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第二篇: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被無限誇大到千萬倍的虛假宣傳

本帖於 2017-08-14 21:58:3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uptrend 編輯

http://www.guokr.com/post/513292/

這篇文章是應唐夫先生,螺杆先生,和一位王小莊網友的建議而寫,但我長年浸淫這些網絡民主宣傳活動,致現今生活困難,為忙於生計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精力像以往那樣博覽群書,遍查資料,然後高屋建甌,引經據典,咬文嚼字,精雕細琢地長篇大論一番,嗬嗬。所以隻能簡單地寫一寫了,權當與友同樂吧。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現在眾人皆知,但其實隻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誇大傳說,且已埋沒在曆史廢紙堆中幾百年,西方文化舶來後,很多中國人出於什麽都要跟西方比個高低的虛榮心理,又挖空心思把這些曆史陳跡刨掘出來,精心包裝成所謂的“偉大成就”,甚至吹噓到了比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還要“偉大”的曆史地位。

其實,整個“鄭和下西洋”這麽龐大的一個誇張宣傳,僅僅就隻是來源於古書中寥寥數語的若幹記敘,中國人就憑著這麽簡略至極的寥寥文字,拚命誇張附會,“推論”加想象,極盡全力編織材料往裏填充,最後終於擴充成了這樣一個被誇大到千萬倍的虛妄故事,甚至有洋人也受惑而來湊熱鬧瞎起哄。但很多人卻刻意地小心回避那原始資料上的真實內容。

首先,鄭和下西洋從航海意義上和曆史意義上來說,沒有任何值得吹噓之處,也許這在中國這種陸地傳統國家來說是很少見多怪,但在世界航海史上來說隻是小兒科。他走的那條海路隻不過是早幾千年來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都走過了無數遍的日常老路,人家早就在這條海路上來來回回航行到中國來做生意一千多年了,中國人的航海技術還是跟阿拉伯人學的。甚至《三國誌》記載兩千年前漢代時羅馬人就曾航行到過中國。而兩千多年前腓尼基人和埃及人已經實現了環航非洲。

鄭和下西洋走過的海路自始至終都沒有超過阿拉伯人的航海範圍,這是中國學者自己都不敢不承認的。所謂的“鄭和下西洋”隻不過是把別人走了幾千年的一條老路重走了一遍而已,既沒有任何開辟性的地理發現,也沒有任何航海技術上的突破。

所謂的“鄭和寶船”也是一個荒唐傳說,以下重點就所謂鄭和“寶船”的尺寸大小做一些簡單研討。

這個荒唐透頂的“鄭和寶船”,現在被吹噓誇大到了幾近於好萊塢科幻片的地步,各種虛假的所謂“研究成果”“宣傳資料”汗牛充棟,中國官方甚至根據炮製出來的“研究資料”用所謂“傳統工藝”仿製出了跟所謂鄭和寶船一樣形製的現代版寶船(不過尺寸都還小了一半),並聲稱要用這個仿製的“寶船”重走一遍鄭和當年走過的航路,以證明鄭和的航船和航行是真實可信的(不過這個所謂的仿製版“鄭和寶船”上麵安裝的是導航雷達和GPS,嗬嗬)。

這個龐大的造假產業養活了中國至少數以萬計之人,但很少有人想到,整個這麽龐大的一個彌天巨假,僅僅隻是來源於古書上寥寥數言的這麽一段話:“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而且這個尺寸大小描寫還隻是一個孤證,此外再沒有任何別的原始資料。

這段話最初來源於鄭和的隨行翻譯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1416年,永樂十四年),後來明末顧起元撰寫《客座贅語》(1617年)照抄了一遍,清順治年間談遷撰寫《國榷》又照抄一遍,清代張廷玉撰寫《明史.鄭和傳》又照抄了一遍,所謂的《鄭和家譜》也照抄一遍。

中國的“曆史學家”實在是搜羅不出別的什麽原始資料,甚至把明末羅懋登寫的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中的照抄加發揮也拿來當證據!

中國人是不管什麽原始證據不原始證據的,晚了兩百多年後的人把原始資料抄了一遍,中國人就又拿來當證據重複論證,兩百多年後的人是坐時間機器回去把鄭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萬噸寶船”重新測量了一遍嗎?

按照這個匪夷所思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的尺寸,換算過來就是138米長,56米寬!數萬噸排水量!甲板麵積比一個足球場還大!

