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博文
道信禪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來自:http://fo.sina.com.cn/o/2012-11-08/14573061.shtml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粲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 一、一行三昧 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全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經》,二卷,梁曼陀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真正的覺知是什麼?觀察者就是被觀察的對象——那個在觀察事物的意識,它是被你觀察的對象。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明白覺知絕非頭腦的觀察,它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知道」:我知道頭腦有什麼樣的想法,有什麼樣的企圖、動機、欲求。一旦你看到它,這個「看」就是覺知。它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有主動的行為,就在每一個當下,覺知著每一個發生;它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人生故事】三歲人——一位鰥獨老人風雨飄搖、貧病老死的人生及其生命中的光明 作者:林泉晗禪 有聲版: 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ORU90tXhg&t=6s 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UvPwUK-cU 1 孟子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按照這個標準,他是一位鰥且獨的老人。他是我生命中給我震撼感最大的一個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祖僧璨禪師,姓氏及籍貫均不詳。史料隻記載,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謁了北方前來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嶽西縣西南店前鎮)避難的二祖慧可祖師,並得到祖師的點撥、印可和傳法,成為禪宗的三祖。關於三祖悟道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初祖達磨傳法給二祖之後,自於少林托化西歸,二祖慧可於是一邊隨宜傳法,度化眾生,一邊尋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毀佛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聰明人,都懂得向愚蠢低頭轉自:最國學2023-06-2413:00
蘇格拉底說:天地隻有三尺,而人在五尺開外,所以人人都要懂得低頭。
不僅要向真理低頭,更重要的,是學會向形形色色的愚蠢低頭。
1
向愚蠢低頭,是一種智慧
人生不是隻有昂首向前,還有低頭後退。
當與愚蠢相遇的時候,學會低頭,懂得隱忍,才是取勝之道。
三國時代,魏國曹爽為了掌控朝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開悟後沒有遺憾-開悟狀態的解說。 Explanations。 摘至TheEyeoftheI:FromWhichNothingIsHidden. 大衛.霍金斯/DavidR.Hawkins,M.D.,Ph.D. 2016/03/15。 問題一:靈修的最佳態度是什麽? 答:「陰」是一種穩定且永久的屬性。靈修包括理解、領悟和一種「隨順」而非「獲取」的整體態度。要知道,靈修所追尋的是當下的、內在的、無形無相的,以及寂然靜默的,這種狀態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渴望是契機,臣服是通關密碼 摘至TheEyeoftheI:FromWhichNothingIsHidden. 大衛.霍金斯DavidR.Hawkins,M.D.,Ph.D. 2001.06.23. 除非一個人完全不用努力就自動進入開悟狀態,就像拉瑪那·馬哈希尊者(RamanaMahrshi)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曆的那樣,否則更常見的情況都是,求道者在開始渴望開悟之後才會達到開悟狀態。 佛陀說,凡是聽聞開悟的人,將不會滿足於其他任何事物,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0 10:25:59)
作者:阿迪亞香提 6 **深度 *頭腦水平運動*但真理不是關乎知識的,它關乎覺醒。 *頭腦、情緒和身體玩著一個情緒叫積累。 *我們喜歡用自己的體驗和別人的體驗相比較。 *當你真正想要深度——超越性的深度,你要麵對的是,要還是不要放下頭腦。 *意識可以向下看,看到那裏有一具身體,但是,那也不是任何人問題的來源。問題是你稍後加諸於自己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5-01 06:11:03)
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馳求。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不假外求。又緣種種法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菩提達摩大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貪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