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是美國的全盤共識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當今國際政治格局中,反華已然成為美國政界一個關鍵詞。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單一政治人物的突發奇想,也不是某屆政府的短期策略,而是基於兩國關係結構性矛盾,美國黨內”“黨外人士的全盤共識。

美國所謂的反華,並不是反對中華民族或中國的傳統文化,更不是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敵視。從根本上講,美國針對的是中國的一黨專政體製、人權問題和缺乏民主自由的現狀。在美國政界的主流敘事中,這些議題與中國共產黨息息相關,而非中國人民本身。這種立場上的區分,正是美國反華政策的重要特點。

當然,這樣的區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具挑戰。畢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政府與中國國家形象是緊密綁定的,這種複雜性為美國的反華政策,增加了許多層次,也使其表現出一種矛盾的特質:既強調對中共體製的批評,又試圖拉攏中國民眾支持。

反華並非特朗普政府的獨家標簽。盡管特朗普總統在其上屆任期內,對中國采取了較為強硬的政策,並推出了一係列針對中國的舉措,如貿易戰、技術封鎖以及限製中國企業在美發展的法規,但這些政策,在美國兩黨內部都得到了廣泛支持。這說明,反華早已超越黨派分歧,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共識之一。

民主黨方麵,拜登政府盡管在表述上,較特朗普時期更為謹慎,但對中國的核心立場並無本質改變。其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直接針對中國的科技崛起,而在台灣、南海、人權等問題上的表態也與共和黨別無二致。顯然,反華並不是因為特朗普上台,或者他委任了一些反華立場鮮明的人士而變得更加猛烈,而是源自更深層次的中美矛盾。



美國反華的背後,是兩種不同體係之間的競爭:一個是以民主、法治、自由為核心價值的西方模式,另一個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名、實質上一黨專政的體製。兩者不僅在意識形態上水火不容,而且在具體的國際規則上也衝突不斷。

美國認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以國家幹預和不公平競爭手段獲利,例如通過補貼國企、強迫技術轉讓以及知識產權侵權等行為搶占市場份額。此外,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被視為對美國技術霸權的威脅。南海問題、台灣問題、新疆問題等,被美國解讀為中國試圖以強權手段改寫規則。在這些問題上,美國堅持自由航行尊重人權等原則,與中國的主權主張形成對立。從氣候變化到新冠疫情,再到聯合國框架內的議題,中國與美國在如何治理全球性問題上分歧明顯。美國批評中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搭便車,而中國則指責美國推卸責任。

反蘇時期不同,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反對中共支持中國人民分開。這種邏輯表麵上看來頗為高尚,是為了中國的文明進步融入世界。例如,美國在香港問題上的立場,譴責中共剝奪香港民主,同時鼓勵香港民眾抗爭到底;在新疆問題上,美國製裁多家中國實體,聲稱是捍衛穆斯林人權。類似的操作比比皆是。這些政策無疑為美國爭取了部分國際聲援,但也讓人懷疑其動機是否純粹。

美國對中國的批評,本質上是基於民主轉型的假設,即通過外部壓力促使中國發生內部改革,鼓勵中國通過講規則守法則來融入世界。然而,過度施壓可能適得其反,進一步激化中美對立。美國一方麵強調開放競爭全球化,另一方麵,又試圖通過限製中國參與全球高端產業鏈的方式來保護自身利益。這種選擇性的全球化策略,不僅損害了中美經貿關係,還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負麵影響。而且,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舉措對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了直接影響。例如,限製中國留學生赴美、收緊對華簽證政策以及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政策,都讓中國民眾感受到壓力。這些措施,反而強化了中國政府外部敵對勢力的宣傳口徑。

美國的反華並非單一政策,而是源自中美兩國結構性矛盾的長期博弈。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這種博弈難於出現根本性改變。無論是捍衛自身價值觀,還是維護全球霸權,美國的反華戰略都將進行到底。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反中共挺人民的關係,如何避免將規則之爭演變為全麵對抗,是擺在美國決策者麵前的一道難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