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山東濰縣集中營 羈押2000歐美外僑(上)

您好!我是達客,喜歡以書為線索,再到實地經曆,很願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其間的樂趣和見聞。 “達客行”不求廣為人知,但求覓得同道!
歡迎訪問我的YouTube個人頻道 “達客行”
打印 (被閱讀 次)

1942年8月25號,瑞士紅十字會租用的客輪格裏普霍姆號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抵達紐約港。船上的乘客大部分是日軍扣押在中國集中營裏美國人和加拿大人。這個孩子才8歲,他說: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國,母親去世了,希望在美國某地的父親能到港口接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美兩國都有僑民仍然在對方控製的地方,經過秘密協商,曾有兩次交換僑民,每次各1500人等額交換。同幸運的這3000位交換人員相比,在日本設置的集中營裏仍有近萬的西方僑民被關押。此外,還有人將換人回家的機會讓給他人。這期視頻中我們講講當年的集中營和放棄回國機會的人的故事。

二戰時日本在中國香港、上海、廣州、揚州和山東濰縣設置了十多處關押西方僑民的集中營。我是從一篇英文報道中知道濰縣集中營的。去年回國的時候,特意去了趟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

神學院長 奧運冠軍 駐華大使

華生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是位在中國傳教辦學的美國人。1882年在美國完成學業後被派到中國傳教,他立刻學習中文,在山東登州書院教書。赫士對現代自然科學很精通,從美國帶了很多物理化學書籍儀器設備,還有一架天文望遠鏡。赫士在書院講授數學、天文學、地質學。還翻譯了《對數表》、《聲學揭要》、《熱學揭要》、《光學揭要》和《天文初階》等科技書籍,為中國現代自然科學發展做了很多事情。1901年應袁世凱的邀請他開辦山東書院,也是山東大學的前身,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學之一。赫士還開辦了山東第一份報紙《山東時報》。1919年,創辦了華北神學院,1927年時是中國最大的新教神學院,學生人數達180多人。赫士寫下了大量神學著作。

1942年4月,赫士一家和華北神學院師生被日軍關押到濰縣集中營。當得知交換僑民名單中有他時,已是85歲高齡,在中國敬業62年的赫士決定放棄這個機會,讓給年輕人。1944年4月,病逝在樂道院。一年後,樂道院被解救,赫士夫人回到美國,而他們的兒子依然留在中國傳教,直到1951年被驅逐。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好幾位被關押過的樂道院牧師回到美國後,在各地教會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他們的講解,在國際上對日軍的行為做了最真實的宣傳。

這是1924年7月11日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400米決賽,英國選手埃裏克•利迪爾奪冠時的實況。這一段是1981年根據利迪爾經曆拍攝的電影《火的戰車》,當年拿下了四項奧斯卡獎。最熟悉的是這段音樂。利迪爾其實有個中文名字李愛銳。他出生在天津蘇格蘭傳教士家庭,5歲回到英國上學,被發現體育天賦,有了奧運冠軍的故事。我會專門做一期視頻講他,真的是勵誌和堅持的榜樣。這裏簡單介紹。獲得冠軍後,李愛銳放棄鮮花和掌聲,1925年到回到天津傳教。他在新學書院,也就是如今的天津17中教授化學、《聖經》和體育,直到日軍占領天津。1943年3月被押送到這裏。在集中營,李愛銳繼續講授化學同時組織體育活動,他常常引導大家回想過去的美好時光,以及對未來的盼望,他常說“一旦我們出了集中營後,我們將如何如何……”。李愛銳也是在第一批交換僑民的名單中,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別人。很可惜,1945年2月21日,因腦瘤病逝在樂道院,年僅43歲。2月24日,這裏的全體關押僑民為他舉辦了安息禮拜,甚至有看守的日軍參加。

濰縣集中營關押僑民三年間,發生過一次越獄逃亡。從被關押起,英國軍官狄蘭就注意觀察日軍的一舉一動。他注意到,日軍換崗時,接崗的士兵要先巡視一周,時間有10分鍾。1944年6月9日,狄蘭和美國人恒安石,在另一位身高2米的獄友托米的幫助下,乘夜色翻過高牆成功逃亡。他們找到牆外事先約定好的國民黨抗日武裝,躲藏起來,一直到第二年抗戰結束。恒安石是出生在山西汾陽,父母是美國傳教士。8歲回到美國讀書。1940年到北平輔仁大學附中做英文老師。1943年被關押在濰縣。他越獄時是個24歲的小夥子。越獄後,他和國民黨的一支遊擊武裝一起,扒鐵路,騷擾日軍,也負責和盟軍的聯絡。1949年回到美國,供職國務院。先後擔任美國駐緬甸、埃塞俄比亞大使。1981年,裏根當選總統後,任命恒安石擔任第二任駐華大使。在1984年裏根總統訪華的影像中,我找到了這位當年成功越獄的小夥子,這時他已經64歲。

 
dhyang_wxc 發表評論於
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