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美食——餅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4-03-20 06:45: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190 bytes)

 

 

餅是我國最重要的麵點種類之一。現代語境上的“餅”指的是扁圓形的麵食製品,如燒餅、煎餅等。可在我國古代,麵條、包子、饅頭等各種形製的麵食製品均可稱為“餅”。宋人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記載:“凡以麵為食具者,皆謂之餅。”這說明,古代的“餅”是所有穀物麵粉製成的食品的統稱。

新石器時代陶鏊,鄭州博物館藏

清代煎餅攤

按烹飪方法,古代的“餅”可分為水煮的、汽蒸的、火烤的、煎烙的、油炸的等多個種類。考古發現表明,史前先祖已經吃上了煎餅。河南滎陽青台遺址出土的陶鏊,就是最原始的烙餅工具。陶鏊等烙餅工具的出現,說明中國人吃煎餅的曆史至少有5000年。除煎餅外,在古代麵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餅食”有三種,分別是水煮而成的湯餅、汽蒸而成的蒸餅以及火烤烹製的胡餅。

一、湯餅

湯餅,在古代又有“索餅”“煮餅”“水引餅”“水溲餅”“飥”“淘”“撥魚”“潑刀”“餺飥”“麵條”“麵”等名稱。明人蔣一葵《長安客話》記載:“水瀹而食者皆為湯餅。”可見,湯餅就是指在湯水中煮熟的麵食,類似於今日的麵條或片兒湯。有學者認為湯餅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實際上湯餅出現的時間遠遠早於漢代。考古發現表明,史前人民就已會製作湯餅(麵條)。2002年,考古學家在青海民和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有著4000多年曆史的古老麵條。經檢測,該麵條是由小米麵和黍米麵做成的。有學者認為這碗麵條應是穀、黍粉經熱水燙和後撚搓而成的,很可能是一碗用於祭祀的食品。

漢宣帝像

盡管史前人民已經掌握了麵食製作方法,但由於穀物加工工具和技術的落後,先秦時期餅食尚不普及。因此,在當時的史籍中關於餅的記載極少。到了漢代,隨著石磨的推廣和普及,“粉食”製品——餅開始大行其道。漢朝天子對餅食的喜愛程度令人咋舌。傳說,西漢宣帝在落難時,非常喜歡吃餅,經常自己去餅鋪買餅。他每到一個餅鋪買餅,這個餅鋪的生意就特別好。後來,大將軍霍光廢掉昌邑王劉賀,迎立他當皇帝後,關中的麵點師竟然開始奉他為祖師,稱其為“餅師神”。

東漢質帝劉纘甚至因為愛吃餅而丟掉了性命。漢衝帝去世後,把持朝政的外戚梁冀認為劉纘年幼,容易控製,於是就擁立劉纘稱帝,是為質帝。劉纘繼承皇位後,梁冀更加專橫跋扈,為所欲為。對此,年僅8歲的劉纘十分不滿。一次,他當著群臣的麵叫梁冀“跋扈將軍”,徹底激怒了梁冀。梁冀覺得劉纘年紀雖小,但聰慧早熟,將來很可能聯合朝臣來對付自己,於是有了殺害劉纘的想法。146年,他讓安插在劉纘身邊的親信暗中把毒藥摻在劉纘最愛食用的湯餅中,劉纘吃了毒餅後一命嗚呼,成了東漢王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魏晉時期,人們對湯餅的喜愛程度有增無減。束皙《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意思是在吐氣成霜的寒冬清晨,最能夠充饑暖胃的當數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餅。關於湯餅,還有一則趣事。《世說新語》記載,魏晉時期著名文學家何晏是一個出名的美男子。他生來皮膚極為白淨,魏明帝曹叡卻懷疑何晏臉上是抹了白粉,就想了一個妙計來試探他。六月的一天,魏明帝曹叡故意邀請何晏吃湯餅,隻見何晏吃湯餅吃得大汗淋漓,拿著衣袖不斷擦汗,但是不管怎麽擦他還是膚色潔白。魏明帝哈哈大笑,方才相信何晏並沒有擦粉,而是天生皮膚白淨。正是由於湯餅是連湯帶麵吃的,所以“熱湯餅”才能讓何晏吃得大汗淋漓。《齊民要術·餅法》記載了“水引”“餺飥”兩種湯餅的製法,“水引”類似於後世的麵條,而“餺飥”類似於後世的麵片兒。

