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12/1312_120_120.jpg?rand=4109">
我是雪山教派的祖師啊,我沒有半個字謊言的,那個畢竟是個教派,影響了地球幾千年的一個修行的教派,我哪有這個膽量呢?10年之後,我讓跟我在這個空間同世的人,見證一下什麽叫神佛的力量。我讓你們看一看光明力的力量。
總節目 29 總播放 10732 總點讚 87 總評論 76

你為什麽害怕死亡?|《轉世》(上)01 20230103

2025-11-03 17:57:07 播放 61 評論 3
0:00

修行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生命質量的一種轉換,一個真正有道行的人,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說話,他說話也好啊,包括他,就說是當你看到他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他身上傳來的一種質量密度很大的一種感受吧。

不錯,這個表現沒有讓我失望,啊,你也對得起你這跟隨我十幾年的這個歲月了。

修行啊,修行,它實際上是一種,就說是從那個中下層來講的話,它是一種生命內在質量的轉化。這個質量是怎麽構成的呢?我們在人類的這個物理學上認識的,就是它那個事物的這個密度越鬆散,啊,它的質量就越低。就像那個棉花,啊,它這個同樣體積的這個棉花和同樣體積的這個鐵,它的這個質量密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它的這個密度啊,越緊致,它的這個質量就越大,它的重量就越大。那麽,同樣體積的這個黃金啊,它肯定就要比同樣體積的這個鐵的這個密度要大,重量要大。

那麽放到人類身上的話,這個密度是什麽感受呢?是一種專注和精純的感覺。就像我剛才看到那個大師兄,啊,就說平常大家都開玩笑吧,把他稱為大師兄,因為他是最早的,最早最早的學我法的人,就是我從2010年剛出來的時候,一兩個月他就跟我遇到了,然後一直追隨到現在,一直很精進,一直很虔誠,啊,並且說是在不斷的質疑和不斷的這種懷疑當中,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那麽剛才我在看到他的時候呢,我就能夠明確地感受到他身上跟你們在座的所有人都不同的一個東西:他身上很有質量感。當然這個是題外話了,這個隻是講一個現象而已。這種質量感是從何而來的呢?這種質量感是內心的專注力形成的一種對於現象界的穿透。

我們所說的這個世界啊,我們現在在外麵看到的,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世界啊,並不真的在外麵,並不真的是在外麵。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呀,實際上是在我們的心識和意識之間的空間裏麵。我們在外麵摸到的這個世界,啊,看到的世界,聽到的世界,接觸到的世界,感受到的世界,並不存在。

我跟你們說的這個是個事實啊,這個是個事實,隻是你們現在已經習慣了用你們的這個六識啊,眼耳鼻舌身意啊,你們習慣了眼耳鼻舌身意看到聽到的景象,你卻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眼睛隻能看到光,耳朵隻能聽到聲波振動,鼻子隻能聞到氣息,舌頭隻能嚐,但它不知道那是什麽味道。知道味道的是你的心識的記憶和你意識概念之間的相續,投射到外麵形成了這些你看到的名相。在你心識和意識結合之前,這些名相本身不存在,存在的是什麽東西呢?能量。

在你沒有認知到它之前,這個手機啊,在我沒有認知到它之前,它在微觀當中隻是能量相續的聚合而已,暫時地體現出來這麽一種形態。在這個形態的,在這個形態形成的時間和空間當中啊,過去的時間當中並沒有手機,未來的時間當中也不會有手機,手機這個名相的這個概念,概念之下的這個實體,僅僅是能量因果聚合在現在的一個狀態而已,就像是水麵上浮起的氣泡而已。大海當中一會兒浮起氣泡,一會兒消滅了。當你看到那個氣泡本身的時候,你可以把它形容成為任何東西: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食物,你用的手機,你用的汽車,它隻是個形態而已,它本身並沒有任何實質內容,是你內心的認知和體驗給這個氣泡賦予了內容,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子的。

你們知道你們為什麽怕死呢?人類為什麽怕死呀?但是為什麽有的人,他會體驗到生不如死,死亡甚至是一種解脫呢?那麽咱們就要界定一下什麽叫死亡,什麽是死亡。我們所說的這個死亡啊,它是活著的對立麵,啊,因為有生才會有死嘛。那麽這個生是什麽東西呢?生是我們內心的體驗,對所體驗事物的執著。

