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之途

雅美之途 名博

為什麽現代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難?

雅美之途 (2019-07-11 19:47:22) 評論 (25)

聖路易斯的一家中餐館內滿屋的留學生,外麵停著他們的Porsche (國內叫保時捷)。

2017年的美國財政年度,在美國找到第一份工作的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是15,165人,印度留學生則是67,815人。從找到工作的總數來看,印度學生是中國學生的大約4.5倍。如果考慮到百分比,那麽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差別更大,因為中國留學生遠比印度留學生多。

我們當年來美國的留學生或訪問學者,雖然找好的工作也不容易,但是回過頭來看,大家都辦到綠卡並且在美國安居樂業,怎麽輪到題目中的“現代留學生”就變成這麽難了呢?他們還是在父母花費至少20萬美元學費的情況下,並且是從本科甚至更早就接受的西方教育。

我以前有個智力稀釋論,今天不談這個,談點別的。

首先的原因是眼高手低,他們遠沒有我們當年務實,這可能是因為受山寨大國文化的影響,以為在西方也可以蒙混過關。我們當年沒有這些奢望,好多人來美國前是準備了牛仔褲以備在美國的中餐館打工用的。這是我的美國執業律師朋友的評述:“2017年中國留學生有48.9萬,印度24.5萬,剛好一半。但進入STEM-OPT印度學生有5萬多(占總數20%),中國學生隻有1萬 (占總數2%)。H-1B工作簽證的90%是被IT類工作獲取。中國留學生多數是學找不到工作的專業,也從不工作,基本是來坑爹的,怨誰呢。”。STEM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OPT為畢業後如果找到工作的12月左右的實習期。

印度人開了大量的ICC谘詢公司,所謂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Company,美國不少大公司委托這些ICC招人,使得ICC本身手上就有工作的機會。他們然後去印度國內找人,這樣他們壟斷了H1簽證。現在印度人玩美國H1漏洞的時代可能會被川普堵上,這理應為華裔留學生的未來職場創造寬鬆些的空間。

華裔學生學了太多沒有用的所謂商科的專業,誰會找說破粹英文的人當經理?他們又在華人堆裏混,反正以後可以借找工作難為說詞,在完全不努力的情況下告訴父母“我要回國”。即使從純粹自然選擇的原理來看,也是更強的群體能夠走天下,看現在世界上被什麽種族主導就知道了。我知道好多學生的父母是希望孩子首先留在美國的,但是學生不願吃苦,隻好回國。其實美國學術機構的H1簽證是不受名額限製的,剛好過渡辦到綠卡,老中在實驗室裏還占有不少優勢,特別是在生物醫學領域。但是這條路因為收入相對低,小留們不願意,父母也覺得臉上無光,我接觸的很多人是被動回國的。

從我接觸的不少美國高中生看,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比印度裔強很多;至少在高中和大學階段是如此,從各類獲獎情況看。我自己就有印度裔學生,整體而言我現在仍然對美國華裔強過印度裔持樂觀態度。中國現在的發展也遠超印度,為什麽涉及到留學生找工作,中國留學生就差這麽遠呢?律師朋友和我上麵的分析,給出了部分的原因,但是還有更深刻的社會與文化的因素。首先印度人開的是谘詢公司,而我們大量的老中開的是餐館;開谘詢公司談何容易,哈佛耶魯的不少畢業生首選往那裏跑。谘詢業務需要對美國社會有精深的了解,印度與英國的百年磨合使他們在文化上占有部分的優勢。中國人可以說出很好的英語,文化上印度人更適應於西方,這從很多大會小會上可以看出來。

讓我試圖用這些我親曆的人與事,以比較在美國的華裔和印度裔:

首先的例子涉及一位在加州的台灣裔兒科醫生,他自己在南加州行了一輩子的醫,嚐到甜頭,他便迫使自己的四個孩子學醫。雖然他如願讓所有孩子都學了醫,但是代價卻不小。一個孩子在做內科專科時與我是同事,現在加州公司裏工作,不喜歡做臨床。她的哥哥斯坦福畢業後學醫,也不當醫生,現在開公司而不看病人。她的小妹妹十分不喜歡學醫,但是仍然不能抗拒父命,最後妥協去了醫學院,中途還休了一段時間的學,才在畢業後以精神科醫師為職業。

再談另一個例子。一位身為HHMI研究員的華大教授所帶的博士生中有位來自複旦,這位學生曾經日夜在實驗室刻苦努力,他極具研究天分,沒用幾年就克隆了一個重要的免疫細胞信號轉導蛋白,文章發在Immunity上。畢業之前導師幫助他找到哈佛大牌教授Fred Alt實驗室的博士後位置。這是前程似錦的布局,在美國當個教授應該沒有問題。結果他決定不去哈佛,而是不做博士後直接去一個小生物公司工作,這在學術上幾乎是自絕的路。應該讓他的華大教授大失所望,學術界都希望自己的弟子將來有出息,但是又不會強迫學生做決定。不出我們的預料,他後來離開了那個小公司去讀了法學院。