湯餅在隋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很多新品種,比如“生日湯餅”“槐葉冷淘”“剪刀麵”“漢宮棋”等。“生日湯餅”即今日的“長壽麵”。《新唐書·後妃傳》記載,唐玄宗的皇後王氏因武惠妃專寵,曾泣對玄宗雲:“陛下獨不念阿忠(皇後之父王仁皎)脫紫半臂易鬥麵,為生日湯餅邪?”李隆基早年並不得勢,有一次過生日時,無人道賀。王皇後的父親賣了身上穿的紫衣換錢買了一鬥麵,為李隆基做了一碗長壽麵。王皇後提起此事意在提醒唐玄宗顧念往日情分。從這則記載來看,唐朝已有過生日吃麵以祈福長壽的風俗。“槐葉冷淘”指的是槐葉汁和麵粉製作的過水涼麵。《唐六典》記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並供其膳食。”可見唐代宮廷盛行夏日吃“槐葉冷淘”。馮贄《雲仙雜記》記載:“柳公權以隔風紗作《龍城記》及《八朝名品》,號錦樣書以進。上方禦剪刀麵、月兒羹,即命分賜公權。”顧名思義,“剪刀麵”應是用剪刀剪出的麵條。陶穀在《清異錄》中對“漢宮棋”注釋為:“錢能印花煮。”可見,“漢宮棋”是用麵粉做成雙錢形的棋子大小的,上邊印花的一種湯餅。

宋元時期,湯餅的製作方法更多了,花色品種也比前代豐富,當時已經出現能夠貯存時間較長的掛麵。《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山家清供》《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膳正要》記載的湯餅種類近100種,根據名稱,大致可分為湯餅、麵、撥魚、潑刀、淘、棋子、餺飥等多個品類,如“梅花湯餅”“插肉麵”“炒雞麵”“絲雞麵”“桐皮麵”“三鮮麵”“山藥撥魚”“玲瓏撥魚”“薑潑刀”“筍潑刀”“潑刀雞鵝麵”“筍淘麵”“銀絲冷淘”“絲雞淘”“抹肉淘”“素棋子”“三鮮棋子”“七寶棋子”“絲雞棋子”“紅絲餺飥”“玲瓏餺飥”“齋餺飥”等。其中,“梅花湯餅”和“玲瓏撥魚”頗具時代特色。林洪《山家清供》記載“梅花湯餅”的製作方法為:用初開的白梅鮮花和檀香粉適量在水中浸泡,然後將此水和麵做成餛飩皮,用梅花形的鐵模子鑿成一朵朵小梅花的樣子,煮熟了後放進清雞湯內供客人食用。此湯餅色、香、味、形兼具,是古代湯餅的傑出代表。當時在座的客人每位分到的“花”有限,可是吃過一次就忘不了。《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所記載“玲瓏撥魚”的製法為:將麵粉加水調成糊狀,將適量肥牛肉或羊肉切成細末,加入麵糊漿中攪勻,再用匙子撥入沸水鍋中,煮至麵浮肉沉如玲瓏狀時,下入食鹽、醬油、川椒末和少量食醋調和均勻,裝碗供食。因用匙子將麵糊撥入沸水中煮熟而食,形狀似魚,故名“撥魚”。此湯餅的特點是造型玲瓏剔透,口感柔滑而滋潤。

明清時期,湯餅之名逐漸被“麵條”“麵”取代。其種類除了多沿襲前代傳承下來的品種,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如“拉麵”(又名抻麵、扯麵)。關於“拉麵”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宋詡的《宋氏養生部》,其製法為:用少鹽入水和麵,一斤為率。既勻,沃香油少許。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則覆一宿,餘分切如巨擘。漸以兩手扯長,纏繞於直指、將指、無名指之間,為細條。先作沸湯,隨扯隨煮,視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拉麵”的製作手法已非常成熟。其一,已充分考慮到因夏冬季節氣候溫度的不同,和麵、餳麵的時間也應有區別;其二,通過在水中增加食鹽,使和出的麵更筋道,更具延展性;其三,拉扯麵的動作非常科學規範,通過有序地抖動和拉扯,使麵條的外形更加勻稱規整;其四,現扯現煮的做法可以保證麵條的爽滑口感。以上四點製作手法與如今的燴麵、拉麵製法大同小異。