你們好好想一想,我們這個自我呀,所說的活著,無非就是,我們心底裏麵的認知啊,認知本身就是體驗,體驗本身就是認知,它這兩者的聚合形成了我們的思量心。就說是我的意識可以說是去分析事物,“一加一等於二”,這是我的意識,但是我的心裏麵的思量,就說我這個“一加一等於二”,這個東西,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這個思量和人的意識是兩個東西。意和形成的識,就像是工具一樣的,而且我們內心的認知的這個思量,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

人這個自我是怎麽形成的?就是我們思量內在的那個認知,聚合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的體驗的確定感。就說我的手可以拿東西,啊,我的心知道了我的手可以拿東西,形成了這種確定感,這個確定感就凝固了我的心識,形成了一個“我”的概念,就是我是可以拿東西的概念。

那麽如果說,當我內心的形成的這個自我的體驗開始分解的時候,當我內心體驗執著於外界對境的,這個對境熄滅的時候,那麽這個體驗就會形成巨大的不確定感和恐慌感。就好像那個嬰兒,嬰兒手裏麵習慣於握著個東西,他才能睡覺,如果你突然間把那個東西從他手裏麵拿走的時候,他的內心體驗就會很不適應,啊,就會陷入巨大的這種失落感、迷茫感、無助感,他就會哭,人死的時候就是這種東西,一模一樣的。

你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你心底裏麵啊,看不到光明,這是我說的一個最淺顯的一個道理。我今天不跟你們講那些,那些抽象的什麽,這個五蘊六識的分解啊,人為什麽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你的內心執著呀。那個都是法理,我今天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

人內心裏麵沒有光明,黑暗就是你自己。那麽這黑暗是什麽東西呢?黑暗就是內心對體驗的執著。

內心對體驗是怎麽形成執著的呢?就是你認為這具身體是你自己。當你在你的信念上麵,在你心靈的體驗和記憶當中,認知這具身體就是你自己的時候,那麽由這具身體反饋給你心靈的一切經驗和信息,它就真的變成你自己。就像你穿了一件衣服,當你認為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時候,這件衣服的質量、質地、溫度、感受、習氣、細膩的這種觸覺,它就會變成你自己。就是當你信受了它,當你真的相信它,相信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時候,這件衣服任何一個地方的破損就等同於你生命的破損。

你們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子,當這具身體,這個身體手斷了,你會覺得是自己殘廢了;當這個身體的眼睛瞎了,你會覺得是自己看不到事物了;當這個身體的意識壞掉了,人整個陷入了昏迷了,所有人都說你這個人癡呆了,你自己也陷入了這種懵懂無知的狀態,可是在這種懵懂無知的狀態當中,依舊有一個不死的生命存在。否則那些植物人怎麽解釋呢?他的意根壞了,休克了,他依舊是活著的呀,你能說植物人是死人嗎?那麽那個在這個意根壞了的身體裏麵活著的究竟是誰呢?是吧。

我們所謂的死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心靈的認知啊,確認了這具身體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確認的這一刻開始,身體的一切的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形成的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識交織形成的境界,就會成為了我們自己。而我們自己就會被境界帶入了看到、聽到、想到、聞到、觸到,這個六根六塵的這個相續循環的習氣的聚合當中去。這個聚合的習氣呢,又將我們內心的認知,帶入了我們認知儲存的記憶的相續當中去,這個相續就會形成了投射到我們的外麵,我們的身體外麵,顯現出來了空間和時間各種名相,顯現在我們的大腦裏麵,形成了我們的記憶思想,顯現在我們的內心感受裏麵,形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驚恐懼的各種體驗。

所以說,人的活著的基礎是認為這具身體是我,是自己的信念,啊,他這種信念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理解,一部分是人內心的確定感,就是我確定水是能喝的,這個確定感,我確定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確定感。在心確定的一瞬間,你的靈性,就是你生命真正的自己,就被這個確定感帶到了這個身體的細膩的覺受和妄想習氣當中來了。一旦你成為了這具身體,就好像是你成為了你身上穿的這件T恤,這件衣服一樣,那麽你就永遠,就隻能看到這件衣服的破損,新陳代謝,而忘卻了穿著這個衣服的人了。

