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散人

以前寫過日記,給自己看。如今弄個博客,給自己也給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個人資料
博文

第一篇蘭州:沉默著死去   海石灣,蘭州炭素集團   背景:   1964年9月,冶金部決定將吉林二○一廠的306車間、712生產係統和914生產係統遷往內地,初步規劃建設總投資8500萬元,職工定員1800人,建築麵積14萬平方米,年總產量為30000噸。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在二○五選址時放棄了自然、地理條件都更好的蘭州西邊河口南蘭州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三線人以及後代17年大移民 2007年09月25日20:03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沿著匯川區西北方向走30公裏,看見兩座巍峨大山之間8公裏的狹長馬路時,就到沙灣了。
  40年前,年僅10歲的盧凱山跟著滿腔熱血的父親,從北京來到了這個山旮旯。
  盧的父親是北京航天係統工廠的技術工人,1970年,大三線建設的背景下,這家500多人的工廠整廠搬遷到了遵義附近的山溝沙灣。
  這些從東南沿海和國防一線搬遷來的工廠甚至沒有名稱,盧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那消逝的歲月——一組已經不複存在的“三線工廠”圖片

我其實是“三線人”的二代——父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線人。他們——一個廠的叔叔阿姨們——那一輩人在六十年代期間,響應毛主席、黨和國家的“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背井離鄉,離開故鄉的熱土,甚至離開父母、親人,從四麵八方——從經濟較發達的東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南方人物周刊:“三線”第二代的命途
**********
敬錄在此,紀念“三線”和有“三線情結”的網友
**********
  -本刊記者陳海發自貴州   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戰略性部署。其重點步驟之一就是在中國廣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特此聲明:此文來自於貴州小辣椒的博客,收錄在此,紀念“三線”和有“三線情結”的網友**********
漫話三線廠(3) ——雨 (貴州小辣椒) 貴州是一個潮濕多雨的地方,這裏一年有三百多天都是陰雨天氣。從幹燥的北方搬到這蠻荒之地最難適應的,莫過於這陰濕了,所以很多人都受著風濕病痛的折磨。
貴州的冬天,零度上下的氣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特此聲明:此文來自於貴州小辣椒的博客,收錄在此,紀念“三線”和有“三線情結”的網友
**********
漫話三線廠(2) ——過春節 (貴州小辣椒) 春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各個地方的習俗都很不相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風格迥異的文化。我們這些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佬,自然是要南北交融一下,過出我們風格別樣的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特此聲明:此文來自於貴州小辣椒的博客,收錄在此,紀念“三線”和有“三線情結”的網友
********
漫話三線廠(1) ——茫然的第三代 (貴州小辣椒) “漫話三線廠”簡介: 有多少人知道當年參加三線建設的英雄及他們的後代們是怎樣生活的? 我是一個三線廠出生的孩子,“漫話三線廠”以連載的形式,以我的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特此聲明:本文來自於Jean的博客,收錄在此,紀念“三線”和有“三線情結”的網友
*********
山裏的文化生活是極其有限的.大廣播喇叭僅滿足了聽的需求,於是平均每月一到兩次的露天電影就成為人們視覺需求的幾乎唯一的來源. 電影一般都是在周六的晚上,地點一般就在廠區與家屬區交界的一片空地上.夏天放映的次數要多一些,冬天要稍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點啥就吃點啥。可問題也來了,除了要有時間和一點廚藝,更要命的是如今吃的東西總覺得不如“當年的”好吃。其實您不用說俺也知道,這就叫“賤皮子”——餓上三天,給吃什麽都感覺跟朱皇帝元璋兄當乞丐要飯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一樣美味。 各位看官,說了半天,俺如今特留戀想吃早年的東西還真不是什麽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
[6]
[7]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