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捷克首都布拉格,來看望一個作者,卡夫卡。看看他是在怎麽樣的環境裏,創作出了他的那些作品,搞清楚為什麽在遙遠的國度的一個抑鬱瘋狂的年輕人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在100年以後,在萬裏之外的東方大國流行。
布拉格表麵上看,走到哪裏都陽光明媚。和每個歐洲城市一樣,到處都是旅行的人群。
歐洲的這些城市似乎都是一個模子裏扣出來的。城市被一條河一分為二。河中間有一個曆史悠久的中世紀大橋。河岸的高地上在修建一個大大的城堡。布拉格的城堡也很壯觀,從上往下看,可以看見整個城市的紅頂白牆。
查理橋兩側的古跡和景觀都很美麗。人群熙熙攘攘。經過漫長的侵蝕,大理石都變成了黑色。
高地上的教堂和宮殿修的美奐美輪。誰的祖上沒有闊過呢。闊過的建築保留下來,就是曆史名城。
連城市公園裏,卡夫卡的金屬塑像都是快樂的。金屬的顏色讓人覺得是青春朝氣的一個人。
這個城市的風貌和卡夫卡在這裏寫作時候表達的精神狀態完全不同。
我在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讀卡夫卡在變形記。覺得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變形記描述作者一覺醒來變成了一個蟲子。像是童話,又顯然不是童話。不知道作者要說什麽。看了一半就扔掉不看了。
到中年以後,才漸漸明白卡夫卡的小說好在哪裏。卡夫卡的書其實就是上班族,年輕人的哭訴。
他的小說概括起來就是荒謬的邏輯推導來表達,身份困惑和情緒壓抑。每一個生活在現代城市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我們生活在城市裏,被各種條條框框約束的人,感覺渾身不自在的人都有的共鳴。
比如《變形記》裏麵的主人公變成昆蟲,首先擔心的是上班遲到怎麽辦。《審判》主人公被抓起來了,但是沒人告訴他犯了什麽罪。如同我們平時蓋章辦手續,證明自己是自己一樣的困惑。
隻要在現代城市裏生活久了的打工仔,都會理解卡夫卡的創作動機。
世界給年輕人製定了荒誕的遊戲規則。我們隻能用荒誕的方式去反抗。捷克另外一部名著,《好兵帥克》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文風。今天帥克是布拉格大街上一個常見的連鎖飯店。
卡夫卡博物館的前院裏,這兩個在庭園裏小便的男人塑像可能就是表達這種無厘頭的反抗。
卡夫卡博物館離查理橋很近。規模不大。
要理解卡夫卡。可能還是要先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和活在這裏的人處於什麽樣的精神狀態。那是一個剛剛進入城市化的首都。規模不大,但是烏煙瘴氣,人活得壓抑扭曲。
我和其他大部分遊客對於布拉格的印象可能不一樣。如果你大量城市的細節,似乎這個城市是充滿暴力和壓抑。比如大量的雕塑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更加暴力。
一個男人刺殺另外一個男人
一個男人棒殺另外一個男人
骷髏崇拜
布拉格是一個抑鬱和有壓力的的城市。博物館裏有一段當年布拉格的的街頭錄像可以反映當時的城市生活。
卡夫卡的創作就是在這樣的城市背景下。有了這個背景,再去理解他的作品就會容易很多。
卡夫卡能夠成名和流行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和他父親的緊張關係。讓很多現代人有相同的感受。
比如這句,卡夫卡寫給他爸爸的信。
翻譯為中文如下。“有時我會想象整個世界像一張地圖一樣平鋪展開,而你斜躺在上麵。那時我感覺,唯有那些不被你覆蓋,或者你無法觸及的地方,才是我生命中可以考慮的領地。而且,按照我對你那種壓倒性存在的理解,這樣的領地既不多,也不令人安慰,而婚姻尤其不在其列。”
是不是讓現代社會很多被逼婚和催婚的年輕人,感覺就是在說自己。
今天的布拉格,有一個這樣的塑像。
一個懸吊在空中的上班族。在城市的街角,在車水馬龍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
表達的是中產,年輕人,上班族,在城市生活中,在條條框框的規章製度中,在和上一代家長的對抗中,扭曲,壓抑和掙紮。
這可能是很多都市年輕人的痛苦。也是卡夫卡當時作為城市化裏的年輕人在作品裏的哭訴。
卡夫卡也被催婚 布拉格之一