那麽如何能夠從你穿著的肉體這件衣服當中解脫出來呢?首先就要確定,你們要牢記一個事實,你的身體呀,不是你自己,你的身體真的不是你自己,絕對不可能是你自己。如果承認這件身體的衣服是你自己的話,那麽這具身體的喜怒哀樂,新陳代謝,生老病死,它都會無時無刻地不牽動著你的心和你的這種知覺,最終進入到死亡的無奈的恐懼當中去。可是你們仔細聽好了,無論是你在死亡前的那一刻的恐懼,還是在此刻聽我講法的時候這種安寧和集中精力,你身體裏麵能聽到我講法的,能知道自己死亡前恐懼的那個“知道”,它一直沒有改變過。不論你是死的,你是生的,你是快樂的,你是悲傷的,你內在的那個清醒地認知到你所發生、經曆的這一切的那個認知,從來沒有改變過。他不會隨著你的生老病死而衰老,他也不會隨著你的幸福和痛苦而有任何的情緒波動,那個是不死的。

如果你生命裏麵有一個不被你的身體所帶動的,那個永恒不滅的東西的話,那麽你的活著就是一種虛幻,那麽你的死亡同樣是虛幻的相續而已。就像是你看電影陷入了電影情節之後,你忘卻了自己,那個主人公死掉了之後,你就會覺得自己真死掉了。可是當你知道這個電影結束了之後,還有另外下一場電影出現的時候,你並不是裏麵的主人公,而是你是看著電影的這個,在電影之外的一個觀看者的時候,那麽無論是那個主人公當皇帝,當乞丐,是誕生了還是死亡了,他都和你毫無關係的。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人的內心的這種見性。

但釋迦牟尼佛講的這種見性啊,它距離……當然我現在隻是講我自己證到的東西啊,講我自己證到的東西,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我和我看到的你們,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因素、習氣、感受、境界的構成因素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陷在生命輪回的過程當中,積累的習氣和妄想的來源啊,性質是不一樣的。但是五蘊六識的結構是一模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啊,都有色聲香味觸法,隻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微觀的性質和習氣的成分不同,而導致了我們看到同一個現象反饋回來的境界的內涵不同。

這個你們能明白吧,就是同一個景象,我拿了一袋……我拿了一個西紅柿,啊,一個聖女果,有的人喜歡吃,它就很好吃;有的人不喜歡吃,他就過敏,他看了之後,他就很反感;有的人沒吃過,覺得很好奇;有的人吃完了之後就覺得這東西倒胃口。同樣一個東西我們都能看到,但是內在的境界和體驗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的五蘊六塵的川流的習氣的因素,因緣不同而顯現出來對這個果的,對這個現象的境界的果的體驗不同。無論你境界是什麽樣的境界,啊,是歡喜的,是看到聖女果想吃的,還是看到聖女果無感的,還是看到聖女果覺得厭惡的,這些情緒背後,見到聖女果的那個清醒的“見”,它不會隨著你的感受而有任何變化的,它也不會隨著你眼睛瞎了,耳朵聽不到了,身體殘缺了,而有任何損傷的。

這個內心的見性,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裏麵問那個波斯匿王說:“你年少的時候看到恒河水的那個‘看到’,和你年老的時候見到恒河水那個‘見到’,有任何區別嗎?”那個波斯匿王說:“沒有任何區別。”那麽好了,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見性啊,我們從小看到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老了,臨終前看到的這個世界,看到世界的我會衰老,看到世界的內涵會變化,所看到世界的境界會有川流改變,體驗不同,但是看到的這個“看”,卻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個“看”是什麽呢?這個“看”就是人的見性。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見性啊,他隻是講了一個存在的一個狀態,見性裏麵劃分了很多層級。從見性,就是你們能夠感受到,我說話的時候,你們內在能夠聽到、看到、意識到的這個清醒不動的見性開始到見性的本體,中間是整個的三界六道的中下層次。它劃分出來了,它劃分出來那個造物的那些天神,神靈,一些天主,包括一些不同層次的這個天上的神靈,包括到人間,到畜生道,到地獄,從見性當中的能見到所見的刹那生滅的能量,啊,見性的性質一直貫穿到了整個三界宇宙當中。

所以說修行的人的話,你首先要確定的一點啊,就是你不是這具身體,隻有你自己確實地意識到這一點,隨著意識的反複地深入,你的內心裏麵能夠確認到你不是這個身體的,這個是個事實的時候,這種確認感,它就會激活你內在的這個見性。你就會體驗到你內在生命當中,有那種無論你睡著的、醒著的,無論你閉眼的、睜眼的,那個永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身心內外,看到這個世界現象,看到自己的生,看到自己的死的那個“看到”,你就會覺醒它。

