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法國人輕綜合大學(université)而重“grande école”。這法國的“grande école”到底是什麽東西?
“ Grande école ”是法國一怪。它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法國例外”,恐怕在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高教體製中都難以找到對應物。
"Grande école"是一個與綜合大學平行的法國高等教育係統。
今天,當法國人提起“ Grande école ”的時候,通常指一些性質很不相同的學校,例如,工程師學院﹑商學院以及包括從國立行政學院﹑巴黎政治學院﹑法官學院到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等在內的各色各樣的專門學院;從學校性質看,有的是公立,有的是私立,有的屬於商會(consulaire);從政府監管部門看,有的屬於國民教育部,有的屬於文化部,有的屬於其它政府部。
法國最著名的“Grande école ”已有兩百多年曆史,可以說是拿破侖時代的產物之一。當年拿破侖在創辦巴黎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nique或俗稱“X”)的時候,其主要用意是培養能為國家技術行政部門服務的高級技術專家和行政官僚。所以,法國最初的那些“Grande école ”,都是與“戰事”或“國計民生”基礎建設工程相關的技術領域的專門學校,例如:橋路學院(Ponts & chaussées)﹑國立巴黎礦業學院(Mines Paris)﹑中央理工學院(Centrale),等等。它們也當然都是清一色的公立學校。
法國的商學院隻不過100年的曆史,而它們被名正言順地當作“Grande école ”看待,則是更近的事情。當然,隨著商業和管理文化的勝利,商學院在法國“Grande école ”中地位和分量也已愈來愈顯眼。這在重文化重精神而輕商的法國,已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變化(當然也有人直呼“墮落”!)。
言歸正傳:簡要地說,法國“Grande école”與綜合大學的最本質性的差別是:綜合大學無選擇學生的權利,而“ Grande école”則恰恰相反,它的存在理由和根本原則是“擇優錄取”;具體地說,在法國上綜合大學,隻要擁有高中會考證書(Bac)就行,無需參加任何入學考試;而上“ Grande école ”,則在擁有高中會考證書(Bac)之外,還必須讀預科(Prépa)並參加“競考(concours)”,隻有通過競考者,才能被“ Grande école”錄取。
從學製等級看,法國的“ Grande école”其實都是五年製“碩士研究生院”:前兩年是“預科”課程,後三年是真正的“Grande école”課程,畢業即可獲得相當於碩士文憑的“校頒文憑”。近幾年經過LMD(學士碩士博士)改革後,“Grande école”可同時頒發兩種文憑,即歐洲和世界公認的碩士學位(Master)和被法國及法語國家極其看重的“Grande école”校頒文憑以及一種與學校名聲密切相關的“稱號”(諸如“某某學校工程師”等)。
法國“Grande école”的另一個特點是規模極其之小:通常每個學校每年的招生名額隻有百來人,最多(通常是商校)也不會超過幾百人。“少而精”是"Grande école”的辦學宗旨和“精神”。對於法國這樣的一個小國來說,每一代人或每一屆學生中,有這麽近千名出自十來所頂級“Grande école”的畢業生,已足以滿足國家高級行政管理部門的需求–這裏不應忘記的是:商學院以外的原先真正意義上的"Grande école”的學生大都一入學即具有“(見習)公務員”身份;他們畢業後主要去向是進中央政府綜合行政和技術行政部門擔任管理或監察職務,或者去公共研究機構或國有企業從事各種尖端研究和教育工作。當然,現在“Grande école”畢業生的出路已被拓寬,尤其是商校學生,主要是到私營企業部門謀職。
因此,可以這麽說,法國的“Grande école”是培養公共和私營部門“實用”精英的學校,其學業頂點就是5年製碩士。而如要超越“實用”階段,更上一層“樓”,則還需回到綜合大學,因為隻有綜合大學(或某些大型公立研究機構)才擁有開設博士教育課程和研究的能力,也隻有綜合大學才能授予博士學位,並提供走向高級研究的通道。“ Grande école”要設立或發展博士階段課程或介入科學研究,則通常必須與綜合大學(或大型公立研究機構)聯姻合作。
在這個意義上,應當說法國的“Grande école”和綜合大學這兩種體製具有“互補性”。而且,在製度設計上,也有一種兩者之間的“過渡”機製,使學生有可能根據個人情況在不同的階段改變選擇,從一種體製“跳轉”到另一種體製。
對於有意選擇留學法國的中國學生或對中國“留學中介業”來說,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如何把法語的“ Grande école”翻譯成漢語?目前常見的譯文大抵有:“高等專業學院”﹑“大學校”﹑“精英學院”,有的甚至將它譯成“大學”。
基於前麵對“Grande école”特點的簡要分析介紹,應該說,“Grande école”可以用“高等專業學院”﹑“大學校”﹑“精英學院”來表述,但用“大學”來翻譯,則非常不妥,因為,其一,它完全抹殺了法國人所非常堅持﹑同時也體現法國高教體製本質性特點的“ Grande école”與“綜合大學”之間的差異;其二,它會給中國學生造成一種有關“大學”概念的“誤導”或“錯覺”,因為,絕大部分法國“Grande école”的規模都和中國人心目中的“大學”形象相去甚遠;所以,與其說讓選擇到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進了這類規模大多小得出奇的學校後產生某種“上當”的失落感,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中國學生:法國的“Grande école”就是這麽一種與通常意義上的“大學”完全不同的“大學校”!
由此可見,把“Ecole Polytechnique(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稱為“綜合理工大學”,把“Ecole Centrale(中央理工學院)”譯成“中央理工大學”,都是一種不嚴肅或不負責任的譯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除了暴露對法國高等教育體製的無知外,還會在事實上扼殺法國獨特的“Grande école”體製!
此外,從翻譯角度而論,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也許應盡可能地避免“套近乎”,不要試圖把一切都納入到自己熟悉的“現成”或“通順”概念框架之中。不然,翻譯活動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重要的“交流”和“納新”功能,因為,有時,“精髓”或“新意”往往就在那一點看上去“不順暢”的“差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