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時,我忽然想起12年前寫下的一篇日記。
那時的我,剛剛開始認真地思考生命;如今快四十歲了,才慢慢明白“不惑”真正的意義。
那是2013年的一個周一晚上。
我聽了一位姐妹的分享。她外表溫柔,不像leader,但她的生命卻透出一種安靜的力量。
她說,她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做了兩件事:
Identify yourself(認識自己) 和 Give yourself(奉獻自己)。
我當時被這句話深深打動——
原來,信Y的成長,是有秩序的。要先認識自己是誰,才有力量去給予。
那晚,她提到小孩子剛上幼兒園時,最先學會的單詞是“mine”。
我聽到這裏,心頭一震。
快30歲的我,才第一次認真體會到“mine”的意義。
原來,懂得“屬於我”是一件多麽寶貴的事。
那意味著我們開始認出自己的存在,也開始理解——在S眼中,我是誰。
Xin-Yang告訴我:
S先宣告“你是屬於我的”,我也因祂的愛而學會擁有自己。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自我”並不是驕傲,而是被造的本真。
那位姐妹還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
“我們的dream不會被破壞,頂多隻是plan被打亂。”
這句話陪我走過很多動搖的時刻。
生活常常不按計劃走,但那並不代表夢想消失。
S從來不浪費我們的路——
祂隻是用不同的方式,引導我們抵達。
她說:“我們常常是順從著、順從著,自我就lost了。”
我完全懂那種感受。
我們太容易“乖”,太容易壓抑自己的聲音,
甚至以為順從就是謙卑,以為犧牲就是愛。
後來我才明白,Identify yourself 和 Give yourself 之間,隔著一個很重要的詞——界限(Boundaries)。
不認識自己,就無法真心地給予;
沒有界限的奉獻,隻會讓愛變成消耗。
我越來越覺得,中國人普遍都有“心靈界限”模糊的問題。
有人討好別人,以為那是愛;
有人控製別人,以為那是關心。
其實,無論討好還是控製,都是界限不清的表現。
我們太害怕失去連接,卻忘了:
健康的距離,才會帶來真正的親近。
我常常推薦一本書——《過猶不及》。
書中說:
真正的愛,不是無限付出,
而是清楚自己是誰,然後帶著界限去愛。
當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屬於誰,
我就能自由地去愛,而不是用恐懼去抓住別人。
十二年過去了,我終於懂得——
“不惑”,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知道自己在問什麽;不是不再動搖,而是知道自己歸向哪裏。
我知道我是誰,也知道我屬於誰。
這一切的平安,都來自那份被愛的確據。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約 8:32
當我真正明白“mine”的意義,
我也開始學會了以界限去愛、以自由去回應。
原來,“不惑”的自己,不是走到了盡頭,
而是終於找到了起點。
想問你:
在你的生命旅程裏,有沒有經曆過“找回自己”的時刻?
那一刻,你又是怎樣看見S在你生命中的引導?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