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華中文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和媽媽們談孩子學中文, 我在海外教中文(共3篇)--林希

(2006-07-27 14:11:24) 下一個

和媽媽們談孩子學中文----我在海外教中文

 

林希

隨著海外華文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送到中文學校來學習。然而在怎樣輔導孩子的中文學習上,很多家長卻常存在一些問題。探討這些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對教師和家長的溝通將起到很好的作用。普遍存在的問題1.過早送孩子來學校。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中文的熱情很高,恨不得讓孩子4歲就來中文學校學習。卻沒有想到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麽小的孩子根本不能適應連續3小時的中文課學習。他們在課堂上無法集中精神聽課,還會影響年齡較大的學生學習。而且由於幼小的孩子眼睛和手骨發育還不夠成熟,過早在小格子裏寫字極易造成近視和手腕酸痛,從而使他們原來的學習積極性深受打擊,甚至從此害怕上學。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讓孩子滿6歲時到中文學校比較合適。那時的孩子已開始上德國的小學,熟悉了學校生活,身體各方麵條件也已經適應學習的要求。那麽,6歲的孩子的中文學習應該怎麽指導呢?我們的建議是:有條件的家長應該多和孩子講中文,給孩子念兒歌,用字卡教孩子識字。如果孩子有學寫字的要求,最好在黑板、沙盤或大張紙上讓孩子學寫。不要在格子本上寫小字。這樣孩子能始終保持對中文的興趣。為將來進中文學校學習做好準備。工作忙或講方言的家長自己沒有條件,那麽在為孩子選擇保姆時就應該把講標準中文作為條件之一。現在有很多來自國內東北地區的小留學生在德國學習,她們中有不少願幫人帶孩子。如果每天或每周有幾個小時讓她們帶孩子玩並和孩子說中文,對孩子以後的中文學習大有好處。

 

急於求成。很多家長一把孩子送進中文學校,就抱著極大的希望。最好孩子一口吃成個胖子,每次都學到很多內容。在新生班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剛宣布下課休息,家長們就湧進了教室,檢查孩子學到了幾個生字。然後就要孩子寫給她們看,全不顧這應該是孩子的休息時間。有時孩子寫得不好,還要挨批,弄得孩子眼淚汪汪,下一節課都不想上了。這種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壓力太大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何況老師教學有自己的方案,並不是每堂課都要教多少個生字,有時是複習,如字卡認讀,有時是測試,如兒歌朗誦等。不能認為沒有教生字就是沒有學到東西。3個小時連續的中文課對孩子壓力已經夠大,(請家長們試想一下自己當初學德語的感覺就知道了),否則普通的中小學為排課表就不用煞費苦心把各種課錯開了。所以請家長給孩子足夠的課間休息時間,不要在這個時候再給孩子施加壓力。

 

