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劉曉波是什麽人?品德如何?見識如何?有什麽背景?柞裏子一概不知,僅從網上獲悉因參與發起、署名《08憲章》而以“顛覆政權”的罪名被官方起訴。《08憲章》都說了些什麽?柞裏子未遑閱讀故不得知其詳,僅從網上獲悉其為反對一黨專政之類的政治宣言。雖然柞裏子對劉曉波案的了解極其有限,相信該案至少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那就是:劉曉波因言論而被治罪。在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4)
或問:哥本哈根會議因何而召開?答曰:因地球出現變暖的趨勢而召開。這答案雖然不能算錯,卻不無失之精確之嫌。何以言之?因為召開哥本哈根會議的目的,並不在於尋求地球為何出現變暖趨勢的原因,而僅著眼於如何減緩與遏止地球變暖的勢頭。內行人或者會嗤之以鼻:原因何須尋求?明擺著是人的因素使之然嘛!確實如此麽?那得看如何定義人的因素。定義之一: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數日前,《時代周刊》忽然在網上列出10大二奶的名單。從英王亨利第八的二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二奶、美國總統肯尼迪的二奶、英國王子查爾斯的二奶、美國總統克林頓的二奶、紐約州長斯皮茨的二奶、南卡羅萊納州長散賦德的二奶、參議員約翰·艾德華得的二奶,一直數到…..數到誰?這人既非王爺王子,亦非國家領袖,甚至也不是達官顯貴,卻絕對擔當得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敵對狀況不同,以苯·拉登為其精神領袖的基地組織與美國之間沒有領土、主權等等實質性的利益衝突。9·11襲擊事件因宗教矛盾而引發,原本是無可置疑的事實。苯·拉登及其基地組織並不隱諱這一點,企圖掩蓋這一事實的是基地組織以外的世界,尤其是9·11的襲擊目標美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或民族之所以企圖隱諱真相,其理由雖三尺童子亦知之,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10-02 16:34:52)
小時候聽長輩說起戲子男師女徒之間的那種事兒。那時候還沒有“潛規則”這說法,一概以“惡習”相稱。後來“戲子”翻身成了“人民演員”,再後來“人民演員”又演變而為“明星”。名稱雖變,惡習不改,終於有一日某好事者以“潛規則”三字歸結之。僑居美國之後,看過一場電影,用如今國內流行的話來說,叫做“好萊塢大片”。大片講的是一個沉醉於明星夢的陋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破爛斯基是什麽東西?該死的東西!為何該死?施用迷藥強奸幼童的慣犯,被押上法庭之後,對罪行供認不諱,判刑前夕從美國逃往其出生地法國。這樣的敗類,能不是該死的東西?或問:慣犯二字從何而來?曰:不是慣犯,怎麽會隨時都有迷藥在手,一旦見色起意,立即就能順手施行?對於這麽一個該死的東西,法國人不僅收留之、容忍之,而且一如既往吹捧之為文化明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高人眼中,一切概念都是相對的,禍福也不例外。柞裏子是俗人,以柞裏子之見,禍福未嚐不能是絕對的概念。比如,耶魯女研究生被實驗室工人掐死,在柞裏子看來,就絕對是禍而不是福。人死不能複生,對於死者,說什麽都已經晚了。對於還活著的,也許可以從中吸取一點教訓,從而增強去禍趨福的機會。什麽教訓?一言以蔽之,曰:“敬鬼神而遠之”。所謂“鬼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柞裏子於音樂一向無緣,與流行歌曲之隔,如隔山川。對於流行歌手的認識往往獲自新聞的報道,而不是得自音的樂評論或者身曆其境的感受。對於麥當娜的認識,略有不同。初次見到麥當娜的姓名,記得是在1986年。不是在所謂大報上,也不是在所謂小報上,是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學生辦的一份不定期的刊物上。文章是以新聞報道的口吻撰寫的,也是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刊登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據華盛頓郵報與ABC電視網絡的聯合民意調查,美國總統小奧的人氣指數自四月以來急劇下挫。相信小奧治國有方者,從四月的60%下跌至如今的40%。反之,認為小奧路線錯誤者,從四月的48%上升至如今的55%。何以會如此?原因固然不止一種,而關鍵之所在,無疑在於小奧近期密鑼緊鼓推出的醫療保險改革方案。小奧的醫療保險改革究竟為何物?細言之,雖千言萬語未必能盡;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前不久杭州鬧市區某斑馬線上發生一場悲慘事故:一輛寶馬轎車將過路行人當場撞死。輿論頓時嘩然,矛頭所指,越酒後駕車之事實於不顧而指向窮富之分化。何以使之然?坐騎為寶馬,肇事人能不是富人?不幸死於車禍者,又恰好是來自農村的打工妹,能不是窮人?富人撞死窮人,能不是窮富分化之結果?柞裏子無意否認窮富分化的問題在國內相當嚴重,倘若不嚴重,這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