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人生故事】三歲人——一位鰥獨老人風雨飄搖、貧病老死的人生及其生命中的光明

(2023-07-02 04:59:33) 下一個

【人生故事】三歲人——一位鰥獨老人風雨飄搖、貧病老死的人生及其生命中的光明

作者:林泉晗禪

有聲版:

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ORU90tXhg&t=6s

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UvPwUK-cU

1

孟子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按照這個標準,他是一位鰥且獨的老人。他是我生命中給我震撼感最大的一個人。我想把他寫下來。有三十年我一直想做這件事,但始終沒動手。你由此可見生活的繁雜瑣碎對一個人的拉扯力有多麽大了吧。你精力有限,你時間有限,更更重要的是,你心力有限,而生活中的難題在你一成年就沒完沒了地撲麵而來,讓你應接不暇,措手不及,手忙腳亂,心慌神愰,乃至抑鬱難申,焦慮煩躁,而這,就是人生。

2

他叫三歲人,因為他沒有名字,他被年老且文盲的父母抱養過來的時候,大約三歲,於是就叫三歲人了。據說,他是安徽人,被人用座壺從安徽提過來的。所以,其實他還有一個不常用的名字,偶爾也被人叫起,那就是:安徽佬。座壺,是一種錫做的茶壺或者酒壺,可以很巨大,宴席的時候裝上酒,要兩個成年人抬的,所以,裝得下小孩,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三歲人說是三歲,老家按虛歲算,出生不管年頭年尾,一轉年,就叫兩歲。所以,他來的時候,很可能也就一歲多點。

3

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垂垂老矣,也許有近七十歲了?我無法確定。他鰥居而且無子女,佝僂著腰,須發皆白,步履艱難。更糟糕的是,他得了一種可怕的病,現在想來,大概是哮喘。每天上下午,都能看到他柱著一根粗竹子,艱難地在村中主路的石梯上上上下下。口中伴隨著每一聲吸進呼出,發出巨大的“籲——哈——”之聲,讓我們這些小孩都驚嚇地躲得遠遠的。

4

這村莊名叫嶺上村,村子完全建立在山上,三歲人住在半山腰,走出家門就是高陡的石階,不論上去還是下去,都隻有石階可走,這對於他來說,是巨大的考驗,也是無比的困難,使得他艱難的呼吸聲因此顯得無比粗大艱澀。但他每天上下午都準點打卡似的,準時出現在石階上,艱難地上下,艱苦地呼吸,發出巨大的“籲——哈——”之聲,這大概是他運動的方式,也是他存在的方式。他的背深深地地駝著,接近90度的彎曲度,這使他的喘息顯得更加沉重艱難。

5

他是村中的五保戶,由村裏每年免費供應他糧食。他的屋子破了,村裏組織人幫著修。他喝的水,臨近的鄰居約好日子每天輪流幫他挑。他用的柴火,靠著鄰居們不定期砍給他。我聽母親說起這些事,非常地感覺稀奇,原來村裏人能同心協力如此用心努力地幫著這麽一位孤寡老人,小小的心裏不禁充滿樸素的對人性溫暖的感動。

6

當然,他仍然過得清寒艱難。有時候,他的柴火眼看快用完了,大概心裏著急,又不好意思開口請求別人的幫助,就偷偷地去別人的柴火堆裏東抽一根西抽一根。又或者用來引火的散柴沒了,就乘沒人的時候,去別人的柴堆裏拿上一把。原來村裏就近的居民有一個統一放柴火的地方,七八家的柴火各堆一個角落,約定俗成,界線分明。他的“小偷小摸”的行為有時被鄰居瞥見,就當笑話偷偷嚼舌頭,其實也並沒有人真計較。

7

這天,我正在村中大院門前跟著一大群老人一起曬太陽。就見一位老奶奶叫孫子:“小順,今天去山上給三歲人砍點柴”。原來是年輕人對三歲人偷柴的竊竊私語被她偶爾聽到了。小順立刻叫上鄰裏幾個天天一起玩的小夥伴,風風火火地就出發了。