這一時期,湯餅的另一特色在於出現了很多“有味麵條”。以往的麵條多以湯美鹵鮮製勝,麵條本身是沒有味道的。所謂“有味麵條”是指將動植物原料和各種調料混合於麵粉中,使原本無味的麵條變成有味的。明代劉基《多能鄙事》記載的“蘿卜麵”和“紅絲麵”分別是蘿卜混合調料、煮熟的紅蝦汁混合調料製作的麵條。清代的“有味麵條”品種也很多,有“八珍麵”“鰻麵”“五香麵”等。李漁《閑情偶寄》記載“八珍麵”的製法為:雞、魚、豬肉曬幹,加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共研極細之末,摻入麵粉之中,再加焯筍或煮蕈、煮蝦之鮮汁調拌,擀切成細條,入滾水下熟。袁枚《隨園食單》記載“鰻麵”的製法為:把大鰻蒸熟,拆下肉,和入麵中,並摻雞清湯調和,然後切成細麵條,放入雞汁、火腿汁、蘑菇汁中煮熟。除各具特色的“有味麵條”外,北京的“炸醬麵”、揚州的“裙帶麵”、四川的“擔擔麵”、山東的“伊府麵”等皆為人們稱譽一時的地方名麵,可謂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品迭出。

二、蒸餅

蒸餅,顧名思義就是麵粉發酵後蒸出來的麵食,外形有點像如今的饅頭、包子之類,其造型一般為上圓下平。在古代,蒸餅又有“籠餅”“炊餅”之名。蒸餅在漢代時已經出現,但它的大發展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書·何曾傳》記載:“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廚膳滋味,過於王者……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是何曾這個人的生活十分奢侈,尤其喜歡吃蒸餅,但是他對蒸餅是很挑剔的,蒸餅的上麵若是沒有裂開“十”字,他是不吃的。可見上麵裂“十”字,是蒸餅製作成功的標誌。這種蒸餅是用發酵麵製作,類似後代的開花饅頭。據記載,十六國後趙君主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這是升級版的奢華蒸餅了,類似果仁餡心的開花饅頭。

由於蒸餅用籠屜蒸製,所以又有“籠餅”之名。蒸餅也是唐代人喜食的餅食之一。各類蒸餅不僅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品,也能登上皇家貴族的大雅之堂。《次柳氏舊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和父皇唐玄宗李隆基一起用膳,當日膳食中有一道烤羊腿,切肉的活兒自然落到太子李亨身上。隻見李亨用刀將羊腿切完以後,順手拿起一塊蒸餅將刀刃上的油汁抹拭幹淨。為了打造自己勤儉節約的“人設”,李亨順勢把蒸餅塞進自己的嘴裏,這一行為使李隆基龍心大悅。這個故事表明,蒸餅是皇家膳食中的常見食品。唐代皇帝賞賜給大臣的食品中,也有蒸餅的影子。如白居易在《社日謝賜酒餅狀》中曾提到“蒙恩賜臣等酒及蒸餅、環餅等”。蒸餅在民間也非常普及,當時長安的街道兩旁就有不少的蒸餅攤或店肆。史籍記載,有一位官員因貪吃美味蒸餅而錯過了升職加薪的機會。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記載,武周時期,一位名叫張衡的四品官員本來即將提升為三品官,但遭到禦史的彈劾外放降級。被彈劾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竟是由於他在退朝路上購買蒸餅攤的蒸餅並“馬上食之”(騎在馬上食之),有損官威。一時貪食,竟然毀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令人唏噓。

關於蒸餅的製作方法,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蒸餅法,用大例麵一升,練豬膏三合。可見,蒸餅會摻入豬油。無餡的蒸餅類似於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蒸餅則類似於現在的包子。《太平廣記》引《禦史台記》記載,武後時,左台侍禦史侯思正,出生於賣餅世家,在他飛黃騰達後,就開始炫富擺譜。但他炫富的方式很特別,炫耀的不是金銀細軟、美衣華服,而是自家廚房所製的“縮蔥籠餅”。由於當時街上售賣的籠餅都是蔥多肉少,而他家的餅則蔥少肉多,所以人送綽號“縮蔥侍禦史”。這段記載說明,有些蒸餅的製作原料有蔥也有肉,實際上相當於後世的包子。

