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樓

Ci Git Romain, Dieu Ait Son Ame.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電影中的紐約(多圖)

(2007-06-19 06:07:20) 下一個

你最喜歡哪部電影裏的紐約場景?是奧黛麗赫本在第五大道Tiffany's珠寶店櫥窗前喝咖啡?是卡裏格蘭特在大中央車站裏逃避不可知的仇家追殺?還是梅格萊恩與湯姆漢克斯跨越東西岸,終於在帝國大廈的頂樓相會?知識分子型可能會說是伍迪艾倫與黛安基頓排隊看一部讓人想自殺的影片,喜愛冒險的人或許想學蜘蛛人一樣在第五大道高樓間吊鋼索,嫌當前紐約太商業化的人,大概會想去“出租車司機”裏的地獄地下室住一晚。不管你想在電影裏尋找什麽,電影裏的紐約都可以滿足你。

昨天,我趁著下班的路上,去看了大中央車站的“紐約與電影”展,也終於明白,紐約與百年來的電影發展有著多麽密切的關係。匆匆拍了幾張照片,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展覽的名稱得自2001年的一本同名著作,該書作者James Sanders收集了不少電影場景的相片,在中央車站裏免費展出。根據Sanders的解釋,今天我們想起美國電影,就跟好萊塢畫上等號,但是美國的電影,其實是發源於紐約,聲光電器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公司,就是以紐約為根據地,所以許多現存最早的電影,都是以紐約為背景。這些電影還不是虛構的劇情片,而是紀實的紀錄片,展覽中播映的20多部20世紀初的影片,充分顯示了盧米埃兄弟式的好奇,比如地鐵車進站,是在IRT線通車八個月後拍攝;“康尼島之夜”用了12萬5000個燈泡把康尼島點綴得光燦耀眼,然後攝影機橫掃顯示這場奇觀;1901年三個建築工人攀著起重機從高樓往下到地麵的畫麵,簡直是卓別林的電影重現。

紐約的電影中心地位,直到1920年代有聲影片興起後,因為街上取景太吵,才讓給了好萊塢。和紐約相比,好萊塢有的是地,可以讓片廠構築各式各樣的場景,包括紐約市場景。1936年的“Broadway Melody”,包括紐約貧民住宅、42街時報廣場及歌舞升平的夜總會,所有場景都是搭出來的。



到了1940年代以後,新的導演開始在現場取景,於是又回到紐約。展覽中舉了著名的“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為例,就是借用了Hoboken的碼頭來拍。希區考克的“後窗”(Rear Window),在格林威治村的Town House裏,看盡了人生百態。不過,要說到經典的紐約街頭鏡頭,誰都比不過瑪麗蓮夢露在1955年的“七年之癢”裏,裙子被地鐵風口吹翻的一幕。根據展覽的解釋,今天的時髦女郎想學也學不來,因為那個通風口的底下,是導演Billy Wilder設置的一個大風扇,並非真的地鐵車輛通過。

不隻是美國的電影人從紐約獲得靈感,德國默片時期的大導演Fritz Lang據說就是搭乘汽輪由港口進紐約時被感動,拍出了描述未來的“Metropolis”,對他來說,紐約的高樓大廈,與歐洲古老城市截然不同,代表了人類的未來。
 

電影裏的紐約,並非都是燈紅酒綠、衣香鬢影的,自1970年代以來,年輕的導演想拍出紐約真實的一麵,象是馬丁史柯西斯、法蘭西斯柯波拉,往往呈現了陰暗暴力的一麵。1980年代的史派克李,繼承這個傳統,但是把鏡頭拉到曼哈頓以外的地方,進入哈林和布朗士區。另一個曼哈頓以外的經典紐約電影,是Sidney Lumet在1975年拍攝的“熱天午後”(Dogs Day Afternoon),取材自真實故事,艾爾帕西諾飾演的銀行搶匪,在警匪對峙中竟然被圍觀民眾當成英雄。

電影裏的紐約不見得就是真正的紐約,不管是光鮮亮麗或是暗影幢幢,隻要透過電影鏡頭呈現,都特別浪漫。在馬丁史柯西斯1985年的電影“下班之後”(After Hours)裏,表現得最為生動。打字員Paul約會不成,卻莫名奇妙闖進紐約入夜後的光怪陸離,仿佛做了一場噩夢,然而也體驗了前所未有的人生。電影中的紐約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人來朝拜,不正是同樣的道理?



(注:文字部分參考了世界日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小斧頭媽 回複 悄悄話 紐約是單身人的天堂, 每天都有那麽多好玩的事在上演。 周末愉快!
夏日餘暉 回複 悄悄話 很長見識!謝啦!
煙絲霹靂純 回複 悄悄話 必須要爭取粉絲的利益!
天寺 回複 悄悄話 昨天下班晚,沒有仔細看完全篇的文字,隻是匆匆看了圖片。今天細究起來,覺得羅曼在很多領域涉獵很廣呢!謝謝分享,不過關掉頁麵的那個瞬間瞧好掃到夢露腳底的那雙涼鞋,嗬嗬,可惡的10年流行原則啊,我們今天喜歡的居然還是奶奶們時代的產物!
可可西裏 回複 悄悄話 很不錯, 喜歡紐約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沙發給我坐?謝謝!
很喜歡資料帖,很值得回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