BayFamily (2025-07-11 18:45:06) 評論 (1)我來到捷克首都布拉格,來看望一個作者,卡夫卡。看看他是在怎麽樣的環境裏,創作出了他的那些作品,搞清楚為什麽在遙遠的國度的一個抑鬱瘋狂的年輕人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在100年以後,在萬裏之外的東方大國流行。
布拉格表麵上看,走到哪裏都陽光明媚。和每個歐洲城市一樣,到處都是旅行的人群。
歐洲的這些城市似乎都是一個模子裏扣出來的。城市被一條河一分為二。河中間有一個曆史悠久的中世紀大橋。河岸的高地上在修建一個大大的城堡。布拉格的城堡也很壯觀,從上往下看,可以看見整個城市的紅頂白牆。
查理橋兩側的古跡和景觀都很美麗。人群熙熙攘攘。經過漫長的侵蝕,大理石都變成了黑色。
高地上的教堂和宮殿修的美奐美輪。誰的祖上沒有闊過呢。闊過的建築保留下來,就是曆史名城。
連城市公園裏,卡夫卡的金屬塑像都是快樂的。金屬的顏色讓人覺得是青春朝氣的一個人。
這個城市的風貌和卡夫卡在這裏寫作時候表達的精神狀態完全不同。
我在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讀卡夫卡在變形記。覺得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變形記描述作者一覺醒來變成了一個蟲子。像是童話,又顯然不是童話。不知道作者要說什麽。看了一半就扔掉不看了。
到中年以後,才漸漸明白卡夫卡的小說好在哪裏。卡夫卡的書其實就是上班族,年輕人的哭訴。
他的小說概括起來就是荒謬的邏輯推導來表達,身份困惑和情緒壓抑。每一個生活在現代城市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我們生活在城市裏,被各種條條框框約束的人,感覺渾身不自在的人都有的共鳴。
比如《變形記》裏麵的主人公變成昆蟲,首先擔心的是上班遲到怎麽辦。《審判》主人公被抓起來了,但是沒人告訴他犯了什麽罪。如同我們平時蓋章辦手續,證明自己是自己一樣的困惑。
隻要在現代城市裏生活久了的打工仔,都會理解卡夫卡的創作動機。
世界給年輕人製定了荒誕的遊戲規則。我們隻能用荒誕的方式去反抗。捷克另外一部名著,《好兵帥克》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文風。今天帥克是布拉格大街上一個常見的連鎖飯店。
卡夫卡博物館的前院裏,這兩個在庭園裏小便的男人塑像可能就是表達這種無厘頭的反抗。
卡夫卡博物館離查理橋很近。規模不大。
要理解卡夫卡。可能還是要先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和活在這裏的人處於什麽樣的精神狀態。那是一個剛剛進入城市化的首都。規模不大,但是烏煙瘴氣,人活得壓抑扭曲。
我和其他大部分遊客對於布拉格的印象可能不一樣。如果你大量城市的細節,似乎這個城市是充滿暴力和壓抑。比如大量的雕塑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更加暴力。
一個男人刺殺另外一個男人
一個男人棒殺另外一個男人
骷髏崇拜
布拉格是一個抑鬱和有壓力的的城市。博物館裏有一段當年布拉格的的街頭錄像可以反映當時的城市生活。
卡夫卡的創作就是在這樣的城市背景下。有了這個背景,再去理解他的作品就會容易很多。
卡夫卡能夠成名和流行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和他父親的緊張關係。讓很多現代人有相同的感受。
比如這句,卡夫卡寫給他爸爸的信。
翻譯為中文如下。“有時我會想象整個世界像一張地圖一樣平鋪展開,而你斜躺在上麵。那時我感覺,唯有那些不被你覆蓋,或者你無法觸及的地方,才是我生命中可以考慮的領地。而且,按照我對你那種壓倒性存在的理解,這樣的領地既不多,也不令人安慰,而婚姻尤其不在其列。”
是不是讓現代社會很多被逼婚和催婚的年輕人,感覺就是在說自己。
今天的布拉格,有一個這樣的塑像。
一個懸吊在空中的上班族。在城市的街角,在車水馬龍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
表達的是中產,年輕人,上班族,在城市生活中,在條條框框的規章製度中,在和上一代家長的對抗中,扭曲,壓抑和掙紮。
這可能是很多都市年輕人的痛苦。也是卡夫卡當時作為城市化裏的年輕人在作品裏的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