宋元時期,蒸餅又有了新的名字——炊餅。據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記載:“仁宗廟諱貞(禎),語訛近蒸,今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意思是說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與“蒸”音近,時人為了避諱,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當時的炊餅經常與包子、饅頭並提,可能三者在形製上存在一些區別。與炊餅相比,饅頭和包子的記載在這一時期非常多。饅頭類有“羊肉小饅頭”“獨下饅頭”“雜色煎花饅頭”“灌漿饅頭”“四色饅頭”“太學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倉饅頭”“鹿奶肪饅頭”“茄子饅頭”“剪花饅頭”等,包子類有“鹿家包子”“軟羊諸色包子”“薄皮春繭包子”“細餡大包子”“水晶包兒”“筍肉包兒”“蝦魚包兒”“鵝鴨包子”“天花包子”等。

關於饅頭的起源,正史未有記載。在宋代以前的文獻中,饅頭的出現頻率並不高,宋代以後饅頭開始大放異彩。宋代最有名的一款饅頭為“太學饅頭”,其得名源於北宋太學。傳說,元豐初年的某日,宋神宗去視察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正好趕上學生們吃飯,於是令人取太學生們的飲饌來看看。不久飲饌呈至,宋神宗品嚐了其中的饅頭,頗為滿意,並表示“以此養士,可無愧矣”。從此,太學生們紛紛將這種饅頭帶回去饋贈親朋好友,以浴皇恩。“太學饅頭”遂名揚天下。抗金名將嶽飛的孫子嶽珂有《饅頭》詩詳細介紹“太學饅頭”的製法為:將豬肉切絲,拌入花椒麵等佐料做餡,再用發麵做皮,製成葫蘆形上籠蒸熟。此款饅頭表皮白亮光滑,餡肉紅嫩,椒香四溢。從此詩記載來看,“太學饅頭”實際上類似於現在的大肉包子,隻是和現在收口處有褶的包子形狀不同。

“包子”之名,始見於五代。宋時包子不僅是民間流行的美食,也是權貴之家的心頭所愛。據史籍記載,北宋權臣蔡京府中專門設有包子廚。有學者指出饅頭和包子的區別在於:饅頭的餡料隻能是肉餡,包子的餡料則花樣繁多,可肉可素,可膏可湯,可甜可鹹等。在形狀上,饅頭隻能是圓的,而包子的造型不限於圓形,可以是三角形等。與炊餅、包子、饅頭相近的蒸製麵食還有兜子、燒賣、卷子等。當時知名的兜子有“四色兜子”“決明兜子”“石首鯉魚兜子”“魚兜子”“鵝兜子”“蟹黃兜子”“荷蓮兜子”等。兜子的烹食有三大特點:其一,將粉皮鋪在盞中,再裝上餡料,用粉皮裹好餡料,然後蒸熟;其二,一般不將餡料全部包死,而是隻緊裹一下,頂部或攢成花狀,略露餡料;其三,食用時要將兜子倒扣在碟中,澆上調料。兜子的製法一方麵便於直觀餡料,另一方麵帶盞蒸製也有利於固其形狀。由於用料精且多,“蟹黃兜子”“荷蓮兜子”均屬兜子品類中的佼佼者。燒賣亦寫作“燒梅”等,也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食品。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李翠蓮在誇耀自己的烹飪手藝時說:“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燒賣的造型和製法與兜子類似,兩者可能為一物兩名。元代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蒸製食品,名“經卷兒”,相當於今天的花卷,外形類似於方形饅頭,層疊狀,中間裹有芝麻鹽或蔥花。

宋元時期出現的蒸製麵食——卷子、燒賣(兜子)在明清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卷子類有“豆沙卷”“椒鹽切卷”“油糖切卷”“湯麵卷”“雞油卷兒”等多個品種。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記載了3種“蒸卷”的製法如下:一是用酵和麵,軸開薄,同花椒、鹽於麵卷之,分切小段,俟肥,蒸。二是以酵和赤砂糖或蜜勻麵為卷,蒸。三是用酵和麵,卷甜肥棗子蒸。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蒸卷是將發酵麵擀薄後加入鹹甜配料後蒸製而成的。燒賣類有“三鮮燒賣”“火腿燒賣”“蟹肉燒賣”“油糖燒賣”“肉絲燒賣”等,清代郝懿行《證俗文》雲:“稍麥之狀如安石榴,其首綻開,中裹肉餡,外皮甚薄。稍謂稍稍也,言用麥麵少。”這個記載非常重要。清時南北各地均有燒賣名品,如北京“都一處”的“三鮮燒賣”,山東的“臨清燒賣”,四川的“金鉤燒賣”,雲南的“都督燒賣”,貴州的“夜郎燒賣”等。

