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在想:
如果我明明知道自己的呼.召,卻被現實困住的時候,該怎麽辦?
當我們走進現實——家庭、孩子、老人、疾病、經濟壓力,理想的呼.召和生活的重量之間,隔著一條看不見的鴻溝。
從約瑟想到的事
約瑟在17歲時,已經知道自己的命定——他要成為眾人之上、成為神所重用的人。可是從那天起,他卻被丟進坑裏,被賣為奴,又被關進監牢。他用了13年的時間,從被誤解、被遺忘,到被神抬舉。
S並沒有立刻實現他的夢想,反而帶他進入了漫長的預備。
在奴隸的歲月裏,他學會服.事;在監獄的黑暗裏,他學會分辨人心、理解製度、預備治理的智慧。
這一切,看似與“夢想”相反,卻正是“夢想”成真的途徑。
我想,我們也許正在經曆屬於自己的“埃及時光”。當我們忙著照顧家人、做家務、處理瑣事時,也許正是在被塑造。我們的“講台”不是講堂,而是廚房、病房、家庭裏。
在那裏,S也在教我們什麽是忍耐、什麽是愛、什麽是順服。
弗蘭克爾:當夢想太遠、現實太重時,怎樣繼續走下去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被困在生活的牢籠裏。每天都在做著重複的事——照顧家人、兼顧工作、處理瑣碎;心裏有夢,卻被現實壓得透不過氣。
直到我讀到弗蘭克爾的故事,我才明白,
活下去,並不是靠“看見希望”,而是靠“找到意義”。
找到意義,而不隻是希望
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弗蘭克爾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他們原本靠“聖誕節前能回家”的希望支撐自己,但當希望破滅時,他們就徹底崩潰。
弗蘭克爾卻告訴自己:“我必須活下去,因為我要把這段經曆寫下來,讓世界知道,人可以在煉獄中仍然活出尊嚴。”
那一刻,他的痛苦不再隻是痛苦,而是被賦予了意義。意義成為他活下去的力量。
當現實難以改變時,問問自己:這段苦難能教會我什麽?它是否正在塑造我?
當你找到“為什麽要走下去”,就能承受“怎樣走下去”。
保留選擇的自由
集中營剝奪了他的一切,但他發現,仍有一樣東西無人能奪——“人對自己態度的選擇自由。”
他可以選擇被仇恨吞噬,也可以選擇仍然善良。這種自由,不是身體的自由,而是心靈的自由。也許我們現在不能改變生活的處境,但我們能決定——是埋怨、焦慮、放棄;還是相信、學習、繼續。
超越自我,看見愛與使命
弗蘭克爾發現,如果人隻盯著自己的痛苦,就會被痛苦吞噬。但如果他能把目光轉向“愛的人”、“要完成的使命”,就能超越痛苦。
他每天在腦海裏想象妻子的微笑——那份愛的記憶,成為他活下去的理由。
愛,讓人超越苦難。使.命,讓人忍受黑暗。
忠於當下,就是最深的信心
我開始明白,也許我們現在所經曆的一切——家庭的責任、經濟的重壓、內心的掙紮——並不是意義的對立麵。恰恰相反,它們正是意義被煉成的地方。
約瑟在監牢裏學到治理的智慧;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找到活著的意義;
而我們,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也在被磨成更像Z的樣子。
也許現在看不懂,但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S讓我們在低處紮根,是為了在時候到了,能穩穩地長成一棵樹。
當夢想太遠、現實太重時,不要急著逃離。
也許,你正走在被預備的路上。
在看似沒有意義的日子裏,尋找意義——那是靈魂的自由,也是生命的尊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