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迪成長筆記,原創公眾號

三娃媽媽 · 寫生活 · 寫信仰 · 寫成長 業餘寫寫,願這些文字,成為你的一盞小燈。
正文

心理學就像一張床,信仰則帶我們走向徹底的醫治與更新

(2025-11-11 17:32:10) 下一個

最近在思考心理學與JD信Yang的關係。

 

有人說,心理學就像一張床

當人疲憊、受傷、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床能讓人先停下來,好好休息。它給我們一個空間,讓我們看清自己哪裏疼痛、哪裏需要照顧。

 

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就像床上的被子和枕頭,讓我們暫時得到安慰與支持。它告訴我們健康的樣子,提醒我們自己需要被關懷。

 

然而,床並不能真正醫治疾病。它隻能讓你躺下,恢複一點力氣,卻不能從根源上消除創傷和破碎。

 

心理學可以看作是理解人心和行為的工具或儀器,而人本身、人的價值觀、信仰、關係等才是“需要被關注的主體”。

 

心理學是橋梁,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需要;
Yang是歸宿,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
從床上休息到站起來,走向生命的更新。

 


 

心理學是工具,不是終點

 

  • 心理學提供理論、方法、技巧,比如:

    •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理解思維模式

    • 人本主義關注自我實現與情感體驗

    • 精神分析探索潛意識動力

  • 這些都是“儀器”,幫助你更準確地觀察、診斷和理解心理狀態。

     

但心理學本身不是價值判斷,也不能替代生命意義、道德選擇或信Yang指導。就像醫生有了儀器,也需要用醫學倫理和患者價值觀去解讀結果。

 


 

信Yang和心理學的結合

 

  • JDT 看待人不僅是“心理現象”,更是“有靈性、有價值、有意義的存在”。

  • 心理學給人方法和工具去理解心靈困擾,而信仰提供了方向、價值和愛,讓輔導更有溫度和目的。

     

    換句話說,心理學讓你“看清楚”,信Yang告訴你“如何善用看到的”。

 


 

對心理谘詢師的啟示

 

  • 心理學是手段,谘詢師自己的人格、信Yang、態度才是核心。

  • 工具可以提升效率、減少傷害,但心靈的關懷、共情、陪伴和倫理決策,都不是工具本身能解決的。

 

所以,心理學像是讓我們安頓下來的工具,幫助我們休息與覺察;
而信Yang,則帶我們走向徹底的醫治與更新

 

很多 JDT 在心靈成長的路上會發現:
心理學和信Yang結合,能讓療愈更全麵——
心理學解決“人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
信Yang解決“人如何S更新”。

 

 

 

Yang和心理學有很多相通之處,舉一個例子:“心流”和“恩..賜”。

 


 

A、從心理學角度看:心流(Flow)

  • 心流是當個人的能力與任務挑戰完美匹配時,進入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

  • 在那一刻,人忘我地行動,感覺到意義與喜悅;

  • 它是一種內在驅動的幸福,不依賴外在獎勵;

  • 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稱之為 “the optimal experience”(最優體驗)。

 


 

B、從信Yang角度看:恩..賜(Gift / Charisma)

  • 《Sheng=經》中“恩.賜”是Sheng..靈賜給人的獨特能力或使命

  • 恩.賜不是為了個人榮耀,而是為了服侍他人、榮耀上/帝

  • 當人按著自己的恩.賜去服事,就會感到平安、喜樂、被使用的滿足

  • 這種狀態也是一種“與S同工”的流動,是靈..性的“心流”。

 

 
 

 

心理學讓人靜下來看自己的心,而信Yang讓人看到希望與生命。

真正的醫治來自S的話語。

S的話不僅告訴你“你受傷了”,更把醫治和盼望帶進生命深處。祂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有問題需要修理的存在,而是一個被愛、被賜予新生命的孩子。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