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落花生

百無一用落花生

康熙套子錢

百無一用落花生 (2025-09-15 18:04:59) 評論 (1)

我以前文章中曾經講述過,我對有清一朝的錢幣,因為過眼太多,知識有限,一開始,是很輕視的,每每收到好錢幣,常常是把附帶的“順治通寶”、“光緒通寶”等等順手丟進莊稼地。當時有這樣一個心理,自己淘寶撿漏覓得寶貝了,也得讓人沾點光,給別人點好處啊,丟棄了,讓別人撿走,高興高興,再換幾個錢吧。

當年這種情況非獨我,輕視清錢,幾乎是所有初入“泉海”的錢幣愛好者的通病。

後來才知道,真正要想把距離我們最近的滿清的錢幣收集齊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說入關前,就說入關後,自順治帝福臨起,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到宣統帝溥儀止,共計九代十個皇帝十一個年號,均鑄有年號錢。如果隻想積齊年號錢,確實是容易,除了同治皇帝的“祺祥”年號因慈禧發動辛酉政變隻存續了短短的六十九天,年號短命,“祺祥通寶”雖開鑄,但尚未流通,就被廢行,因而傳世甚少極其難覓外,其餘錢,都很容易找到。

但有一些錢,想集齊,就會被其中一些比較特殊少見的錢幣擋住,例如康熙通寶的羅漢錢,乾隆通寶的新疆紅錢。最難收集的,數鹹豐一朝。前幾年,大陸曾掀起過一陣收集鹹豐錢幣的熱潮,許多鹹豐錢,主要是鹹豐當百,價格扶搖直上,躥升數倍數十倍甚至百倍,當然,現在潮落去,但有許多錢,經這一“鬧騰”,如今也價格不菲。

除了鹹豐,還有一種滿清錢幣,很有特點,很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喜愛。就是背有滿、漢兩種文字紀局的錢幣。

前清一朝,背有滿、漢紀局的錢幣,隻有順治、康熙兩朝有,泉界稱之“套子錢”,多以能集齊為快。順治通寶套子錢,有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十二個局十二種。到了康熙年,天下一統,四海承平,錢局增至二十四個,分別是:泉(戶部寶泉局),源(工部寶源局),河(河南開封),陝(陝西長安),臨(山東臨清),宣(河北宣化),薊(河北薊州),原(山西太原),西(山西省局),同(山西大同),昌(江西南昌),寧(甘肅寧夏),江(江蘇江寧),浙(浙江杭州),東(山東濟南),福(福建福州),雲(雲南昆明),蘇(江蘇蘇州),南(湖南長沙),廣(廣東廣州),桂(廣西桂林),台(福建台灣),漳(福建漳州),鞏(甘肅鞏昌),

其中,西,鞏,台,南,廣五個局鑄錢較少,不易尋覓得到。

康熙背文錢,形製和幣材基本上等同於均為滿文的錢幣,即用銅錫合金,呈青白色,規整大方,舊稱“大白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文紀地,有好事者,把它編成錢文詩,工整,押韻,朗朗上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章。經厭勝錢專鑄後,廣為流傳。

傳說,除了上述二十四局外,還另有“密”(順天府密雲)、“貴”(貴州貴陽)、“川”(四川成都)三個局,總為二十七個字,但沒人見過實物,存疑。

另外,康熙通寶還有一種由福建省的寶福局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鑄的生辰錢,也屬“套子錢”。 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農曆三月是康熙皇帝六十壽辰的日子,在我國,每過六十年,稱為一甲,首年稱為“甲子年”,更為視其特殊、重要,六十歲生日相應地也就成為十分重要的紀念日,一個皇帝的六十大壽更是會有十分隆重的祝壽活動,當年,除了北京戶部寶泉局為此特地鑄造了“萬壽錢”也即民間所謂羅漢錢以誌紀念外,福建省的寶福局還專門別具一格地發行了一種“生辰錢”,為皇帝祝壽。

這種錢正麵文字和普通的康熙通寶一模一樣沒有例外,但背麵,除了滿漢對照的一個“福”字外,在穿上,又多鑄了一個代表生肖的地支文字。由於1713年是癸巳蛇年,康熙皇帝正好又屬蛇,所以寶福局在這一年發行的生辰錢上鑄的是一個“巳”字。以後每年三月康熙生日寶福局便發行一枚“生辰錢”,馬年鑄午字,羊年鑄未字,猴年鑄申字,雞年鑄酉字,狗年鑄戌字,豬年鑄亥字,每年一枚。1722年,康熙死,雍正皇帝登基臨朝,“生辰錢”便停鑄了,所以這套“生辰錢”鑄到1722年便沒有再鑄下去,實際共鑄了十種,缺少兔年的卯和龍年的辰。

因為“生辰錢”是寶福局一家隻在每年農曆三月康熙生辰時候鑄,數量有限,加上鑄出後,和普通錢混雜在一起在市麵上流通使用,不被人注意,所以損耗多,等到泉家發現注意時,存世量已經很少了。三百年來,貌不驚人的“生辰錢”成了錢幣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據說,時至如今,這套錢幣還沒有一個收藏家集齊過,1718戊戌狗年所鑄的戌字錢更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絕品”。

讀者到此可能感覺到,不說別的,光是這一朝,能把漢文,滿文的錢局都收集齊,也不容易,更別說“生辰錢”了。因此,雖然清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輕視不得。當年,也許就有一枚難得的“康熙套子錢”,被我這樣隨手丟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