輔導孩子學中文是一件長期的工作,需要的是耐心,持之以恒。最忌先急於求成,以後又撒手不管。建議家長每天花一點時間(15分鍾即可)輔導孩子學中文,如聽孩子朗讀,背誦,或給孩子聽寫生字。而不要集中在周末搞突擊。先 學漢語拚音還是先學漢字有的家長早早把孩子送進中文學校,是為了能在孩子上德國學校之前就學會漢語拚音,以後學德文比較輕鬆。所以他們總是要求老師先教漢語拚音,多教漢語拚音。認為孩子隻要掌握了漢語拚音,以後就可以自己學中文了。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漢字不是拚音文字,而是以字形為主,字音為輔的 形、聲、意相結合的文字。在海外學習漢字不宜通過拚音啟蒙,就是漢字本身的特性決定的。6歲左右的孩子,整體識記能力很強,也就是說,他們認識漢字或拚音都是用攝像式的方法逐個刻進腦海裏的。這是認識漢字的最佳時機。如果在入中文學校以後,讓孩子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學習拚音,很少接觸漢字。那麽當他在德國 學校接受了拚音教學以後,就完全習慣了以認讀拚音的方法去認讀漢字,根本難以接受漢字複雜的字形。以至於再也離不開拚音這個拐棍。這對本來就缺少中文環境的海外中國孩子來說,實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見過太多的中國孩子或外國學生,他們能將注了拚音的課文讀得朗朗上口,卻完全不知其意。而一旦離開拚音,則無法認識哪怕是剛才在黑板上剛教過的漢字。這就是因為他們對字形的敏感性沒有在最佳年齡得到開發,以致出現漢字一“搬家”就不認識的情況。所以如果等到孩子9歲以後才開始學漢字,那就顯得太遲了。有些孩子的大腦已經完全被拚音係統占領,漢字對他們簡直就是水潑不進,抵觸情緒特別強。有些家長認為國內的孩子也是先學漢語拚音再認漢字的,但他們忽略了國內的孩子是在中文環境中長大的前提,實際上有很多孩子在入學前已經從路牌,商標,標語,廣告等學到了不少漢字,有了認識漢字的基礎,更何況在今後漫長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天天和漢字打交道,所以不會出現上述問題。而海外孩子本來就處於拚音文字的包圍中,再不抓住學漢字的最佳時機就實在可惜了。所以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新生先直接認漢字,稍後再學拚音比較好。從長期的效果看,直接認字較多的學生將來在脫離拚音閱讀時困難較少,而以拚音為拐棍的學生脫離拚音閱讀時簡直是過難關,連最簡單的字詞也完全不知含義。有些學生常在此時退學。漢語拚音畢竟隻是一個學習的輔助工具,有了它,學生今後可以查字典學習中文,可以在電腦上打字和寫作。但它並不就是中文,用它來代替漢字還是不行的。  (寄自德國)(美國中文在線論壇)

 

 

我在海外教中文:幫助孩子過難關

 

海外的中國孩子學習中文,首先碰到的難關是漢字的字形難記。針對這一情況,我采用了以下的解決方法:

    一、引導孩子觀察字形找出規律

    對一些象形字、會意字盡量從字形本身來解釋字義,引起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實踐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五六歲的兒童不僅能自己總結出“三點水的字多和水有關,木字旁的字多和樹有關”等一般規律,還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獨特的記憶方法。比如,他們把“烏”字說成“一隻沒有眼睛的鳥”,把“熟”字下麵的“四點底”稱作“四個小蝌蚪”,“哭”字的一“點”是流下的眼淚,“光”字像太陽發出的光芒,“高”字變成了“有煙囪的兩層樓房”,“興”字呢?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穿著裙子高興得跳起來的小女孩!這樣,枯燥的字形在孩子們心中活了起來,他們覺得有趣,也就比較容易記住這些字了。

    對一些筆畫較多的字,我采取了猜字謎的方法讓孩子們記憶。當看到孩子們一邊嘴裏念念有詞:“一口咬掉牛尾巴”,“有個王醫生,穿著白衣服,坐在石頭上”,一邊在紙上寫出“告”、“碧”的字樣時,我知道他們是很喜歡這種記字方法的。有些孩子還學會了自己編字謎,而這些孩子的聽寫成績往往總是優秀。

    二、及早教會孩子利用偏旁部首查字典

    當孩子學會漢語拚音並能夠數筆畫時,就教他們用根據偏旁部首查字典的辦法給不認識的字注拚音。因為用這種方法查字典時,必須先仔細觀察字形。有些孩子未學查字典前對學習偏旁部首不太重視,一學查字典才知道偏旁部首很重要,從而促進了他們對字形的觀察和記憶。特別是當兒童剛剛學會通過查字典將不認識的字讀出音來時,那種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感到非常自豪。這時他們常常會自覺地到報刊上找不認識的字來查,有些孩子還搶著要“幫媽媽”查字典;而課堂上經常舉行的“查字典比賽”,更提高了孩子們的這種學習積極性。這對他們將來自學中文是極有好處的。