第三個人生故事。我們這裏有位印度裔的PhD學生,她進研究生院之前,從康乃爾本科畢業後在新澤西醫學院拿到MD,並且做完住院醫訓練, 可以直接賺錢。她的這個選擇所造成的年收入對比是:主治醫師至少15萬美元對2.5萬博士生助學金。這在華裔父母看來簡直是瘋子才有的行為,但是人家一讀就是5-6年的博士,還在這期間連生三個孩子。不過她通過父母包辦,與來自斯裏蘭卡的美國執業醫生結婚。

第四個現象。我認識兩位來自印度的專科醫生,一個腎科,一個呼吸科,做完專科訓練後不去做臨床主治醫生,而是在實驗室做5-6年的全職研究,從拿加樣器開始學做科學,現在都成為或即將成為華大或其他大學能夠經營實驗室的教授。錢的損失沒法比,老中早到小診所賺快錢去了。我們理解華裔的第一代醫生,因為窮怕了,做完臨床訓練後趕緊去掙錢可以原諒,但是華裔土生土長的後代學醫的不少,他們也很少在實驗室做到某個領域的知名醫生科學家,他們受華裔父母的影響太深了。其實掙20萬和50萬在生活品質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而選擇純臨床相當於放棄了對人類生物醫學的探索。這樣的趨勢持續的話,領袖級的人物以前多為白人和猶太人,以後為印度人,我們也就不應該奇怪了。世界上有些事情毫無掌控的可能,但也遵循一定的規律,你如果把你鍾愛的東西做好,名利這些所謂的身外之物自然會惠顧你的。

最後使用群裏的言論舉證。在灣區的耶魯家長透露,印度人那些做到穀歌或微軟總裁或中上層經理的人,大部分是老婆帶孩子住公寓好多年,丈夫全力在公司打拚。相反清華或科大畢業的老中,早就在賺了點小錢以後去炒房子或輔導孩子讀耶魯了。這就是印度文化,好好學學他們,不要動不動就瞧不起別人。

中國留學生可能會為學費參加抗議加州大學的遊行,天朝的訪問學者也可能為了取悅國內甚至在美國做違法的黨支部活動,他們隻會為毛衣戰添磚加瓦。但是他們很少有興趣去深入接觸美國文化,留學生找不到工作最根本的原因是對美國文化缺乏了解,這個趨勢我在七年前就看到了。現在有統計數據證明壞的情況確實被我言中,我曾於2012年在博文中這樣忠告:


“一位北京的學生在完成申請後,寫來新年祝福同時也表達對最終被那所學校錄取的擔心。下麵是我的回信。因信談及一般感觸也勿涉及隱私,所以放此當作年終或新年感言。

美國曾經被稱為The land of opportunity, 我想美國現在對於像你這樣擁有抱負的如此年輕的學生,同樣應該是機會之地。當然誠懇和刻苦努力是在這裏生存的基石,這個你在國內家裏也是父母經常教誨的。而我要強調的則是要多與美國社會交流,多參加學校裏的活動並多交美國朋友。課堂上更應慎密思考後多提有智力水準的問題,在美國沉默的少數族裔是最沒有出息的。開始你會覺得孤單或不適,但美國是一個相對包容的社會。這一點能很好地從美國選出一個能耐確實有限的黑人總統看出。雖然歐洲自認比美國更左更自由派,但北非裔成為法國總統或土耳奇裔當選德國總理,這還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見到中國人自然親切,你剛來時更會覺得如此,但是如果全紮在中國學生堆裏自成封閉的一體。這樣不但連最基本的英語都無法進步,你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或核心文化也不會關心,沒有美國知心朋友就更談不上了解美國的風土人情了。我這裏說的美國核心文化有些並不是你在電視或好萊塢電影裏看到的。試想想如果這樣度過大學四年,將來找工作時如何了解來自美國主流的麵試官的想法或心理?

我們到中國超市或餐館看見新來的中國學生總是有些感慨,特別是在你的停車處看見他們開的奔馳寶馬或林肯休閑車的時候。他們二十出頭而有些人的頭發己經變得比瑞典後裔或德國後裔更金發。他們這些花費全部來自父母,我就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怎麽想的,就是為炫富,國內父母也看不見他們的孩子在美國的風光啊!


寫這麽多,隻可能發生在普通申請表都基本完成的時侯,也預祝新年好運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c9524450100zazq.html?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