初秋的陽光是如此明媚,然而肅穆的秋風也已經侵人肌膚,天氣難得的晴空萬裏,霧氣全無。老奶奶們手搭涼棚,目送孩子們的身影下山,一會又在遠方的山坡出現,然後沒入深山。隨後,老奶奶們又開始邊做針線邊海闊天空、家長裏短地聊起來。我也一會觀螞蟻,一會追蜻蜓地“忙乎”起來。

8

似乎剛過了沒多一會兒,就見老奶奶們手搭涼棚,望著遠方欣慰地笑道:“回來了!回來了!”。我抬頭順著她們的目光望去,果然,遠處山邊出現了幾個移動的小點,一會,一位老奶奶笑著說:“走在最前麵的就是小順。”一位老奶奶開心地說:“我家牛兒是第三個。”另一位老奶奶露著缺牙哈哈地笑起來:“看我家小龍挑的那兩小把,小得!”別的奶奶們都嘻笑著七嘴八舌:“人家才七歲,能去就不錯了”。“人家已經挑得夠吃力地落在最後麵了,你還嫌人砍得少!”“他已經夠能幹啦!”說話間,孩子們不一會就都回來了,卸下柴火,又四散著不知天高地厚、不管人間愁苦地自去胡玩了。於是,三歲人的柴火又能充盈地用上小半年。

9

我對三歲人印象深,除了他經典的艱難深重的“籲——哈——”之聲,還因為他是我的鄰居。

10

那時,母親是知識青年,也是隊辦教師(那時的村莊一律改稱小隊),因此從一個相對“平原”的處於小盆地的小隊裏,來到這個遙遠高冷的小山村,路上要爬整整九裏路的陡峭石階。所以,它才叫“嶺上”。隊辦教師沒有錢領,但秋天可以從任教的隊裏領到糧食,作為工資。於是,我跟著母親每個周末回到“盆地”家中跟留在村裏務農兼當會計的父親團聚。每周一清晨,又踏上長長的上山之路返回嶺上。父親也是知識青年,所以,作為唯一的文化人,一直在務農的同時,兼著隊裏會計和倉庫管理的職務。

11

大概母親任教的隊裏並沒有閑置的房子,隻有三歲人旁邊的那個小屋,暫時沒有人住。於是,他們就把老師的住所安排在這裏了。裏間是臥室,倒還算很安靜私密,有木頭的牆體,窗戶可以越過梯田看到同一隊裏遠遠的山下人家,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我很喜歡。外間的廚房兼餐廳,則與三歲人的家隻隔著一張破竹席“牆”,而且上部的三分之一還是空著的,可謂想當簡陋。也因此,我幾乎每天都能從席牆的縫洞裏看到他在廚房“忙碌”自己一個人的飯食,伴著“籲——哈——”之聲。他的動作很慢很慢。

11

大概母親任教的隊裏並沒有閑置的房子,隻有三歲人旁邊的那個小屋,暫時沒有人住。於是,他們就把老師的住所安排在這裏了。裏間是臥室,倒還算很安靜私密,有木頭的牆體,窗戶可以越過梯田看到同一隊裏遠遠的山下人家,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我很喜歡。外間的廚房兼餐廳,則與三歲人的家隻隔著一張破竹席“牆”,而且上部的三分之一還是空著的,可謂想當簡陋。也因此,我幾乎每天都能從席牆的縫洞裏看到他在廚房“忙碌”自己一個人的飯食,伴著“籲——哈——”之聲。他的動作很慢很慢。

 