現代的萬噸鋼鐵油輪能夠建造到這麽大體積,是因為使用了現代科技的高強度鋼材,而且需要靠焊接才能拚接出這麽巨大的船體,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僅僅隻是用鐵釘繩索木頭是根本不可能拚裝出這麽大體積的,即使勉強拚接出來了,也是鬆散的,一下海遇風浪就會漏水或散架。

早在1876年,荷蘭漢學家W.P.格倫威爾德就指出鄭和寶船的尺寸絕不可信。

還有學者根據材料力學計算出,當船長超過90米,木質的船體已經無法承受縱向的彎曲力矩。並與現代鋼船對比計算出寶船需要“船底板與甲板板厚約為鋼船的20倍,分別為340毫米和380毫米”,而這是“難以辦到”的。——(楊槱,楊宗英,黃根餘:《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海交史研究,1981年,總第三期)

致命之處還在於這個龍骨,用木頭拚接出來的這麽細長的龍骨,一下海遇大風浪受橫向阻力就會折斷,更不用說脆弱的木殼船體。

還有這個寶船的長寬比,隻有2.46,也就是一個大方盒的形狀,也不符合造船法式。這樣粗大的船身,在海水和風浪中受力麵太大導致阻力很大,速度很慢,且很難控製,容易打轉。

還有這個“寶船”的船型,海船要經得住海洋風浪,必須要是吃水深的尖底船,但是史書上記載的不管是鄭和寶船的製造處南京還是出海處的江蘇太倉劉家河,其航道寬度和水深,都不足以容納這個鄭和寶船的尺寸大小,特別是水深遠遠不夠。而若鄭和寶船是一個吃水淺的平底船,那麽它就根本不能承受深海大洋處狂風巨浪的衝擊而會被掀翻。

而且,鄭和寶船真有這麽大體積的話,它下西洋一路上停靠在哪裏呢?數萬裏航程上的各國各地不可能都預先給它建造一個專門的港口來容納它吧?而且鄭和船隊的停靠地多是像東非蒙巴薩這樣偏僻之地的小港口。而按照記載的尺寸它就連在自己的建造地和出發地都無法容納它的體積,更何況是異域他國呢。

其實,恰恰根據在這個鄭和寶船製造之處南京所發掘出的《南京靜海寺殘碑》(這個可是考古證據)記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擼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擼船”,可推算得出鄭和寶船的最大可能尺寸是長約十八丈,寬四丈,排水量一千餘噸。

“《天妃經》卷首插圖顯示鄭和下西洋船隊雄姿,圖中的船型和《武備誌》“鄭和航海圖”中記載船型(參見圖2),當是下西洋主要船型,卻均不是九桅大號寶船,而是六桅二千料海船型寶船或更小的海船”“古文獻插圖可證明二千料六桅海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主要船型,才被描繪在明代及有關史藉中。而大號寶船既巨大,又重要,理應充當“主角”,不被描繪,隻能是因為它確實未出海,不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船型。”——(鄭明《鄭和寶船複原考析》)

而且,根據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出來的所謂鄭和寶船的舵杆長度,鐵錨大小,也差不多對應這個尺寸:

“南京下關中保村附近,於1957年出土的“寶船舵杆”11.07米,原來認為是44丈大號寶船的配套設施。2004年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中又出土2具大舵杆,長度與前相似。學者們在考證二千料海船時,分析該船型深為4.89米,三層艉樓總高約6.0米,舵是可升降的,最深水位時可降到基線下1.3米左右,以上三段高度已達12.2米,[4]、[5]。因此二千料海船舵杆長約12米,與出土“寶船舵杆”相似,一方麵說明出土“寶船舵杆”屬二千料海船配套,出土多具,更說明寶船廠曾批生產二千料海船型寶船;另一方麵還說明44丈大號寶船是“七層海船”,“型深達10米”[12],連同艉樓高度,大大超過二千料海船,舵杆將遠長於12米,所以出土“寶船舵杆”不是大號寶船的配套。”——(鄭明《鄭和寶船複原考析》)

“按照木帆船的“法式”、規律, 舵杆長一般等同於船寬。所以, 那根舵杆隻能配約11米寬的船”“與那根舵杆相配相稱的船大概不過是長26.4米的船(11 ×2.4 = 26.4) , 隻相當史籍所說的鄭和大寶船的零頭。”“舵杆要在船上帶舵葉工作控製船的航向, 至少得有型深長。這樣, 甲板上的舵手(們) 才能操縱它, 它帶的舵葉也才能浸入水中撥水調整航向。(見圖一, 3) 鄭和大寶船的型深, 就算為船寬的一半約25米, 11米長的舵杆也根本夠不著, 還差一大截。”“這根舵杆的長度僅為與史籍所載的寶船相配的那種特長大舵杆(估計應為約30米) 的37% , 它根本證明不了鄭和寶船有史籍所說的那麽大。”“......所以全舵(包括舵杆和舵葉) 不過重1571 公斤。參加了下西洋的鞏珍曾說: 鄭和大寶船的“篷、帆、錨、舵, 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30 ] 。但這根出土大舵杆包括它配帶的舵葉全重才1500多公斤, 二三十人便能舉動。所以, 那根大舵杆並不是大寶船的舵杆”——(《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張箭 四川大學曆史係)