    當中國孩子進入德國小學學習以後,他們的中文表達發生了問題,最普遍的是說“混和語”,即夾雜著德文的中國話,有時語序也受德文語法的影響出現了顛倒。為了讓孩子能正確地用中文表達思想,很多家長開始讓孩子學寫周記,這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孩子們往往感到很困難,不少孩子為寫周記而掉過眼淚。原因是他們總覺得沒有什麽內容可寫,不會寫的字又太多。為幫助孩子們突破這一難關,我先請有經驗的家長介紹自己的輔導方法,然後將這些經驗印發給每位家長,在家長們的協助下教孩子逐步學會寫周記。具體的做法是:每周給孩子們布置一個題目,同時給予一些詞語或提示。讓孩子根據題目先對家長口述,由家長口頭糾正孩子的病句或“混和語”,然後孩子自己動筆寫。不會寫的字可先用拚音代替,寫完後查字典解決。這樣孩子們感到有東西可寫,周記就不再是三五句的流水賬了。每次課堂上的“周記講評”又使孩子們有了互相比較的機會,知道怎樣寫才能通順、生動,也就不那麽害怕動筆寫周記了。當然,題目是否出得合適是個關鍵。如聖誕節前寫《聖誕節的彩燈》,做過某個遊戲後寫《做遊戲》,仿照課文中的某一段話寫寫“家門口的景色”等等,孩子們都不會感到困難。《我愛……》這個題目兒童也很喜歡,他們盡情地介紹自己的愛好,寫出了許多如《我愛畫畫》、《我愛打羽毛球》等很生動的短文。

    三、按照年齡來指導孩子的課外閱讀

    德國的小學要求學生在二年級時掌握閱讀方法,具備看課外書的能力;而中文由於其文字量大的特點,學生往往到五年級才能自如地閱讀課外書籍。海外的中國孩子由於學中文的時間有限,四年級的孩子還在學國內二年級的教材並不奇怪,這樣對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一方麵,因為年齡的增長,求知欲增強,他們渴求從書本中汲取知識。另一方麵,他們掌握了中文詞匯量卻隻能夠閱讀一些低幼讀物。這使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產生了“學中文倒底有沒有用?”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一些孩子半途而廢,放棄了學中文。在海外教中文,“孩子越大越難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及時按年齡指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嚐試的做法是:每周提供一篇短小的課外閱讀材料給孩子們,內容有小快板、兒童詩、兒童相聲、小故事等,先為生字注拚音,並附上一些問答題,在下一次的課上檢查孩子們的理解情況。剛開始時,有的孩子不能脫離拚音閱讀,有的孩子雖然能大聲朗讀,卻不能理解所讀的內容,但幾次指導以後,這些現象就大為改觀。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中文既有趣又有用,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中文的熱情和決心:他們主動要求在課堂上表演、朗讀或背誦這些課外材料,並且試著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找合適的文章閱讀。我相信,隻要由淺入深,持之以恒,孩子們就一定能攻克“閱讀”這道難關,順利地走進中文的知識寶庫。

 

我在海外教中文:揚長避短快樂寫作

柏林華德中文學校建校已有13年,現有490餘名學生,年齡從5歲到20歲,分成28個班上課,其中含一個由外國家長組成的對外漢語班。每班每個周六上3個小時課。如何能讓學生在如此少的時間內不僅能認字讀課文,還能快樂地學習用中文寫作?這對每位海外華文教師來說都是一項相當艱巨的工作。我校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比較國內外學生的不同特點,總結摸索出以下幾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靈活機動找素材

    海外中文學校的學生每周隻有周末上3個小時的中文課,其他時間沒有漢語環境,這無疑對學習中文很不利。

    但是在海外教學生寫作也有兩個很有利的因素。一是德國小學主張快樂學習,學生的課餘時間多,課外生活豐富。德國的假期比中國長得多,學校組織的春遊、秋遊和家長帶領的旅遊及回國探親很頻繁,學生普遍閱曆廣,眼界寬,而且思想上沒有任何條條框框,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都是他們的長處。二是海外中文學校的教師在教學進度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雖然生活給海外的學生提供了很多寫作的素材,可是他們自己往往並不知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作用就至關重要。自主靈活的教學氛圍使教師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指導他們用筆寫出對生活的愛,因勢利導,順勢而發,讓學生真正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乾巴巴地寫作。這樣的寫作才有可能成為快樂寫作。

