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班閑看手機,偶然在YouTube上刷到一位日本歌手玉置浩二,才知道張學友的那首《秋意濃》實際上是翻唱玉置浩二的原唱《不要走》。出於好奇就聽聽原唱吧。
視頻中一頭銀發的男歌手在交響樂隊的伴奏下舉起了麥克,那蒼涼略帶沙啞的歌聲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進而抓住了我的心。我把耳機的音量調到最大來屏蔽周圍同事的高談闊論,聽了一遍又一遍,雖然不懂歌詞,但整個人掉進了他的歌裏,腦海裏不斷重複著那悲傷的旋律,一種壓抑的情緒纏繞心頭,人如失了魂一般。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跟妻分享這首歌。我們坐在沙發上靜靜地聽,沒有幹擾。曲罷,妻說,我沒覺得這首歌有什麽特別呀,然後她忽然瞪大眼睛盯著我說:“你哭了!”
我不由得摸了一下眼角,一行淚濕了臉頰。
古人說五十知天命。到了這個年紀,也算經曆過生活的風風雨雨,說不好聽的,都活得麻木了,不記得上次什麽時候掉過眼淚。
我不知道為什麽這首歌如此打動了我。說實話,我雖也聽聽音樂,卻可以說是一個樂盲。小時候最討厭上音樂課,一群學生長大嘴像鴨子一般跟著彈琴的老師一起哇啦哇啦。我沒什麽音樂愛好,手機裏沒有儲存的歌曲,沒有癡迷的偶像,最多時開車時聽聽收音機裏播放的流行歌曲。
一個樂盲被感動得流淚,這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搜索這首歌曲和歌手的背景資料,得知這首歌是日本歌手玉置浩二為中日合拍的電視劇《再見李香蘭》所創作的主題曲,後成為香港歌手張學友唱紅了粵語版的《李香蘭》或《秋意濃》被多位中文歌手翻唱過,可見這首歌受歡迎的程度。
我在YouTube上找到一個有趣的視頻。節目的製作人請來一位知名的西洋女音樂人來點評各個中文歌手的演唱。這位女音樂人對華語歌手沒有了解,隻是聽歌論歌。
製作人播放不同歌手的《秋意濃》翻唱版本,李泉、林誌炫、張學友、還有一位戴帽子的年輕歌手以及玉置浩二的原唱版,讓那位女音樂人評價。那位女音樂人一個個聽過,說了一堆我不懂的專業名詞,最後她的評論:她還是認為原唱是最好的,其次是李泉版的,再次是張學友版的,因為李泉和張學友的唱法都是她喜歡的“幹淨”的那種。在評論玉置浩二的原唱時,她一下就認定了這是位是位八九十年代的歌手,認為他的某些唱法和技巧有些過氣了,“我不明白他為什麽一直在壓著他的聲音和情緒,沒有高音區的激情迸發,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但是無論如何,這位歌手的演唱帶給我一些古老的智慧。”
聽了她的排名,歌神張學友的歌迷一定會憤憤不平,他們心目中的歌神才是最好的,原版唱得哭喪似的,有什麽好聽的。
我沒資格評價什麽,隻想說點歌盲的感受。
聽了那位女音樂人的評論後,我似乎明白了些什麽。專業人士就像美食家,我們普通大眾隻知道菜好吃,美食家可以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這道菜為什麽好吃,食材的處理、味道的搭配、火候的掌握等等。然而拋開那些講究和複雜的過程,最後就落到簡單的二個字:好與不好,再粗俗與高雅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音樂跟美食一樣,不必爭論誰唱得好不好,誰的歌聲打動了你,誰就是你的心頭肉。
如果張學友唱出來的是秋天裏淡淡的憂傷,玉置浩二唱出來的是發自心底的絕望和痛苦,讓人深陷其中,久久無法釋懷。
女音樂人讓我明白了,為什麽聽玉置浩二的演唱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要是她了解這首歌的故事背景大概就理解了。畫麵中的李香蘭望著離去的輪船,傷心欲絕,表麵上強裝平靜,所有悲傷的淚水隻能吞下去在心裏流淌,在心裏呼喚著:“不要走,不要走,請不要留下我一個人……”
玉置浩二一直在壓抑著他的聲音,他完全可以飆個高音讓悲傷的情緒痛快淋漓地傾瀉而出,可是故事裏的主人公不就是在一直在壓抑著、揪扯著、撕裂著內心的痛苦嗎?玉置浩二的唱法完美詮釋了默默的離別之苦,歌聲直擊心靈,令聽者不覺間心動淚流。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國歌《君之代》,那曲調像哀樂一般,哪有一點的慷慨激昂、熱血沸騰,但那就是日本民族的氣質。
就憑這一首歌我就被這位玉置浩二拿下了。我好奇這位大俠是何方神聖能讓歌盲落淚。一搜發現原來人家已芳齡65歲,是八九十年代日本樂壇偶像級的歌手,按今天的說法,是已經過氣了的歌手。然而我更喜愛他老年時低沉略帶沙啞的聲音,透著一種人生的閱曆和滄桑,跟現在那些靠飆高音來標榜自己、取悅觀眾的年輕歌手,自然不是一個層次。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住著一個藝術家,能感知音樂、繪畫、文字的魅力,能觸摸到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可是這個藝術家往往被封印了,被我們成長中一層層的殼包裹了起來。某一時刻,那殼被什麽特別的東西感動了敲碎了,溫暖的情感就如同泉水般自然流淌出來了。
一把年紀去追星,驀然回首,還是花季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