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人生不是拚爹遊戲,認知才是王牌
人生不是拚爹遊戲,認知才是王牌
地主雜談
做一個眉宇間寫滿風調雨順的人,安靜於暖,安然於心,不急不燥,清淡歡顏。
在國內的時候,我和一個年輕人聊起工作。他歎氣說自己難有更高的升遷機會,是因為沒個“李剛”式的父母。我聽著,覺得事情也許沒那麽簡單。比起家庭背景,更讓我在意的,是他在交流中的狀態 —— 情緒起伏大,缺乏共情,也常常把善意的提醒當成攻擊。這些,恰恰反映出認知和情緒控製能力上的短板。
家庭背景固然重要,有靠山的確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一個人能走多遠,終點在哪裏,很多時候不是由父母決定的,是由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所決定的。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這是對人類認知局限的終極提醒: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內在思維方式的局限,並不是貧窮、學曆和人脈。而最為棘手的是,我們往往對自己的思維盲點毫無覺察。
我越來越覺得,人和人之間真正的差距,是深層的認知結構。很多人並不缺才華,也不缺努力,可一遇到挫折就把矛頭指向外界:“同事太蠢”“領導有私心”“社會不公”等等。他們隻是習慣性地歸因於外部,從而錯過了向內看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認知混亂常常與情緒失控相伴而生。一個人在憤怒時,無法準確理解他人的意圖;在焦慮中,也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於是,問題越來越多,情緒越來越重,反過來又進一步扭曲了他的世界觀。
我們身邊常有這樣的人:把複雜問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判斷,聽到不同聲音立刻貼標簽、劃界限。他們有立場,隻是內心沒有足夠的心理彈性去麵對複雜性,於是用簡單粗暴的“敵我劃分”來獲取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是以誤判形勢、誤解他人、限製自我成長為代價的。
也有一些人,知識儲備不算少,看過書、聽過課,不過一旦遇到挑戰就惱羞成怒。因為他們早早就給自己下了“蓋棺定論”—— 覺得自己已經懂得足夠多,不再需要別人的觀點. 當現實反駁他們的判斷時,他們常常情緒先行,缺乏應有的反思。
我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來批評誰,恰恰相反,我自己也曾在那些思維誤區裏兜兜轉轉。我們每個人都有固執、盲點和情緒失控的時候。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去自我覺察,去主動調整,去打破那個限製自己的“看法牢籠”。

真正的成長,往往就從你願意自我反省的那一刻開始:
1. 學會從錯誤中學習,不尋找借口。
每次事情不如意,與其歸咎於環境,不如問問自己:“我還能做得更好一點嗎?”真正的反思,是從行動出發的,不是從抱怨開始的。
2. 擁抱複雜性,少一些“非黑即白”的判斷。
就像有人因為同事一次遲到就認定對方“不負責任”,卻無視同事連續加班完成項目的付出。嚐試著理解他人為何這麽想和為何這麽做,甚至去看看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是如何構建邏輯的。世界有太多的灰度地帶,能識別灰度,是一種成熟。
3.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給自己設限。
別急著認為自己已經“看透”了社會、“理解”了人性。真正的高手,從不輕易做判斷,他們對世界保持著敬畏,也保留著學習的姿態。
我們常以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來自出身、學曆、資源。可是,真正拉開差距的,是我們能否願意放下“我即正確”的執念,持續更新對世界的理解。與其羨慕別人有靠山,不如修煉好自己的腦子。畢竟,人生這場長跑,真正拚的,是你能否不斷提升自己思維的深度與彈性,而不是父母的肩膀。

照片是我種的繡球花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家庭背景固然重要,有靠山的確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一個人能走多遠,終點在哪裏,很多時候不是由父母決定的,是由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所決定的。”, 是的, 但是一些人總是喜歡把責任歸於別人, 或者外界。
-------------------------------------------------------------------
記得以前在美國申請工作時,麵試中經常會被問到是否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實際上就是想考察應聘者是否有責任感,是否會推卸責任。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喜歡我的繡球花,花期挺長的,這是第一年的花,買的時候很小,沒過多長時間就開花了,但花開得少。花謝的時候顏色會變的,就是枯萎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家庭背景固然重要,有靠山的確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一個人能走多遠,終點在哪裏,很多時候不是由父母決定的,是由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所決定的。”, 是的, 但是一些人總是喜歡把責任歸於別人, 或者外界。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這篇寫得很好, 道理闡述得很清楚, 後麵三點總結得很好。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你的繡球養的很好哦。 花開著開著, 會不會變顏色?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是啊,小樹說得很對。有些人不是看不見別人的好,往往是不願意看見別人的好。傷害別人,其實是在撕掉自己的偽裝。真正的反抗,不是還手,而是超越。有底線的人,連憤怒都帶著克製;有格局的人,不靠傷害贏尊重。
謝謝喜歡我的繡球花!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曉青說的是,抱怨容易,真正願意反思和調整,很是需要勇氣的。有時候,一個人不是沒有能力,隻是長期在某種誤解或偏見中被看低了。一旦被“定性”,連翻身的機會都難得。所以社會真的需要更多溫和理性的聲音,少一點標簽與圍攻,多一點鼓勵與理解。
謝謝喜歡繡球花!
多倫多橄欖樹 發表評論於
你這繡球養得好可愛啊。人嘛,我覺得通常對誰不好的人,就是不希望那人好唄,人往往在傷害他人時,就毀掉了自已精致的包裝,人可以反抗,但不要直接或間接去傷害~~
曉青 發表評論於
你這花兒養得真好。
你說得非常有道理,真就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是一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遇到不順就抱怨,其實什麽問題都不解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