    比如這周剛下了一場大雪,學生們來校時都很高興地講他們在雪地裏的見聞,教師立刻指著窗外的大雪引導學生以“雪”為主題寫作,結果學生寫出了一批生動的文章,其中一篇《有雪的冬天》還在第六屆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中得了三等獎。假期剛過,學生們少不了要相互交流自己的旅遊經歷,上課鈴響了還安靜不下來。這時與其去指責學生不守紀律,還不如馬上指導學生寫遊記,同學們的《遊大連》、《遊巴黎》、《到珊瑚礁潛水》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

    在德國,小孩子過生日都要邀請朋友慶祝,有時還要在班級裏發糖果,那麽,教師組織全班用中、德、英文為過生日的同學唱生日歌,必定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時讓孩子們寫下這個過程和感受,再配上他們自己的小畫或照片,就是一篇優美的短文了。當我校7歲女孩蔡藍天的《過生日》一文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版上後,學生們像發現寫作新大陸一樣開始紛紛寫自己的生日。學完了《齊白石畫蝦》的課文,啟發學生們睜大眼睛去觀察生活,看看每天月亮的變化,觀察種子的發芽,注意一下螞蟻之間的資訊交流,或者留心一下香蕉是怎麽慢慢變黃的……這之後再讓他們寫觀察日記可就熱鬧了,交來的作文有的寫螞蟻搬糧、蜘蛛結網,有的寫鄰居家的貓、自己家裏的金魚缸。講評這些文章時聽的和寫的都特別認真,有時聽著聽著就爭論起蜘蛛是8隻腳還是6隻腳,蜘蛛的絲是不是吐出來的等等問題,爭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鼓勵大家再去觀察,重新寫作。這樣練寫作文,孩子們都很有參與感,主動性很高。

    海外中文學校每周隻上一次課,所以指導寫作時教師的敏銳觀察力和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很少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寫命題作文,而是大量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隨機安排的非命題作文,必要時甚至改變教學進度,根據學生的作文及時跟進指導,比如學生交來的作文中常常會既有寫人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也是他們的觀察對象),也有寫事的。那麽就把這兩種作文的寫法要素都在講評時告訴學生。關鍵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始終感到是他們自己想要寫,有內容可寫,漸漸地,他們就能自己從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了。

  

二、揚長避短給詞語

    學生有了敏銳的眼睛,有了足夠的寫作素材以後,往往苦於沒有足夠的中文詞,而越來越喜歡用德文寫作,而中文寫作反而顯得乾巴巴的。這是海外學生的普遍短處。作為教師,這時就要給學生補充中文辭彙,也就是說,開始時是以一種連詞成句的方法讓學生寫作的。教師給出相關場景的5個詞語,先讓學生逐一造句,再要求學生用這5個詞語連成一篇短文。慢慢地可以增加到給20個詞語,讓學生逐一造句後選用其中的10個連詞成文,直到他們最後能自己靈活地選用合適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把詞的教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既有了框架———生活素材,又有了建築材料———詞語,蓋房子時的難度就小多了,這樣就減少了學生用中文寫作時的畏難情緒,使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和德文寫作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除了連詞成文,仿照課文寫作也是引導學生寫作入門的方法。學完了一封信,讓學生仿照課文給爺爺奶奶寫信,但他們辭彙不夠,難以表達,於是教師就指導學生畫插圖: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色彩繽紛的花朵、亮晶晶的小貼片都被孩子們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時教師將每篇小文的內容用計算機列印出來,再根據他們畫的插圖指導他們用漢語語匯來表達,學生們感到很新奇,學得很有興趣。