“那個大鐵錨。那不過是一個整高約2米的四爪鐵錨, 錨爪錨身纖細, 重約二三百市斤。從形製上看倒像是明代的古鐵錨。(圖五) 可稍有航海常識的人也一看便明了, 那麽大的鐵錨隻能匹配幾百噸到四千噸的海船”“甲午戰爭中清水師主力艦定遠艦的鐵錨比南京閱江樓的所謂寶船鐵錨高大得多, 粗壯得多, 重得多。其重量估計是閱江樓(鄭和寶船)鐵錨的四倍。但我們知道, 定(鎮)遠艦不過是滿載排水量約七千三百多噸的中型軍艦[35]。——(《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張箭 四川大學曆史係)

另外,前麵提到中國官方為了搞宣傳建造了一個所謂的仿製版“鄭和寶船”,聲稱是用的“傳統工藝”其實完全就是使用現代科技建造,上麵甚至安裝的是導航雷達和GPS,就這樣他們都不敢把這個仿製版建造到古書上浮誇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長”(138米長,56米寬),而是小心翼翼地隻建了一半尺寸,71米長,排水量則隻有一千多噸。由此你就可以明白他們胡亂吹噓的那個數字有多麽虛假!

其實西方史料中也有類似傳說,如公元前1500年埃及據記載有總長折合約210英尺的尼羅河大木船,公元前三世紀末由埃及托勒密四世在亞曆山大城建造的配有4000名漿手的雙體戰艦,長約128米(一說長寬為204*17米,40排漿手,400多船員,2850名士兵),不過西方曆史學家從來對這些誇張傳說持懷疑態度,不輕易采納,但中國人是從來毫不猶豫不加分辨地全盤引用中國古書上的誇張記載,並不容質疑。

中國人還處處玩弄雙重標準,一麵拿著這些古書上隻言片語的誇張傳說大吹特吹所謂“鄭和寶船”的巨大無敵,古往今來天下第一,但是在遭到科學理論上的質疑之後,又一轉臉拿古書上也記載有外國的巨大木船來作為證據,證明在古代是有可能建造這麽大木船的:
“早在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中,就記有“南海舶,外國船也。......師子國(今斯裏蘭卡)舶最大。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宋朝時,木蘭皮國(在西班牙南部與非洲北部)能造巨舟,“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雲。拖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木蘭舟)。到了明代,更有人記其國之舟可“容萬人,酒肆果園俱備。”(明.查繼佐:《罪惟錄》傳三六.木蘭皮傳)。明天啟三年(1623年),意大利人艾儒略記當時西洋海舶,“中者可容數百人,大者可容千人”,“須裝淡水千餘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稱是。其上近地平板一層,則舶內中下人居之,或裝細軟切用等物。地平板之外,則虛其中百步,以為揚帆習武遊戲作劇之地。前後各建屋四層,以為尊貴者之居,有甬道可通頭尾。尾複建水閣,以為納涼之處,俟貴者之遊息。舶兩旁列大銃數十門,以備不虞,其鐵彈有三十餘斤重者。上下前後有風帆十餘道。”“桅之大者長十四丈,帆闊八丈。隨手二三百人,將卒,銃士三四百人,客商數百”(艾儒略:《職方外紀》卷五.海舶)——(鄭鶴聲,鄭一鈞《略論鄭和下西洋的船》《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既然如此,人家也有,那“鄭和寶船”還有什麽可吹噓的呢?

還有,鄭和船隊的船數,最初說是62艘,後來又說是有208艘。兩百多艘海船在原始時代是怎樣編隊航行的?(其中62艘還是跟現代航母一樣大小的“寶船”!)那時既沒有導航雷達,沒有GPS,也沒有無線電,甚至連探照燈汽笛電喇叭等基本設備都沒有,兩百多艘巨艦大船在海上四麵排開據說占據至少整整十平方公裏,走得快了就會撞成一堆,走得慢了就很容易失去聯係從此失散再也找不到(因為沒有無線電聯絡嘛)。中國學者解釋說是用燈籠鑼鼓旗幟來發信號聯係,那海上暴風雨來時,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黑夜裏,怎麽用燈籠鑼鼓旗幟發信號聯係?