12

母親教兩個年級,每個年級有八九個小孩,年齡不等,有的十幾歲,有的六七歲。兩個年級在同一間教室上課,是隊裏倉庫的樓上。母親前半節課先教一年級,二年級的同學抄寫和複習昨天的生字。一年級上完課,開始學寫拚音和生字了,母親就開始給二年級的學生聽寫,背課文,上新課。到了三年級,孩子們就得走路去遙遠的大隊上學了。不過,似乎絕大多數人隻上到二年級。大概,一般人受不了每天那麽遙遠的往返路途,尤其是冬天下雪時,簡直就是不可能。而且,多數家長覺得,認得幾個字,會寫名字,會算數,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也非常夠用了。並且,孩子們稍大,就可以給大人減輕不少的負擔。

13

我在二年級。班上有個男同學,叫大金,濃眉大眼,長相方正,在同學中似乎家道也很不錯。他住在村子的最偏遠處。他有一個很大很厚的本子,是一般同學絕對沒有的奢侈品。他每天帶著這個大本子上下學,本子太大,露出小書包一截。每天放學時,孩子們心情鬆弛,玩笑打鬧。同學們就拍著大金的本子嘲笑道:“這是三歲人送你的”,“你是三歲人的孫子”。大金就追著同學們打,同學們就快樂地嘻哈著紛紛跑遠。這幕劇幾乎每天都上演,成了放學時孩子們的經典保留劇目。大概那樣的本子在那個年代實在是稀罕,而且一般來說,當時的家庭也不可能在已經有了這樣體麵的本子的基礎上還有閑錢去另置普通本子,所以大金每天仍然帶著那個大本子上下學,頂受著同學們的嘲笑和嬉鬧。

14

我不禁好奇,跑去問母親,為什麽大家都說大金是三歲人的孫子,而且同學們非要說那個本子是三歲人送的?他真的是三歲人的孫子嗎?

15

母親總是邊做家務邊隨口說:他們說著玩的。但被問的次數多了,母親被纏得不得已,偶爾陸續告訴我一些鄉民們告訴她的關於三歲人的故事。

16

他的養父母貧窮且年老,一生不育,為了死後還有香火祭祀,在將暮之年時才收養的他,付出的錢雖然不多,也是舉一生之力的積蓄了。雖然那時候窮人家孩子多,因為養不起而讓人領養的事稀鬆平常,但這個可是男孩,就算生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得多少錢就把他轉讓了,那用座壺隔省艱難地把他提過來的人,能白辛苦麽?

17

因此三歲人在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長大,成年以後,他的父母沒有能力出一大筆聘禮來給他娶妻,他就一直單著。後來,他的父母就先後去世了,不過這時,他也已經錯過了結婚年齡,何況,也仍然娶不起。

18

後來的後來,村裏有個人年紀輕輕就病死了,留下了年輕的遺孀和四個非常小的孩子,以及家徒四壁。這樣的盤子,一般人自然不敢接手。有好事者就勸說三歲人接受他們,也給自己一個家。大概也算是各取所需吧,因此雙方一拍即合,他們很快組成了新的一家人。

19

婚後,三歲人勤勤懇懇,勞心勞力,非常盡力地養活全家,夫妻倆一個忙裏一個忙外,分工合作,順順利利地把四個孩子拉扯大了。

20

兩個姑娘嫁了人家,各自過活去了。兩個兒子結伴到村邊開地,挨著門各自另立門戶,結婚生子,開枝散葉。不久,兒子們就把母親接了過去,輪流供養。當然,老太太還很健朗,大概也同時幫著做做家務,帶帶孩子。

21

從此,三歲人就成了孤苦老人。很久很久以後,當他足夠老了,實在沒有生產能力了,就成了隊裏的五保戶。

22

這位老太太,我居然有幸見過一次。這要從村裏的風習說起。


 

23

嶺上村,大概是偏僻到不能再偏僻、荒遠得不能再荒遠的小山村了。非常奇怪的是,偏僻的地方,人心似乎更平直,落後的地方,人們反而更尊重文化。更令人吃驚的是,在這深山嶺上,有三兩家人家,居然學齡前小孩就已經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即使他們還不一定認得很多字。據說,他們這幾家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這裏是客家祖地,長大後我猜測,這三兩家當初遷徙之時當是世家大族吧,為了在戰爭和亂世中安身立命,居然來到了這麽偏僻高遠的地方。