    

三、堅持不懈勤講評

    學生寫完作文後,教師一定要及時在全班進行講評。儘管7到8歲的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一個班上往往隻有三五個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文作業,教師也要將這幾位學生的作文讀給全班聽,並講評其優點和不足,讓全班同學幫助修改。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有參與感。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就是從聽別人的作文中學習寫作的。

    在講評的過程中,要防止輕易否定學生的作文,不可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即使學生的作文很稚嫩,教師也要當堂修改給全班同學聽,看看怎麽才能寫得更好。比如說:當低年級學生以“春天”為題寫作時,絕大多數同學都按照老師範文的思路寫了春天的美景並以“春天很美麗,我喜歡春天”的句子結束。可是有一個男孩卻這樣寫道:“春天來了,一棵小草長出來了。突然來了一陣大雨,小草倒在泥水裏,小草不喜歡春天。”這篇小文在班上一讀,學生們都說不好,並評論說“一點都不美”。寫這篇文章的孩子也非常緊張。這時教師首先肯定這個男孩觀察仔細,寫的是事實,因為柏林的春天確實常有“倒春寒”現象,然後發動大家動腦筋,怎麽把這篇文章改美?最後改為“小草不喜歡這樣的春天,它盼望真正的春天快一點到來!”大家都說好,寫文章的孩子更是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海外,由於學生接觸中文的時間少,從學生開始第一次學習用中文寫作到他們能完全自如地用中文寫作,常常需要五到七年時間。在這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每一任的教師都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作文指導講評,從低年級起慢慢地“熏”才有效果。操之過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拔苗助長更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促提高

    海外學生使用中文的機會很少,又幾乎沒有中文的課外閱讀材料,極易產生“學中文無用”的想法,這是海外華文教育的一大難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以致用,才能持之以恒”,因此採取了以下4項措施:

    1、組織學生參加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

    2、組織學生給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專版投稿。

    3、組織學生參加國家漢語辦公室的漢語水準考試(HSK)。

    4、組織學生參加國務院僑辦的“尋根之旅”夏令營。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得到國內外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援,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給我校全體中文教師訂閱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每期的《學中文》專版都成了我們的好教材。我們還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讀《快樂作文》和《學中文》專版上的文章,讀完後還要分析這些作文好在哪裏。學生們先是很好奇,既而越來越感興趣,每次上課都主動要求老師讀範文。不久就躍躍欲試,自己也想寫些稿件了。特別是當我校學生在第五屆華人小學生作文比賽中取得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和三個三等獎之後,學校特地張貼紅榜予以鼓勵,家長高興得要帶攝像機攝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每個周末都有學生主動交來自己寫的作文,紅著臉問:“老師,你真能給我們寄到中國去嗎?”為了鼓勵學生,我們每學期都把學生交來的作文集中投稿,僅2005年就已經有十多篇習作在報紙上發表,一旦有學生的習作發表,師生家長奔相走告,激動萬分。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六屆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有七名學生獲獎,其中還有一名是特等獎;參加“漢語水準考試”的學生不僅連年全部透過考試,有五名學生還因為成績優異獲國家漢辦的獎學金回國短期學習;2004年回國參加國僑辦“尋根之旅”夏令營的學生大開了眼界,返回德國後寫出了一批優秀作文,促使2005年的夏令營報名踴躍,有的學生剛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打手機報名,一天之內名額全滿!

    總之,學以致用的四條措施使我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習氣氛濃厚,家長滿意,學生也學會了“快樂寫作,快樂學習”!(寄自德國/林希)(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kangtahot 回複 悄悄話 > 誰有那麽多的時間每天送小孩去中文學校呢?在家,誰又有那麽多精力,或者說能力教自家的小孩。

> 你傻,上網唄。但好的真的很少。

> 其實有一個,雖然名字很難聽,叫什麽絕色中文,網站很好記,yes 的後麵加 com.cn。值得一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