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俊生:誰將接替安南?(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個
聯合國自1945年成立以來,就成了各種國際力量都不同形式存在的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組織,同時也是各種力量得以展開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場所。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後,隨著反殖民主義運動的蓬勃興起與大批第三世界民族國家的誕生,聯合國內以不結盟運動為代表的第三世界,日益展現出更多的自主性,從而對傳統的大國政治實現了某種程度的製約。而傳統的大國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也開始更加重視聯合國在推行其全球戰略中的作用。這樣,聯合國就成為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爭奪權利的工具與場所。由於聯合國秘書長是代表聯合國機構的權力化身,為聯合國最高的行政長官,因此影響甚至控製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也就成了各大國努力的目標。   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任期將於今年12月31日結束,如往常曆次秘書長選舉年一樣,角逐下任秘書長的鬥爭已悄悄拉開帷幕,它無疑會成為今年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同時,由於本屆選舉正趕上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革,此次角逐的結果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觀察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來國際格局的發展變化,並從中得到關於聯合國的未來以及各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長遠意圖等諸多信息,因此“誰將接替安南?”尤其引人關注。   一、平分天下,輪流坐莊   聯合國秘書長由安理會推薦,聯合國總部選舉後委任,任期原則為5年。冷戰時期從中立國中老資格的聯合國大使及政府一級官員中選出,冷戰結束後取消了這一條件。在過去60多年的曆次選舉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些關於秘書長選舉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慣例,概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選舉時的否決權問題;否決權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指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這是一種少數抵製或阻止多數的權力。《聯合國憲章》規定,隻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對某一項決定投反對票(當然包括秘書長選舉),即使安理會其他所有14個理事國都投讚成票,該項決定也不能通過;另一方麵是指非常任理事國的集體否決權;憲章規定,某項決定得到5個常任理事國的同意票,但有7個非常任理事國反對或棄權,而不能獲得9票多數時(安理會有10個非常任理事國),該項決定同樣不能通過。   其次,地區輪換原則;可以看到,在聯合國成立初期並沒有實行地區輪換原則。如前幾任秘書長中,歐洲人就有三個。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麵與當時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掙脫殖民主義枷鎖、實現民族獨立並加入聯合國這一曆史背景有關,另一方麵也反映了當時歐美西方國家在聯合國的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實際狀況。顯然當時的這種情況並不能充分顯示聯合國的廣泛代表性。隨著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取得民族獨立並加入聯合國,這種情況開始轉變。1981年,當時一位歐洲人秘書長尋求第二次連任時,中國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強烈反對,最後由拉美國家的代表出任,之後又由非洲人擔任,從此地區輪換原則才真正開始。這一原則的形成,顯然適應了聯合國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成員國不斷增加的現實需要和聯合國內部以及國際社會不斷民主化的正義訴求。地區輪換原則,通常是每隔10年,要把秘書長人選來自的地區以洲為單位輪換一次。   再者,為了防止大國權力的過度膨脹,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的公民不得出任秘書長也成了秘書長選舉的一條潛規則。   此外,候選人還應具有公認的豐富的外交、政治事務經驗和才幹;一般應由政府提名,也可“毛遂自薦”;隨後,候選人如能獲9票以上,同時並無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即可獲得安理會的推薦;如有兩人獲9票以上且無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則以得票多者獲得安理會的推薦。獲得安理會的推薦後,選舉正式開始。但是,真正的競爭並不是在這個時候,而是在正式選舉之前。本次選舉在這一點上表現最為明顯,同時又表現出新的特點。   二、規則之爭,四鄰不安   曆次聯合國秘書長選舉,焦點主要集中在人選方麵。各大國都希望挑選出自己中意的候選人,為此他們展開頻繁而激烈的外交鬥爭。而本次選舉,各大國所爭論的焦點不是在人選方麵,而是在選舉的規則方麵。   如上所述,為了顯示安理會在國際社會中的最廣泛代表性,候選人來自的地區應實行輪換原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眾所周知,亞洲國家自1971年末緬甸的吳丹卸任以來已經有34年沒人擔任這一職務,根據地區輪換原則,這次候選人理應來自亞洲。