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印度 (上)

國華P (2025-06-30 14:15:08) 評論 (0)

自本世紀初以來,美國一直致力於幫助印度崛起為一個大國。在小布什總統任期內,華盛頓與新德裏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盡管印度在核武器研發方麵存在爭議,但華盛頓仍為印度的民用核計劃提供支持。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和印度開始了國防工業合作,旨在提升印度的軍事實力並幫助其投射力量。在川普總統的1.0任期內,美國開始與印度分享敏感情報,並使其有資格獲得此前僅供美國盟友使用的先進技術;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華盛頓向新德裏提供了先進的戰鬥機發動機技術。近幾屆美國政府都深化了與印度的外交、技術和軍事合作,兌現了布什“幫助印度成為21世紀世界主要強國”的承諾。這一承諾的理由很簡單。華盛頓希望超越冷戰時期分裂兩大民主國家的積怨。此外,隨著印度移民在塑造美國經濟方麵發揮更大作用,以及新德裏自身在冷戰後的經濟改革吸引美國企業和資本進入印度市場,兩國民間聯係日益緊密。這些轉變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機遇:印度和美國官員認識到,他們擁有許多共同利益,包括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最重要的是,聯手應對中國大陸崛起帶來的威脅(下圖 Monthly Review/Atlantic Council)。華盛頓得出的結論是:更強大的印度將造就更強大的美國。



但印度和美國並非在所有問題上都立場一致。華盛頓對印度有著諸多的不滿和指責,如莫迪及其印度人民黨(BJP)政府破壞民主價值,撤銷穆斯林占多數的印占克什米爾地區根據《印度憲法》享有的半自治地位;通過《公民身份修正法》為阿富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非穆斯林移民快速成為印度公民提供方便,卻將占這三國人口絕對多數的穆斯林移民排除在外 - 將宗教作為共同默契的身份標準;拒絕執行西方對俄羅斯的製裁,繼續超量購買俄羅斯石油從而支持俄羅斯的侵略烏克蘭行為。新德裏呢,它並不希望華盛頓永遠獨霸世界。印度認為多極化是自身崛起的關鍵,因而在與美國的關係日益密切的同時,保持與伊朗和俄羅斯等西方對手的聯係。對印度來說美印關係是其“利用外部環境解決雙邊失衡問題…… (印度作為)較弱的一方爭取或操縱較強的力量(美國)來獲得其優勢”(印度外長傑辛卡語)。它尋求建立一個多極化的國際體係,讓印度在其中成為真正的大國。新德裏的目標不僅是遏製中國,而且是遏製任何想要望獨享霸權的國家,包括美國。新德裏這是在推動多極國際秩序的構建, 雖然印度的行為可能是想多了 - 盡管印度經濟實力在過去二十年中有所增長,但其增長速度不足以平衡中國大陸,更不用說美國了,即使到本世紀中葉,就相對GDP而言,印度也將隻是一個大國,但尚不足以被稱作超級大國。在軍事方麵,它是南亞最重要的常規力量,但5月份的戰鬥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提供的防禦係統擊落了印度戰機表明,它相對於其本土對手的優勢也並不顯著。一邊是中國大陸,另一邊是宿敵巴基斯坦,印度可以說太難了 - 得時時刻刻提防北方的巨人和西邊的巴基斯坦。與此同時,在國內,印度正因擁抱印度民族主義(印度教)而加劇族群緊張,惡化與鄰國間的問題。印度因此不得不將安全資源轉向國內,影響其對外力量投射,最終損害印度的崛起。印度的非自由主義轉向進一步破壞了一直以來為其帶來良好影響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印度相對弱小,渴望多極化,且奉行並非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發展路徑,這意味著即使它有理由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強國,其全球影響力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四大、甚至第三大經濟體,但新德裏的全球影響力卻仍將十分有限。因為即使到了印度獨立一百周年時的2047年, 新德裏仍可能得依賴外國夥伴來抵禦中國大陸力量。而且,由於印度長期以來對結盟,甚至對緊密夥伴關係都不感冒,新德裏想要獲得外部支持會頗具挑戰性,尤其是在川普2.0政府的外交政策交易性日益增強,以及華盛頓開始擔心新德裏是其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未來幾十年,印度無疑將變得更加強大,但其有效運用這種實力以增大國際話語權可能性很小。非但如此,全球影響力甚至將減小,因為不管是西方(美國), 還是東方(中、俄等)都不會長期忍耐印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騎牆不給力自私自利的攪局言行。