這一時期,饅頭、包子、麵條、饊子等麵點已不被納入“餅”的範疇。餅的含義和現代語境中的餅趨同,多指麵粉製成的扁圓形的煎烤麵食。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明確記載了饅頭、蒸餅的區別:其一,“圓而高起者曰饅頭,低下者曰餅”。其二,饅頭有餡而蒸餅無餡。無餡的實心饅頭大概出現於明末,這一點可以從明末小說《西遊記》中窺見端倪。在《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中有豬八戒食用饅頭的情節。同為明末小說,馮夢龍《醒世恒言》中有“羊肉饅頭”的記載,可見當時的饅頭有葷有素。僧人吃素,故豬八戒所食的饅頭應是實心無餡的饅頭。到了清代,饅頭的稱號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當時的饅頭名品很多,如“千層饅頭”“小饅頭”“豆沙饅頭”“南翔饅頭”“山藥饅頭”“蕎麥饅頭”“盤龍饅頭”等。袁枚《隨園食單》記載的“千層饅頭”為“楊參戎家製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此款饅頭揭之有千層,說明當時饅頭的製作技法非常成熟。又據顧祿《清嘉錄》記載,清代蘇州“市中賣巨饅為過年祀神之品,以麵粉搏為龍形,蜿蜒於上,循加瓶勝、方戟、明珠、寶錠之狀,皆取美名,以讖吉利,俗呼盤龍饅頭”。此款饅頭體現了清代麵點廚師高超的造型能力。

三、胡餅

古代最重要的烤製餅食為胡餅。考古發現最早的胡餅實物可能為新疆且末縣紮滾魯克墓地出土的“粟米餅”,距今有2000多年的曆史。胡餅的得名有三種說法:其一,從字麵理解,胡餅為胡地之餅。古代人常將中原地區以外的西域等地傳入的事物前麵冠以“胡”字,如胡床、胡服、胡舞、胡瓜、胡麻、胡餅等。其二,“胡”有“遠、大”之義,與中原餅類食品相比,胡餅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尺寸比較大。其三,胡餅的得名與胡麻有關。漢劉熙《釋名》中記載,胡餅“以胡麻著上也”。有學者認為,漢代的胡餅類似於今日的芝麻燒餅。無論哪種解釋都說明胡餅並非中原地區食品。

芝麻燒餅

胡餅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大概在東漢末年。《太平禦覽》引《續漢書》雲:“(漢)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不僅京師地區流行“食胡餅”,其他地區也已廣泛食用之。《藝文類聚》引《三輔決錄》曰:漢末“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這則記載說明漢末京師以外地區的百姓也愛食胡餅,還有專門大宗製作胡餅的作坊,以供小販批發零賣。

王羲之像

魏晉時期,胡餅在中原地區越來越流行,文獻中有很多關於胡餅的記載。據《晉書》記載,胡餅與大書法家王羲之有著不解之緣。東晉太尉郗鑒曾派遣自家管家去往丞相王導府上為女兒擇婿,王家的眾子弟們聞知此事都十分高興,紛紛打扮一新出來迎見,盼望可以雀屏中選,成為郗家的乘龍快婿。郗府管家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們的言談舉止都過於刻意,並不自然。最後,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看見靠牆的床上有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正神態自若地吃著手中的胡餅,心中便生出了好奇之意。於是,管家走上前去,向青年搭訕,青年卻並不理睬,依然躺在床上吃著胡餅。這個吃胡餅的青年便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原來,王羲之在來丞相府的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相親的事情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當他急急忙忙來到丞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吃著胡餅,邊繼續想著蔡邕的書法。於是就發生了郗府管家問話而他置若罔聞的一幕。管家回府後便向郗太尉稟明詳情。郗鑒邀王羲之來見,見王羲之談吐不凡、才貌雙全,當下決定將女兒嫁給他。

《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髓餅法”