當覺醒了這個見性之後,那麽你就會有一種什麽感受呢?你就會有一種,生命啊,從這具人體當中啊,蘇醒的感覺。見性的深處,就是知覺,而知覺的話,它就是半靈半人的一種狀態。因為我在我的這個宇宙體係裏麵,在我這個宇宙體係裏麵,除了靈性以外,啊,除了靈性以上的生命屬於生命,在靈性以下的生命都不屬於生命,包括人類認知到的什麽天人啊,神仙啊,造就物質本源的那些龐大無限,但是又無形無相的那種意識能量啊,它們都不屬於生命。

什麽是生命,對於生命的定義是什麽?生命是不朽的,啊,第一個:生命的概念是不朽的概念,就是它永遠不存在壞滅,這個稱為生命。第二個:光明,因為它無垢,所以它光明,光明它並不是發光啊,不是的,因為它無垢,它離開了一切垢染和隱蔽,所以它是裸然純潔的,那是清醒透徹的,那是自由而透明的廣闊,那個叫光明。

光明,真正的光明是不可能被黑暗所掩蓋的,那個才稱為光明。跟黑暗相對的那個叫光明相,那個不叫光明,跟光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有了黑暗,所以才有了光明的相。如果連黑暗本身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麽這個光明本身也就不存在。當光明相和黑暗相盡皆熄滅的時候,那種清醒、透徹、永恒、無限、不朽、純淨的裸然圓滿,那個叫光明。但是這個還不是覺性,這個是靈性,啊,這個是靈性。

在靈性相對於覺性來說的話,就好像是,就好像是你眼睫毛上掛了一滴露水,而覺性就像是遍滿十方三世的目光。靈性在覺性的這個境界當中非常的渺小。你可以說是,你可以說靈性是覺性的倒影,夢境當中的回憶,也可以說夢境當中對於覺性的記憶。那麽這個知覺呀,就是這個靈性墮落了之後,靈性對於存在的覺受,形成了對存在的經驗,經驗覺受埋葬了靈性,形成了半知覺半靈性的這麽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就叫做知覺。這個知覺啊,陷入了完全知覺的夢境當中的時候,對於靈性的淺層潛在的這種分別和記憶投射出來了知覺上的回憶,啊,在知覺內在投射出來的知覺的回憶,知覺的凝固形成了見性。就像人睡著了之後,睡著了沉入在體驗和覺受夢境當中的知覺,沉入到覺受夢境當中的知覺,在夢境當中回憶起靈性的這種狀態的時候,對於存在狀態的分析,體現出來了這個見性最原始的這種所見的這種能力,從而有了能見的刹那的生滅相續的這種光明微粒的表現。

我剛不是說了嘛,光明和光明相是兩種東西,見性上麵就形成了光明相,因為有了光明相,因為有了最基礎的原始能量微粒的形成,有了微粒就會有了微粒的現在、過去和未來,這就是時間產生了。有了時間,那麽它就……,有了原始的微粒,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時間流動,有了時間,它就有了這種空間的這種差異性,就是這是現在的空間,這是過去的空間,這是未來的空間。隨著時間對於空間的這種搖曳,空間在時間當中不斷的這種震蕩和分裂,就像是一顆石子掉到了這個平靜的水麵當中的時候,它就會形成漣漪,這就形成了三界中下一層能量宇宙的最原始的時間、空間,以及世界。

但是這些空間、世界與時間,它一定一定是有相的。什麽叫相?相就是形態、概念。相的基礎的源頭在哪裏呢?在分別。這個分別是什麽東西呢?分別就是見性,見性當中的能見對於所見的刹那的認知。認知到你是存在的,那麽存在它就一定有形態,有形態就一定有過去和未來,有過去和未來,就一定有形態的變化,它就會形成了認知變化的眾生,這個就是三界的神靈,造物的人,他們都是無形無相,充滿三界中下層宇宙。他是沒有形態的,他是一種,用現在的術語來說的話,他是一種純意識的存在,純意識。可能是佛教裏麵講的非想非非想天?我不太清楚啊。因為對於佛教的宇宙觀跟……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越學越想學啊!太不可思議了!

感覺這個老師講得東西都很深奧,感覺很有道理!應該是自己修的東西!感恩分享!

天呐,這些至高無上的修行密法是我不花錢就能看到的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