美中歐印世界四強

1991年,印度總理拉奧和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對該國受管製的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所謂的“許可證製度” (下圖 photogallery/Medium)。印度經濟就此開始回暖,GDP年增長率約為6.5%,並進入前所未有的持續增長時期。印度也因此得以幫助數百萬人擺脫貧困,並重新加入國際經濟,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印度人開始稱21世紀為“印度世紀”,美國也因此將印度視為重要合作夥伴和潛在的製衡中國大陸力量之一。

的確,印度近期經濟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增長仍未達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時期的成就 - 自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開放經濟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率接近9%。結果,經濟規模在1980年時與印度大致相當的中國大陸,如今差不多是印度的五倍。伴隨其財富的迅速增加,北京建立起一支規模更大、更先進的軍隊,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印度 - 太平洋地區。如今中國大陸的全球影響力遠超新德裏,這進一步增強了其經濟實力,並賦予北京巨大、有時甚至壓倒性的政治影響力。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新德裏除非受到壓力,否則即使在華盛頓的支持下,也不願與北京對抗。

印度人有著十分豐滿的理想,對燦爛的未來信心滿滿且分外憧憬。絕大多數印度人相信,他們在未來幾年就能趕上北方鄰國。畢竟,印度已經在一些領域超過了中國大陸:北京年均4%至5%之間的GDP增長率落後於印度;印度在2023年即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且仍在增長(下圖 affair cloud)。但印度真能夠在經濟領域迎頭趕上中國大陸嗎?現實卻有點兒骨感。按照目前的趨勢,印度經濟在2050年之前幾無可能趕上中國:因為印度需要在未來25年內保持每年8%的穩定增長,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僅為2%。這兩事同時發生的幾率接近零 - 印度政府5月30日公布的2024年實際GDP增長為6.5%,而官宣的中國大陸2024年GDP為5%。世界銀行預測,印度2025-2026財年的GDP增長為6.3%。印度的製造業尚處繈褓階段,其過度的保護主義阻礙了出口,這對其經濟長期發展是不利的。是的,印度在有助一國長期持續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擁確有一些優秀的科技公司,但其整體技術水平在國際上並不具競爭力。

因此,根據世界銀行截至2023年的數據,印度未來二十年的年均增長率很可能達到6.3%,與過去十年的平均年增長率持平。假設同期中國大陸年均增長率僅為2%,那麽到本世紀中葉,印度的GDP也就略高於中國大陸的一半。但未來幾十年,中國大陸取得2%的年增長率應該是毛毛雨,多半都會高於2%。那印度GDP超越中國大陸就隻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畢竟,北京相對於新德裏擁有巨大的經濟優勢,包括受過良好教育、技術熟練且相對健康的人口;更高的技術水平;以及更大的資本存量。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能源存儲以及信息通信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及優勢,盡管存在人口結構限製,可是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基礎。如果北京經濟增長速度再快一點,比如說每年3%,那麽即使印度的增長率為6%,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也可能接近印度的三倍。話雖如此,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如果我們以過去多年印度經濟增長記錄為例,可預判印度確實可能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一個強國,但它將是中國大陸、美國和歐盟四方中最弱的一個(下圖 Adobe Stock/Indiashipping)。屆時它仍將難以與中國相提並論,更遑論美國了。

印度希望的多級世界

因此,如果新德裏想要製約北京,就需要華盛頓。因為到2050年時,其他如澳大利亞和日本這樣的印太地區大國,難以提供像美國那樣的支持和影響力。歐盟或許擁有足夠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歐盟成員國並未像印太地區國家那樣感受到中國大陸的威脅。當然,美國也同樣需要印度這樣一個“大”塊頭來製衡頭號競爭對手中國大陸。因此,新德裏和華盛頓在未來幾年將會惺惺相惜,應該且必須繼續合作。但是,不會有“上不封頂”的無限友誼,也別指望印度與美國結盟。莫迪老仙不會加入任何集體防禦安排,他將積極捍衛其非盟友地位 - 周旋於中美之間,盡可能的撈好處(下圖 TEXAS TRIBUNE/ASIA TIMES)。那,才是王道。