但是美國卻一再明確反對這樣的規則,認為本次候選人的選擇不應僅局限於亞洲,而應該從全球範圍內挑選,這就打破了地區平衡原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安。今天看來,美國的考慮無非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美國積極爭取世界輿論的需要;隨著冷戰後各大國由集團間相互對峙、互不兩立向相互聯係的日益頻繁化與利益的日趨交融化的轉變,大國之間的爭奪已不再是濃重硝煙味的戰爭威脅與恐嚇,更多的是一種道義之爭下的利益之爭,而聯合國無疑在國際社會上擁有最大的道義。聯合國秘書長作為聯合國權利化身,雖然並非世界“總統”,亦不具備世界“領袖”的身份,但由於是聯合國一切會議的秘書長,有發表聲明的權利,而他的聲明能夠在很大範圍內影響到國際輿論,同時又成為國際和平和國家行為道德準則的監督員,“聯合國秘書長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務員又是首席執行官,作為聯合國理想的象征,秘書長為全世界人們,尤其是窮人和弱勢人群仗義執言。”因此就不難理解,美國在冷戰後發動的幾次局部戰爭中,為何花在爭取聯合國,尤其是聯合國秘書長支持上的時間甚至超過在戰爭中所花費的時間了。所以美國爭取到所中意的候選人,對其今後推行外交政策上尋求道義上的合法性明顯有利。但是,可以看出,在冷戰後美國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上,除了其盟國日本與韓國外,絕大多數亞洲國家都明確表示反對,因此,為爭取世界輿論並適時向亞洲施壓,美國並不主張把區域局限在亞洲,為此就需要先改變規則。   其次,對付中國的需要;近年來,由於中國的迅速發展,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盛行,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遏止成分也有所加強。雖然從理論上講,聯合國秘書長是中立的,並不代表某個集團或某個國家的利益,但由於外交是由人來完成,聯合國作為最大規模的國際外交舞台,做為“世界第一外交官”的秘書長對他國的個人好惡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等方麵都客觀上依然存在人為因素。由於天然的親近性,再加上中國在亞洲的影響較大,威信較高,由一名亞洲人來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無疑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說話的分量。出於防範中國的需要,美國也不希望下任秘書長來自亞洲。 再者,爭取與鞏固盟友的需要。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今年年初表示,下屆聯合國秘書長應該出自東歐,因為“西歐已經有過3位秘書長了,拉丁美洲有過1個,非洲有過2個,亞洲有過1個”。博爾頓的講話漏洞百出,不值得進一步推敲,因為如真的按照他的地區劃分方法,將亞洲也分為東亞、南亞、中亞等地區,那麽亞洲豈不是更應該推選出一個候選人?可以看出,這種表態出於兩種目的,一是內部分化歐洲的需要;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加快,歐洲的對外影響日益加大,外交政策中獨立於美國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西歐各國,如伊拉克戰爭中,德法等國就公開表示反對。這種情況下,內部分化歐洲符合美國的利益;另外,也是對東歐各國奉行親美政策的一種回報;如拿美國政府最近表態所青睞的51歲的波蘭前總統亞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來說,他領導下的波蘭曾不顧包括法德在內的歐盟夥伴國的阻止而向伊拉克派遣軍隊,支持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入侵伊拉克,迄今為至在伊陣亡的波蘭士兵已超過17人。目前在從伊撤軍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的情況之下,克瓦希涅夫斯基近期訪問美國時甚至還承諾,駐伊波蘭軍隊將至少駐紮到2006年1月,並且表示將繼續全力支持布什的反恐政策。可以看出,聯合國秘書長從這裏產生將使美國撈到更多的實惠。這充分表明了美國眼中所謂的聯合國秘書長人選的資格無論有多少,那麽都有一個前提──要對美國有利。在這種目標的支配下,什麽國際公認的規則都可以改變。   最後,由於9•11後美國實行先發製人的外交政策,因此相對於政治外交才能,美國更希望看到一個態度強硬,善於國際幹預的聯合國秘書長,而不是應有意義上的主持公道。相比於目前參與競選的亞洲候選人,東歐人選的強烈的“親美”政策顯然更符合美國這一口味。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美國才不顧國際社會的共識,強烈要求打破以往選舉的合理規則。對於美國的這一態度,大國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對於俄羅斯,由於美國支持的候選人來自東歐地區,有可能出現挑戰其權威的聲音,因此明確表示應該維護地區輪換規則。而英國如以往一樣,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仍然采取亦步亦趨的態度。而法國暫時選擇了沉默。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誰將接替安南”的問題,人們不僅要問,亞洲人還有機會嗎?   三、亞洲各國,機遇還在   在2005年4月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的閉幕大會上通過的《伊斯蘭堡宣言》明確宣示:亞洲外長們一致認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應由亞洲人擔任。這說明在亞洲內部,已經就候選人來自亞洲地區達成共識,並已展開工作。事實上,抓住機遇有很大的把握,首先,按照區域政治平衡原則與地區輪換原則,候選人來自亞洲,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視為當然,就連安南也明確表示其接班人應來自亞洲;其次就是中國做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秘書長的選舉問題上有重大的發言權。