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和葡萄串的故事

打印 (被閱讀 次)

斯坦福的教授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

教授找來一群幼兒園的孩子, 把他們一個個叫進小房間坐到桌子旁, 桌子上放了一顆棉花糖, 說自己要離開十分鍾再回來。 教授告訴孩子, 在他離開的時間裏孩子可以吃掉麵前的棉花糖。 如果他能忍住不吃, 那麽教授回來後就會獎勵孩子另外一顆棉花糖。

實驗的結果是有的孩子吃掉了眼前的棉花糖, 有的孩子對著眼前的棉花糖看了又看,想起教授說的獎勵就忍住沒吃。 據說那些在實驗中忍住不吃而獲得獎勵的孩子們長大後往往取得了比先吃為快的孩子們更大的人生成就, 他們從小就顯示出為了長久的快樂可以忍受眼前短暫痛苦的意誌力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葡萄串的。 一個人擁有一個很大的葡萄串,大到不可能一次全吃完。葡萄串上的葡萄粒好壞參半, 有些快要壞掉但還勉強可以吃的葡萄粒, 和沒有變壞但是繼續存放卻會變壞的葡萄粒。 葡萄串的主人考慮如何享用它, 是先吃變壞的葡萄粒呢或者先吃沒有變壞的葡萄粒? 他要是先吃變壞的葡萄粒, 等到下次接著吃時,那些本來沒變壞的葡萄粒可能也變壞了; 如果他先吃沒變壞的葡萄粒, 等到下次接著吃時, 原本就變壞的葡萄粒這時根本不能吃了, 隻能浪費。 

這個人麵臨的選擇反映了他的生活態度和他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第一種態度是講究品質注重安全, 寧吃鮮桃一顆不吃爛桃一筐。 第二章態度是杜絕浪費, 能吃下的絕不隨意扔掉。

在年輕的時候, 來日方長, 抵製棉花糖的誘惑似乎是值得的。 成年後的我們不再是小孩, 尤其是退休後自我克製的延遲享受已無必要, 應該更加追求講究品質、優先享受的生活。

太湖海龜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新中美' 的評論 : 葡萄也罷桃子也罷, 道理都是一樣的。有本事一頓通吃最好。
新中美 發表評論於
關於吃葡萄的那個故事我也聽說過,不過版本是一筐桃子。小時候覺得當然是要吃快壞的,這樣才能多吃嘛。可是長大了後覺得要是那樣吃的話,豈不是總也吃不著好的了?所以現在把自己鍛煉成了大胃口,好的壞的一次都吃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