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哥倫比亞之旅 (1)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打印 (被閱讀 次)

印象中的哥倫比亞,毒梟橫行,戰火不斷。那是上個世紀常見的新聞頭條給人造成的印象。現如今,哥倫比亞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些城市還進入世界最安全城市的榜單。這個國家旅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文化多元,美食誘人。沒有了毒梟和遊擊隊的哥倫比亞,很自然地就成了很多媒體爭相推薦的旅遊目的地。近年來,到哥倫比亞觀光的遊客愈來愈多,因此,我們也趕時髦,將2024年的第一次旅行安排在了哥倫比亞。

首都波哥大

這次來哥倫比亞是跟團旅遊。由於飛機晚點,我們入夜時分才到達首都波哥大。當地剛剛發生山火,我們第二天遊覽市容的活動因此被取消,改為前往錫帕基拉參觀那裏的鹽礦大教堂。

錫帕基拉鹽礦大教堂入口

上午前往錫帕基拉鹽礦大教堂(Zipaquirá Salt Cathedral)。教堂離波哥大約 50公裏,開車約一個小時的功夫就到了。這座教堂的獨特之處是建在地下,實際上是建在一個鹽礦的地下洞穴之中,用鹽岩雕刻而成,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教堂。 鹽礦的洞穴內有十四個小教堂,每個小教堂都有各自的裝飾,講述著基督的感人故事。

古老的故事,現代的藝術手法,使教堂創造出一種現代的神秘氛圍,形成一組結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建築群。一個教堂,既建在地下的鹽礦中,又被稱為世界最大,就憑這,很自然地就成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其實,這座鹽礦大教堂的曆史並不悠久,它最初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一群礦工在地下鹽礦中建造的,作為他們的禮拜場所。後來,幾經擴建。在1991年,經過一次重大的改造和擴建,才成為了如今所見的規模龐大的地下教堂。我們到達教堂的時候,入口處早已排起了長隊,等候入內。

懷著好奇的心情,就著昏暗的燈光,緩緩走進這座地下教堂。整個教堂使用黑色鹽岩打造,牆壁顯得粗獷結實,強化了神無所不在的力量。沿著曲折而略顯擁擠的礦道徐行,可以下到地下近200米的深度,那裏便是恢弘寬闊的教堂大廳。

教堂大廳

宏偉的十字架在彩色燈光照耀下,變換著色彩,加重了神秘氣氛。教堂中還有許多根據聖經故事雕刻出來的壁畫和塑像,像許多地麵上教堂一樣,彌漫著濃重的宗教藝術氣氛。據說,不少年輕人還選擇在這裏舉辦婚禮。     

來哥倫比亞旅行,參觀鹽礦大教堂可說是一種獨特體驗。隨著鹽礦大教堂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此參觀的遊人與日俱增。盡管我們一大早就來到這裏,並未等候太長時間就進了教堂,但在我們離開的時候,教堂已處處都聚滿了遊客。由於隧道中的人太多,以至於置身在這個設計為自然通風的地下教堂裏都有了些許缺氧的感覺。

哥倫比亞流行一種傳統娛樂活動,叫台後(Tejo),據說是印第安人發明的。在西班牙殖民時期,這種娛樂運動不但沒有消失,反倒融入了西班牙文化,在哥倫比亞大麵積流傳開來。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台球在中國城鄉的普及程度一樣,這裏到處都能見到台後俱樂部。吃完午飯,導遊把我們帶到餐館旁邊的一家俱樂部,讓我們也體驗了一下這項娛樂活動。

 Tejo俱樂部

我們去的這個俱樂部相當簡陋,黃土地,鐵皮頂,像個破舊的倉庫。牆壁被塗抹得花花綠綠,幾個當地的小青年正在裏麵有說有笑地玩著台後,俱樂部裏飄蕩著一種悠閑歡樂的氣氛。為了讓我們了解這個傳統遊戲,導遊先給我們講解了台後的起源及其遊戲規則。遊戲場地通常是一個大型的沙土場地,中央有一個小的金屬環,稱為“短劍”(bola),目標是將鉛球(tejo)投擲到環中。每當球撞擊圓環時,都會發出清脆的爆炸聲,這是因為球內裝有火藥或其他易燃物質。遊戲場地有點兒像簡易的保齡球賽道,隻不過簡陋了很多。我們去的這個俱樂部不太講究,但可能更接近印第安人發起這種娛樂活動狀況。一排裝滿沙土的木架子上,都有碼著一圈白色的三角瓷磚樣的東西,即為“短劍”;鉛球由鵝卵石代替,拿起來感覺更加順手。我投了兩次,石頭一前一後都沒砸中“短劍”,第三次不偏不倚,一石中的,還真聽到了爆炸之聲。

晚餐後,導遊建議我們出來逛街,正中下懷。這個波哥大出生的導遊,對這座城市充滿了感情,對這裏的一草一木,也都異常熟悉。

夜幕下的波哥大,告別了白天的喧鬧,此時展現出誘人的熱帶城市的旖旎風情。婆娑的棕櫚樹影,閃爍的霓虹燈光,飄蕩著的悠揚樂曲,都讓人感到放鬆愉悅。路上的行人,不再是那些行色匆匆的白領,取而代之的則是寵物狗和它們的主人。導遊打趣地說,這個城市白天叫波哥大(Bogota),晚上叫狗哥大(Dogota),還真有那麽點兒意思。