當時的胡餅又有“蠍餅”“截餅”“髓餅”等名稱。漢代文獻中沒有記載“蠍餅”的製法,但《齊民要術·餅法》中載有“截餅”,並說明“截餅”又名“蠍子”,所以“截餅”指的可能就是“蠍餅”。“截餅”要用蜜調水來泡麵粉。如果沒有蜜,可以用煮好的紅棗汁來代替,也可以用牛油羊油,用牛奶羊奶也好,能使餅的味道美。“截餅”完全用奶浸泡,入口就碎,像冰塊一樣脆。《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髓餅”的製法。“髓餅”是用動物骨髓、蜂蜜和麵做成的經胡餅爐烤熟的餅食。此外,《齊民要術》中還有關於“燒餅”的記載。很多學者認為“胡餅”即“燒餅”,但曾維華先生認為盡管兩者都是“胡食”,但存在一些區別:胡餅之麵不發酵,無餡料,上有芝麻;燒餅之麵是發酵麵,有餡無餡均可,上無芝麻。

唐墓中出土的胡餅

隋唐時期,由於中外關係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從而促進了中外之間、各民族之間的飲食文化交流,飲食文化交流呈現了空前的興盛局麵。餅食鋪較此前明顯多了起來,各類“胡食”較漢晉時期更加盛行。《舊唐書·輿服誌》記載,唐玄宗時“太常樂尚胡曲,貴人禦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唐會要》等文獻記載,唐德宗時,京城很多賣餅之家為了躲避宮中宦官在市場上的巧取豪奪,都被迫關門以等待宦官離去再開業。這說明京城餅肆應該數量不少。當時的餅食可謂種類繁多,且頗具域外特色,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餅食還是胡餅。胡餅不僅流行於世俗社會中,還是佛門僧人的習食之物。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立春節。(上)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的記載。這一時期,人們並不避諱“胡”字,“胡餅”之名又重新流行起來。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詩中,對胡餅的特征作了細致的描寫,雲:“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嚐看得似輔興無。”從此詩可見唐代胡餅也稱為“胡麻餅”,即芝麻餅。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出家人食素,因此他們所吃之胡餅一定不是用動物髓脂所製的“葷食”,應該是如今日烤饢一樣的素餅。《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為避安祿山之亂,倉皇出逃,行至鹹陽,饑不可耐,守吏盡皆逃散……楊國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餅,獻上皇。既然楊國忠於鹹陽肆中所購胡餅可以“衣袖中盛”,可見這種胡餅應該是不帶油脂的。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胡餅,經測量,直徑為19.5厘米,此胡餅無論從形製還是尺寸來看,都和今日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十分相近。

除了不帶油脂的素饢胡餅,唐代應該還有帶油脂的胡餅。前引白居易詩中“麵脆油香”的胡麻餅就是這種油脂類胡餅。唐代飲食風格十分粗獷,當時社會還流行一種名為“古樓子”的超大胡餅,製法為: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唐朝一位名叫劉晏的官員,因為貪食胡餅而有過一次“失態”的經曆。某日五更時分,劉晏趕著上朝,路過街邊的一家胡餅店時,店裏蒸製的胡餅香味把劉晏給饞住了。於是,他連忙吩咐手下代他去買幾個胡餅解饞。買到的胡餅太燙,劉晏用手拿不住,於是就用袖子把胡餅包著,一口一口地啃,全然不顧個人形象。大快朵頤後,劉晏嘴上沾滿了餅渣,還意猶未盡地向身邊人誇獎胡餅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啊!這一時期,也有“燒餅”之名。唐人慧琳《一切經音義》曰:“胡食者,即燒餅、胡餅、搭納等。”這裏將燒餅與胡餅並列,說明唐代燒餅與胡餅應同前代一樣,存在細微的區別。

宋代的胡餅又有“爐餅”之稱。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胡餅店……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又張師正《倦遊雜錄》曰:“市井有鬻胡餅者,不曉名之所謂,得非熟於爐而食者,呼為爐餅。”可見,“爐餅”的得名與前述“摶爐”一樣,皆因胡餅在爐中製熟。當時,南北方對胡餅和燒餅的認識並不一致。在北方地區,如北宋汴京等地,似無“燒餅”之名,僅稱“胡餅”。或者說,在北方人眼中,胡餅即燒餅。而在南宋臨安地區,胡餅和燒餅的區別則更為明顯一些。如《武林舊事》記載,南宋臨安市肆有售“豬胰胡餅”“七色燒餅”。到了元代,胡餅的記載明顯少於燒餅。《飲膳正要》中有“黑子兒燒餅”“牛奶子燒餅”,《樸通事》中有“芝麻燒餅、黃燒餅、酥燒餅、硬麵燒餅”的記載,而《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載有“山藥胡餅”的製法。