可以看出,秘書長來自於亞洲,無論對於中國還是整個亞洲的發展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   一方麵,對於中國來說,如果候選人真的來自亞洲,那將成為自1972年聯合國恢複中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以來的首位亞洲籍秘書長,這與中國近年來在全球推行積極外交政策的做法相吻合。另一方麵,對於整個亞洲來說,由於該地區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口最多,同時也是安全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因此無論從經濟、安全還是從其他方麵來看,選擇亞洲人擔任秘書長都有利於亞洲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從而也有利於全球的安全與穩定。   但是,如上分析,由於聯合國秘書長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大國權利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雖然亞洲在理論上應該擁有這次權利,但是是否能夠抓住機遇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目前看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在亞洲內部,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從地區層麵看,推舉出任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既是競爭的過程,更是協商的過程。如果亞洲地區內部無法通過協商推舉出一個代表本地區的候選人的話,那麽這個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很有可能在其他地區內產生,因為畢竟連一個地區都無法完全接受的候選人如何可以讓整個國際社會來接受呢?事實上,這樣的教訓非常深刻。2001年按照地區輪換原則,秘書長人選本應該來自亞洲,但是由於其內部推出了幾位候選人,最後卻功敗垂成,這也間接促成了安南的連任,從而也使得非洲地區的人選連續15年出任這一職位。因此,對於本次選舉,亞洲人必須確保團結一致,共同協商推舉出一位有能力、受尊重的候選人,因為經驗表明,提出第二位或第三位人選將使亞洲人再次失去出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機會。   其次,如上所述,美國人出於各種目的,一直不太樂意讓亞洲人出任下任秘書長,而美英兩國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秘書長的選舉過程中擁有否決權。他們目前一方麵是無視選舉規則,公開支持東歐候選人與亞洲進行競爭;另外,在選舉的時間問題上也給亞洲各國出難題。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任期到今年12月才結束,而美國卻希望安理會能在6月確定繼任人選。由於在亞洲地區,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宣布競選聯合國秘書長的人士包括斯裏蘭卡籍的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達納帕拉、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和泰國副總理沙提拉泰等三位,而他們都十分具備競爭力,互不相讓。根據經驗,要想勝出,亞洲地區隻能推舉出一個候選人。這就需要給亞洲各國充分的協商時間,再加上今年聯合國改革的工作仍然十分複雜,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處理,因此,讓亞洲各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協商統一,明顯存在困難。   總的說來,雖然美國的表態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由於亞洲是所謂“窮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最多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不結盟運動的誕生地,此外,美國在該地區也存在著廣泛的國家利益,因此,如果亞洲地區最終能聯合推出一位有力的候選人,它也不太可能輕易反對亞洲國家的整體性訴求。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亞洲能否抓住這次機遇,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亞洲內部是否能團結一致,以一個聲音說話。   知識聯接:   1、曆任聯合國秘書長小檔案   2、目前亞洲已經公開表達參選的候選人人小檔案   (1)韓國外長潘基文   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首先,曾擔任六方會談中韓國代表,在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和美、日、中、俄外長多次接觸,就推動六方會談達成共識進行親密合作,博得了國際社會好評。其次,在美國生活了10年,是公認的“美國通”,多可能會得到美國更多的支持。困難主要在於:韓國還拖欠著聯合國會費,在支持貧困國家的“政府開發援助”問題上也顯得吝嗇。 (2)年輕有為:泰國副總理素拉革   首先,出生在法語家庭的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具備了聯合國秘書長語言上的硬件要求。其次,由於東盟在亞洲區域化中的作用再加上他個人優秀的外交才能,已於去年獲得包括東盟10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對他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致的支持,是目前亞洲內部獲得支持最多的候選人。其劣勢主要在於,相比潘基文,更少得到美國的支持。   (3)十年聯合國人:副秘書長達納帕拉   達納帕拉已經在聯合國幹了10年,目前是負責裁軍事務的副秘書長,其主要優勢在於其熟悉工作流程。其劣勢如同素拉革一樣,主要在於相比潘基文,更少得到美國的支持。 原載《百科知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