24     嶺上村的生活在我眼裏很有美感。懵懂的年齡,還不知道艱辛為何物。

         就說每周周一的早上吧,母親帶著我和弟弟,總是天不亮就開始趕路返校。因為弟弟小,在返校的遙遠而純然由石階組成的“天梯”之路上,基本還需要背著或者抱著。也因為弟弟小,所以我平日名義上叫做跟班上課,實際上上課時間卻是全職在帶弟弟,學習都是媽媽課後另外再補教。不過我倒沒有因此覺得苦,反而覺得自由自在。

        走到半路,在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陡峭的石梯上,我累得大口喘氣,恨不得能就地坐倒,就此長久地休息下去。每每這時候,忽然晨曦中就有幾個小身影飛奔而來:“老師,我來幫你拿”,“老師,這個給我”,於是母親背上、手中以及我背上的大包小包,瞬間就被接過去了,甚至由母親背著或偶爾由我負責拉著的不滿兩歲的小弟弟,也被他們一溜風地抱著走到了很遠的前頭。

         我和母親頓感無比的輕鬆。想必是細心體諒的大人們,一大清早就敦促這些半大小子們出門來接我們了。這些小小的欣喜和溫暖,很多很多年都留存在我的心間,伴隨著我後來長長的人生路,也伴我挺過生命中不時的料峭寒冷。

25

每逢開學和期末,我們返村和離村的時候,剛走到村口,村民們總是熱情非凡地迎上來,紛紛送糧送豆。山路上幾乎每家有學生的家長都會趕過來,往老師的背袋裏倒上一小罐,無論怎麽推辭也不行,完全是強迫你收下。而且幾乎每一家都要宴請一番。有時甚至兩三家爭搶如打仗,如果你不去,他們會非常非常失落,非常非常難過。當然,絕大部分時候,也根本沒有你推辭的餘地,一陣風似的,你已經被強拉到家中坐下,按住不讓走。另外一家,則跟過來繼續搶人。無奈之下,母親經常隻好自己呆在其中一家,而派我作代表去另外的一家,以平息爭端。這陣勢,我也隻在這偏遠淳樸的山村見過。雖然都是普通的農家飯菜,在那普遍清貧的年代,也算是極盡豐盛,甚至偶爾還有些孩子們弄的山珍野味,都特特地留著,在這時候來派上用場。

26

更讓人驚奇的是,很多人孩子已經大了,根本沒有人在學校上學,可是他們仍然非要讓你上他們家去做客,以此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對知識的尊重,讓人心裏熱乎乎的。

27

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見到了這位老太太。她的孫子在學校上學,學期結束時,家長非要請老師,盛情難卻之下,我們去了。他們的房子寬敞整潔,兄弟倆大小子女眾多,穿梭往來,熱鬧非凡。出門時,老太太特意親自送出來,緊緊地拉著母親的手熱情地聊了好一會。溫暖的灶火映著她的臉龐,她的長相清秀端正,衣著幹淨得體,發髻整齊光亮,言辭爽利暢達,在這貧窮的小山村,氣質簡直稱得上是優雅美麗。

28

我無法評判三歲人的婚姻,也無法指責這位老太太和她的兒女。畢竟,婚姻和家庭,是世界上最為複雜難言的關係。即使是原配夫妻,也有多少過得寒冷如路人,還有多少因吵鬧而離散,何況是半路夫妻呢?同樣,親子關係,也是如此的迷離撲簌,難以評判。即使是親生父母,也有多少與兒女隔閡難親,又有多少兩代人之間互相傷害,相互怨恨,又何況養子女呢?老太太的生活雖然晚年熱鬧溫暖,但在兒子們的家中,她究竟是否作得了主,作得了多少主,我並不知道。對於對三歲人的處理和態度,她是否有願望,或者是否有努力,去嚐試做過什麽主,我也不知道。誰是誰非,伴隨歲月的流駛,當事人的逝去或老去,如今更是早已化為一縷清風,誰又會再去追溯呢?這個世界,本來就無常。麵對似水流年,我們也常常隻能跟孔老夫子一樣,感歎“逝者如斯夫”!