印度力求避免正式結盟,部分在於其殖民曆史淵源。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曾承諾,鑒於印度在英國統治下飽受苦難,印度絕不會成為任何大國的“跟風者”。但印度的態度同樣源於這樣的信念:一個大國在崛起期間絕不能采取任何會損害其崛起後所享有的行動自由的言行。印度政策製定者擔心,與更強大國家(如美國)聯盟,不僅會導致印度處於從屬地位,還會限製其在國際體係中各種地緣政治分歧之間遊走的能力。新德裏不相信其他國家會犧牲自身利益來支持幫助另一國家。它認為,隻有向援助國輸送適當的利益,印度在需要時才會獲得外部援助。故當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現在急欲獲得印度的支持來平衡中國大陸的力量時,新德裏不必做出任何重大妥協就應獲得美西方對自己的幫助。

可以期待新德裏將繼續努力推動國際秩序走向多極化(下圖 japantimes/Reuters/BS/UTKARSH)。因為印度這種對世界的評估並非是莫迪執政後達成的。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早在2004年時就明確表達了推動國際秩序多極化這一雄心:“印度不認為單極是當今世界的一種均衡狀態。” 他稱印度將致力於建立一個“合作的多極世界,兼顧所有組成部分的合理願望和利益”。印度各政治派別的領導人都認同這一願景,他們認為多極化是世界的自然狀態,國際體係多極化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因為它確保任何單個國家都無法將其意誌強加於其他國家。印度外交部長傑辛卡在其2020年出版的《印度之路:應對不確定世界的戰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一書中指出,新德裏應“通過識別和利用全球矛盾創造的機遇”來推進其“國家利益”,從而“從盡可能多的關係中”獲取最大利益。單極秩序破壞了這一戰略,因為它剝奪了新德裏挑撥一極對抗另一極的機會。兩極秩序更為有利;例如,在整個冷戰期間,印度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蘇聯對抗美國。畢竟,多極世界將擁有更多印度可以利用的分歧和親和力。

實際上,這意味著印度尋求與個別國家和國家集團建立兼收並蓄的夥伴關係,即使其中一些夥伴國有著明顯的反美議程。新德裏經常在這些論壇中扮演調和力量的角色,以利於其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如印度外長蘇傑生稱金磚國家在美元化問題上沒有統一立場,而且印度反對“去美元化”。不過,即使印度深化了與美國的雙邊關係,它也會在更廣泛的全球舞台上限製美國的力量。例如,印度在氣候政策、貿易優惠、數據主權、電子商務規則和全球治理等問題上對美國進行了反擊。印度也反對美國對友好第三國的製裁,在反對西方主導的運動中支持所謂的全球南方,並保持與伊朗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傳統關係。印度甚至尋求與中國大陸保持穩定的關係,盡可能地開展合作,以維護兩國共同邊界的和平。與華盛頓不同,新德裏不能容忍與北京的雙邊關係出現劇烈波動,並且根據美國政策的未來走向,可能會根據情況需要向中國靠攏。20世紀60年代與中國大陸硬剛的曆史,令印度舉國上下念念不忘。當今中國大陸的軟硬實力遠超60年前,莫迪的印度斷然不會當美國人的棋子去再次踢中國人的鋼板。

的確,印度在推動世界多極化方麵非常積極主動,因為此事對自己確實有利。但曆史潮流客觀規律不可逆。經濟趨勢顯示,到本世紀中葉時,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國家實力將處於一個俯視其餘國家的世界第一梯隊,世界將會是美中兩極世界。屆時,印度可能會發現自己處境尷尬。如果印度繼續留在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等非西方論壇,結果卻發現北京在這些組織對許多非西方國家的影響力比新德裏更大。當然到目前為止,印度尚無此種困境,因為曆屆美國總統政府不僅刻意忽視了新德裏的這些種腳踏兩船言行,還盡量抬高印度的國家分量,如拉印度組Quad, 邀莫迪連續參加G7年度峰會等,誇印度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等。但一個像川普2.0那樣更加偏激的美國政府,有可能會決定懲罰印度的這種騎牆行為。例如,新德裏以本國貨幣而非美元與某些國家進行雙邊貿易時,民粹主義的美國政府可能會限製與印度的合作。

印度應該對多極化保持警惕還在於,在一個真正的多極體係中,新德裏從美國提供的集體利益(如保護印度洋海上航線)中獲得的利益將減少。印度將不得不承擔比迄今為止更沉重的財政和安全負擔。如果多極中的美國和歐盟決定讓印度自生自滅,四級中最弱的印度無法與強極之一的北京抗衡。在美國和西方看來,印度在多極體係中的處境可能比美國單極化或美中兩極化下更糟。因此,華盛頓認為印度目前的做法不可持續 - 尋求美國繼續支持自身,同時推行一個限製華盛頓權力的多極體係 - 既不明智,又適得其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