來“超穩定”的封建社會,太過適應於耕種,畜牧的環境,當然沒有用火藥造槍炮的動力,鄭和的船隊也不會想著去發現美洲;歐洲大陸的四分五裂,連年征戰,瘧疾橫行,才有了工業革命和哥倫布,最終進化出今天的美國。
管理學的每堂課,又都是達爾文理論的注腳:了解變化了的全球化環境,並以超出競爭對手的速度去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對個人來說,適者生存發生在每時每刻。找工作,是競爭;維持工作,可以主動爭取,也可以對危險視而不見,被動的等待。推而廣之,亂世出諸葛,盛世出李白,時世造的英雄,必是時世的英雄。
競爭理論說的是自然對弱者的淘汰,進一步拓展,“物種”可以用堅強意誌,快速學習和主動適應來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裏的“物種”,大到人類,到民族,到企業,到家庭,直至個人。
主動競爭,就是拋棄曾經成功的包袱,找到最適合當前環境和自身條件的策略,在競爭中體驗終極生存的快感。我競爭,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