29

不過三歲人卻並不是沒有人情味的。雖然我極少看見他跟人說話。平淡的日子,人所共知的孤獨的生活,大概也沒有什麽好聊的吧,何況他連呼吸都困難。但是有一天,他從隔壁邊喘息邊叫了一聲“老師”,並從破竹席牆中最大的一個洞處伸過一隻大碗,碗裏盛了半碗煮熟的黃豆。母親忙接過來,連聲謝了他,用自己的碗倒出並把大碗還給了他。

30

等三歲人離開了他的廚房,我驚訝地問母親:“他這是什麽意思?”母親笑道:“送豆子給你吃呀!”我叫了起來:“不行不行,我可不吃,他不停地‘籲——哈——’,這太可怕了!他做的豆子我可吃不下。”母親連忙哄我:“我會反複煮沸很久,就不怕了。”我無奈,隻好屈服。吃飯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這黃豆粒無比地大。這似乎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大的黃豆粒,至今仍然是。也許三歲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送給我們的吧。這也許是他所有的東西中最特別的東西了吧,所以,他覺得這東西足夠好,要送給老師嚐嚐。

31

過了兩年,母親由隊辦教師變成了民辦教師,作為頗有經驗的老師,她也調動到大隊小學去了。村裏大概又會來新的隊辦老師吧。

32

從此很多年沒聽到三歲人的消息。

33

過了幾年,偶爾有嶺上村的人下來“平原”,到家中來做客,提及三歲人,說他有年冬天在床上烤小火爐,不小心睡著後,小火爐被絆倒了,點著床被,並蔓延著把房子燒了,連我們住過的那點隊裏的公房也一塊燒了。村裏人費好大勁才給他把房子給又蓋了回去。我小小的心裏揣摩著,不知房子沒蓋回之前,他是怎麽熬過那個冬天的那些日子的。

34

又過了兩年,又有嶺上的熟人來,提及三歲人,說已經走了。走的時候,大家因為兩三天都沒看見他,才走進他家去查看,發現他已經走了,並且兩隻眼睛已經被老鼠挖出吃掉了。大夥趕緊合力找地方把他下葬了。聽起來讓人心裏一陣寒涼。

35

三歲人是個孤苦的人,他的一生是悲涼的一生。但是,村民們仍然竭盡全力地給了他很多溫暖,他也竭盡全力地給了別人一些溫暖。這些溫暖,在孤苦寒涼裏,是少有的光明,正因為這些人性的光明,我永遠忘不了他。

36

也許他的孤苦寒涼是有前緣的,誰知道呢,我們沒有天眼,看不到過去世與未來世。唯願他的孤苦艱難在今生徹底結束,從此能去到更溫暖光明的地方,過著陽光燦爛的生活。會的,我相信。因為他得到的人性中的光明溫暖,我相信。因為他付出的人性中的光明溫暖,我相信。而我也在此,深深深深地祝福他。

37

他在如此凝重的生命中,默默忍耐,負重前行,世人又有什麽理由輕言放棄呢?是的,正因為生命或有不可承受之重,故此,人生需要培養足夠的承受力和忍耐力。隨著時代變遷,或許,還應該加上更重要的——足夠的探索力和領悟力。

 

現在的我,已經明白了人生的真相,正在轉而邁向解脫與覺悟。這些前塵往事,算是紅塵緣影中值得記下的一頁。記下,也是為了放下;追憶,亦為指向超脫。

 

林泉晗禪作於202008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