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早期一開始就瘦, 還是晚期由胖變瘦, 都表明了一個共同點, 即病情重(指胰島素抵抗性)。
嚴重的胰島素抵抗性(病理性), 按次序來講, 以四肢骨骼肌的細胞和肝髒的細胞受累最早。 當骨骼肌和肝髒的攝取、儲存葡萄糖的能力受損害後, 表現為血糖開始升高或不穩定, 通常還伴有胰島素水平的上升。 由於脂肪組織的細胞受累最晚, 在有過多的胰島素的情況下, 脂肪細胞不但數量會增加, 還會利用更多的葡萄糖而合成大量的脂肪, 人就會發胖(軀體及內髒周圍)。
當病情繼續發展、達到甚為嚴重的程度時, 也就是說, 當胰島素抵抗性呈現很嚴重的程度時, 脂肪細胞也會對胰島素的作用失去敏感性, 這時的脂肪細胞就無法攝取足夠的葡萄糖。 它們不但不能夠利用葡萄糖來合成脂肪, 而且這些脂肪細胞本身也會萎縮、乃至死亡, 消瘦就不可避免。
由於全身細胞長期幾十年對胰島素的作用具有抵抗性, 胰腺內的胰島細胞也會長期超負荷工作幾十年, 最終導致胰島衰竭而再也無法產生胰島素。 當病情進展到這一個晚期階段時, 它與胰島素缺乏型的糖尿病, 基本上沒有差別。
此外, 所謂的“胰島素抵抗性”, 其本身是人體所有細胞的一種自身保護性機製, 以阻止過多的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而產生有害的作用, 如蛋白質的糖基化等, 因而, 它是生理性的。 這樣, 富餘的葡萄糖在胰島素的幫助下, 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供食物短缺時之用。 正常情況下, 細胞雖有胰島素抵抗性, 但不嚴重, 且也不會出現“胰島素過多”的惡果。
隻有在病理性因素出現時, 如長期飲食不當、慢性炎症、慢性感染、陽光下運動過少、重要營養素缺乏、有毒物質蓄積、腸道菌失平衡, 還有家族遺傳因素及衰老等等, 會導致細胞對胰島素的抵抗性大大的加重, 惡性循環導致體內“胰島素過多”。 其中, 長期飲食不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例如, 果糖會使細胞對胰島素引發嚴重的抵抗性, 其能力是葡萄糖的5-10倍, 不論是水果中的天然果糖, 還是玉米糖漿中的人工果糖。
當人體內病理性的胰島素抵抗性形成後, 以及由此帶來的“胰島素過多”, 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病理性的後果或疾病, 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甘油三酯), 或腦功能減退(如老年癡呆症), 甚至腫瘤等等。 近來的研究表明, 胰島素不但會激活一些與短壽有關的基因, 而且還可滅活一些與長壽有關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