清代壁畫中的餅麵鋪

明清時期,“胡餅”之名已屬罕見,大量出現的是“燒餅”之名。燒餅、火燒等和胡餅的製法是一致的,都是用火烤製的。明蔣一葵《長安客話》曰:“爐熟而食者皆為胡餅,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髓餅、火燒之類。”如明周祈《名義考》記載:“凡以麵為食具者皆謂之餅,以火炕曰爐餅,有巨勝曰胡餅……漢靈帝所嗜者,即今燒餅。”到了清代,“胡餅”之名基本上被“燒餅”之名所涵蓋,“燒餅”成了泛稱。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有學者認為一方麵與清代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後忌諱“胡”字有關,另一方麵是胡餅、燒餅之間的微小差異已被忽略不計。袁枚《隨園食單》記載的一款燒餅製法十分獨特,為:把鬆子、胡桃仁敲碎,加上糖屑、脂油一起和到麵裏,用鍋烤,以烤到兩麵黃為止,再在燒餅麵上撒上芝麻。麵在籮裏滾到四五次,就會跟雪一樣潔白。烤餅時必須用兩麵鍋,上下都放上火。用這種方法做奶酥更好吃。此款“燒餅”的製法非常講究。據說,如今“黃橋燒餅”的製法與此相近,如此下烤上烘,製出的餅色澤金黃,酥鬆可口,別有風味。當時南北均有燒餅名品,如北京有“蘿卜絲燒餅”、揚州有多種餡心的燒餅、西安有“鍋盔”、杭州有“回爐燒餅”等。一些烹飪著作中也記載了大量燒餅名品,如“頂酥餅”“玫瑰火餅”“金錢餅”“天然餅”“銀光餅”“蓑衣餅”“桃酥”“奶酥”等。

從古至今,餅都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麵食。餅就是“並”的意思,將麵粉用水合並和成麵團後拍成餅狀,然後再加工製成,故名。依照烹飪方式,古代的餅大致可以分為煎餅、湯餅、蒸餅、烤餅等若幹品類。考古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已經會製作“索餅”(麵條的古稱)和煎餅。早期的餅都不是用發麵做的,最早的發麵食品出現於魏晉時期,發麵餅不僅吃起來口感更好,而且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在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餅的造型和餡料變得日漸講究,餅的名實也發生了一係列變化。如籠蒸食品“蒸餅”後來演變為傳統的主食饅頭和包子,水煮食品“湯餅”後來演變為傳統美食麵條,而烤製餅食由“胡餅”逐漸演化為今日的燒餅和火燒。

所有跟帖: 

那張唐胡餅的大模樣與維族的饢和意大利披餷的坯子很相像。一個美酒,一個美食,都是要讚同的。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547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11:37:18

中西飲食有同有異,以下是我當年的信口開河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2148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17:13:49

如果你自己做這些餅麵條麵包,你會發現中國的麵食太簡單了 -myquestion- 給 myquestion 發送悄悄話 (483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18:05:53

建議你多多體驗一下中國的各式糕點,廣式、蘇式更有多樣性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207 bytes) () 03/21/2024 postreply 06:36:43

不敢說所有的中式糕點我都會做,但常見的沒有我不會做的 -myquestion- 給 myquestion 發送悄悄話 (668 bytes) () 03/21/2024 postreply 16:07:06

建議你多到珠三角和日本走走看看,別把牛皮吹破了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138 bytes) () 03/22/2024 postreply 05:50:22

你不懂還懷疑別人 -myquestion- 給 myquestion 發送悄悄話 (349 bytes) () 03/22/2024 postreply 07:01:01

日韓新式糕點?我文中談的是和果子,井底之蛙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2/2024 postreply 16:17:38

隻能說樣子像,披薩要二次發酵,第二次低溫發酵,不能壓,高溫短時間烤。饢相反 -myquestion- 給 myquestio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18:10:24

中國穀物從粒食到粉食的過渡是漢代發生的,糕餅不是中國烹飪的強項。中國對世界烹飪最大的影響應該是stir fry和醬油。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19:31:55

這兩項是方法論和基礎材料上的獨特創新。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0/2024 postreply 20:08: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