波哥大這個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絢麗多彩,最搶眼是滿大街的塗鴉,把這個城市塗抹得花花綠綠,五彩繽紛,生氣盎然。這也從一個方麵表現出這個城市的性格。作為一個本地人,我們的導遊看這個城市的角度就不僅停留在表麵。他說,波哥大的貧富差別極大,按收入,大致可分為六個等級,而從社區和房屋建築就能看出這個地區屬於哪個等級。一路上,從高檔社區到貧民窟,他滔滔不絕地為我們講述這個城市的故事。

第一次來這個城市,當然要參觀市中心的玻利瓦爾廣場,那裏是波哥大的政治、文化和曆史中心。像南美許多城市的廣場一樣,這個廣場也以南美洲獨立英雄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的名字命名。旅遊大巴穿過不同的街區,進入老城,停在了離廣場一街之隔的地方,這裏是一座華麗的教堂,即聖母德卡門聖殿(Santuario Nuestra Señora del Carmen),專門供奉天主教聖母德卡門。教堂牆外,一位身穿民族服裝的印第安大叔牽著一隻羊駝正在草地上吃草。下了車,想拍下這一場景,羊駝卻不知所蹤。

聖母德卡門聖殿正門

聖母德卡門聖殿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哥倫比亞傳統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外觀莊嚴肅穆,立麵上有華麗的雕刻和浮雕,展示了精湛的建築工藝。拾級而上,進入教堂。內部的裝飾更為精美,宗教繪畫和雕塑等藝術品比比皆是。

出了教堂,便來到了玻利瓦爾廣場。廣場恢弘遼闊,周圍環繞著一些重要的政府建築和曆史古跡。南側的國會大廈頗有點兒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風格,北側的最高法院則相當現代,西麵的市政府大樓和對麵的哥倫比亞大教堂還都保持著殖民時代的風範。玻利瓦爾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廣場中央。這位南美洲獨立運動的傑出領袖,在十九世紀初期,領導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國家的獨立鬥爭,致力於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並建立獨立的南美國家。作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首任總統,他的遺產在南美洲成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和靈感來源,激勵了後來的許多革命者。

然而,當地導遊對玻利瓦爾這位英雄人物的評價並不高,說他當年發動起義,隻是為了攫取更多的權力。後來他的許多支持者都離他而去。從這位導遊對自己國家領袖的負麵評價可以看出,哥倫比亞在言論自由方麵還是比較寬鬆的。這要放在查韋斯時期的委內瑞拉或現今的中國,都顯得大膽出格。

玻利瓦爾廣場

聽了導遊的一番言論,再回望廣場上的玻利瓦爾雕像,好像頓時矮了許多,空曠的廣場也顯得有些冷清。唯廣場東麵的哥倫比亞大教堂前,人多熱鬧,小商小販和進出教堂的遊人烘托著廣場的氣氛,連成群的鴿子都喜歡在教堂前追逐喂食的遊人。

沿著大教堂前的步行街一直往北走,街上一派祥和,不時能看到推著小車賣小吃和小商品的小販,給安靜的街道增添了人氣;殖民時代的建築與現代化高樓混雜在一起,不但沒產生些許的違和感,反倒顯出幾分曆史的厚重。走了幾條街,便來到了波哥大的黃金博物館(Museo del Oro)。排隊等候進館之時,幾個小夥子在我們這些遊人麵前跳起了街舞,舞若疾風霹靂,贏得眾人喝彩。

黃金博物館內地展品

這座建於1939年的黃金博物館是盛產黃金的哥倫比亞的重要博物館,其展覽內容不僅僅是黃金,而是涵蓋了多個時期,包括前哥倫布時代的古印第安文物,如屬於穆倫加文化、塔伊羅納文化的重要文物。展品包括麵具、珠寶、雕塑等各種形式的黃金工藝品,藏品達 3.5 萬餘件,顯示出哥倫比亞印第安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堪稱是一件藝術品,展廳設計精美,展品的美感和曆史價值在此展現,可謂相得益彰。

參觀完黃金博物館,我們搭乘爬山的空中列車登上蒙塞拉特山(Cerro de Monserrate)。這座山峰海拔 3,152 米,山頂上有座修道院(Monasterio de Monserrate),建於十七世紀,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

下了火車,攀援上山,耶穌苦路上經曆的十四站的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形象地矗立在路旁。看著這些雕塑,不但登山感覺不到累,而且虔敬心情由衷產生。

蒙塞拉特山頂上的白色教堂

快到山頂之時,一座莊嚴而古老的修道院展現在眼前,白色的教堂,高聳的塔樓,洋溢著寧靜和神秘,又像在訴說著無數曆史的故事。教堂中,一個牧師正在布道,雖是西班牙語聽不懂,富有節奏的聲音仍然暖心動聽。

穿過修道院的廣場,便是蒙塞拉特山頂的市場區域。狹窄的山路兩旁,擠滿了各色小攤小店,望不到盡頭。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商品,從手工藝品到當地特色美食,應有盡有。街上形成一種濃厚的哥倫比亞文化氛圍,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一路上,玉米餅、南美水果、烤肉串的香味誘人駐足,加上熱情的商販跟你打招呼,招呼你光臨他和她的店鋪,你若不橫下一條心來趕路的話,這條不太長的山路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

從蒙塞拉特山頂鳥瞰波哥大市容

市場的盡頭是蒙塞拉特山的最高點。腳下一片牧場,幾匹棕色的馬點綴在碧綠的草地上,靜謐安詳。這裏是欣賞波哥大市區全景的理想地點。山下的穀地中,波哥大的摩天大樓平鋪腳下,密集的建築群伸向遠方,大自然中的城市景觀,構成了一幅宏大的寫意畫卷,讓人目眩神迷。

黃楊 發表評論於
確實如此。
唐西 發表評論於
聽說那裏的女人很漂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