順治十五年來華的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倒是曾在《坤輿圖說》中記載他來時所乘坐的海舶:“若多舶同走,大者先行引路,舶後尾樓,夜點燈籠照視,燈周二丈四尺,高一丈二尺,皆玻璃板湊成,行海晝夜無停。”

不過,上麵所說的那是西方海船的技術。玻璃真正傳入中國至少已經是遲至雍正乾隆年間的時候了。

還有鄭和下西洋的人數,達二萬七千人之眾,這也不合邏輯,不管是按208艘船的平均載運量130人,還是按62艘船的平均載運量435人,都根本不符合建造這麽大尺寸航船的需要,既然平均載運量隻有這麽點人,那又何必建造這麽大尺寸和這麽多數量的巨船呢?就算是同時載運貨物水糧也已遠遠超出了正常標準(跟鄭和寶船差不多大小的現代航母平均載運量常達數千人,且同時裝載補給和彈藥)。這不是毫無必要地白費空間嗎?

但即使是這樣,這個二萬七千人也是太匪夷所思了。美國海軍是這個高科技時代最強大的海軍,軍力據稱比排在其後十多個的各國加在一起還要強大,一個航母戰鬥群出動,頂天了也才區區上萬人,哪曾想六百年前原始農業社會的中國已經坐著幾個小木船就二萬七千人下西洋了!

由此可知所謂的中國“史書記載”就跟玄幻小說差不多。

另外,還有中國人聲稱:鄭和除了這個“七下西洋”之外,還有另一“豐功偉績”,那就是“鄭和奉旨統督樓船水師十萬,往諭日本國王源道義”——(張研:《鄭和下西洋》,雲龍出版社1992年)“鄭和統督樓船水師十萬曆經千辛萬苦到達日本,並將明成祖的旨意告訴日本執政者足利義滿”——(環球時報:《1404年,鄭和下東洋》)

水師十萬訪日本啊!

但中國人最終還是沒敢於把這個拿出來大肆吹噓,因為這可能會立即麵臨被日本人證偽的尷尬境地。

還有那個自稱的“鄭和家譜”也很可疑,鄭和是個色目人裔穆斯林,且不說色目人有沒有寫家譜的傳統習俗,也不說穆斯林一神教徒禁止偶像崇拜會不會搞祖宗祭拜,就說鄭和是在戰亂中被擄掠進宮十歲左右時就被淨身做了太監,也就是說他既與上輩斷了聯係,又無後裔,哪來的什麽“家譜”呢?——“據《故馬公墓誌銘》,鄭和父親馬哈隻卒於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初三日,恰逢明軍克雲南之時。顯然,鄭和之父死於這場戰亂,而鄭和本人則被明軍擄入軍中。(《鄭和忌日及身後事》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學係)”

這個所謂的《鄭和家譜》(直到1936年才在雲南玉溪縣被“發現”)聲稱的是“以其兄馬文銘之子立嫡,名鄭賜,字恩來”。同時也承認,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

“自這份家譜問世以來,它的真實性不斷遭到置疑。中國家譜喜好攀龍附鳳......從《故馬公墓誌銘》看,馬家隻不過是隨賽典赤入滇的普通穆斯林人家,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兩家有什麽血緣關係。《聖像記》和《龍江船廠誌》披露的鄭和史跡,足以澄清鄭和子孫的真名實姓,再次證明清末雲南玉溪編造的《鄭和家譜》不足為信。”——(《鄭和忌日及身後事》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學係)

很多中國人因為嫉恨西方人開創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得到美洲澳洲,自怨於鄭和的航海沒有撈到實際好處,於是酸溜溜地貶低西方的大航海帶給世界的是戰爭和掠奪,大言不慚地吹噓“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誼之旅,這又是一個無恥的謊言,《明史.鄭和傳》明明白白記載: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動機是“欲耀兵異域”,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也自承“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

而且實際幹下的勾當是:“以次遍曆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十年十一月,複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其前偽王子蘇幹剌者,方謀弑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

到人家的國土上去,幹涉人家的內政,攻滅人家的城國,俘掠殺戮人家君臣人民,和平在哪裏?這不是侵略是什麽?還反咬一口是人家君臣先欲劫奪他的錢財,可當時當地是正規合法政權,並非海盜,怎麽可能會做出這種不合常理的事情?我看應該是相反才是。

我們中國人是最清楚自己中國人是怎樣一個慣於吹牛撒謊造假販假的民族,這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實像這類誇大其詞的玄幻傳奇在曆史廢紙堆裏成千上萬,但是由於跟西方文明沒有可比性,中國人一般不會有興趣去一一挖扒出來加以包裝販賣,但是像是“下西洋”“寶船”之類能跟西方科學文明攀附得上關係的就有了挖掘炒作的價碼,所以才有了這個“鄭和下西洋”的荒唐故事。

所有跟帖: 

喧囂鼓噪, 一派胡言,毫無證據,篡史何難!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4/2017 postreply 23:37: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