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12/1312_120_120.jpg?rand=4109">
我是雪山教派的祖師啊,我沒有半個字謊言的,那個畢竟是個教派,影響了地球幾千年的一個修行的教派,我哪有這個膽量呢?10年之後,我讓跟我在這個空間同世的人,見證一下什麽叫神佛的力量。我讓你們看一看光明力的力量。
總節目 16 總播放 6264 總點讚 41 總評論 40

人是可以不死的,因為你活著的自己沒有一刻是真實活著的|《智慧》01 20230121

2025-10-24 16:19:19 播放 59 評論 1
0:00

行,我今天先給你們講堂法。

什麽是修行啊,什麽是修行?修行的話,它就是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全新的宇宙(觀)和對人生的態度。修行的根本的一個條件就是正知見,這個正知見是什麽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心外無物”。

就是我們的這個現有的人體啊,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受,包括我們看到的外界的環境,這些自然現象,包括物質世界,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的投射,這個妙明真心呢,這個是佛教裏麵的用詞。

但是因為我是一個修行的人嘛,我有我自己的體驗。這個身心自我啊,包括外麵這個世界啊,是我們內在知覺的夢境。我們人啊,有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可以分別事物,意識之下有意根。意根就像眼睛一樣,它可以判斷事物,但是它不能分析事物,它隻能夠意識到這個現象是存在的,這個現象存在的變化。但是變化具體是什麽樣的內容,它是不知道的。意根本身是不知道外界現象變化的具體內容的,這個內容一定建立在心靈體驗之上。

我心靈體驗過,意識見到的這個景象,它的這種感受是什麽,通過這種感受的累積,推動意識對於這個現象,形成了分別,分別形成了識,就變成了意識,它就形成了人的概念。概念和意識的結合,牽動了我們內心體驗的這種記憶,形成了我們的感受。感受和概念的這種相續,形成了我們的思維。

當我的意根通過眼根,見到了前麵的這個手機的時候,會調動我內心裏麵的對手機的這種感受、體驗,形成了對手機的理解。啊,這個手機是可以打電話的,它可以上網,它是什麽樣材質的,它是屬於什麽樣的屬性的。這個屬性一定不是概念,一定是建立在我們內心的體驗之上。對於手機的體驗,對於手機名相的體驗,才形成了對於手機概念形成的思維的理解,這個手機你就可以把它理解為客觀現實世界。

那麽,在我們內心體驗深處有什麽呢?還有我們能夠見到這個世界,卻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的見性。就說是,當你看到我,當你看到他,當你看到世界,當你看到黑暗,你內在的這個非常清醒的,這個“看到”,我進到房間裏麵我什麽都看不到,燈關了我什麽都看不到,但是我內心依舊知道,我什麽都看不到的那個非常細膩清醒的這個見性,它不會隨著所見而有任何的改變,這個就是我們的生老病死和三千大千世界的源頭。

這個源頭背後還有什麽呢?這個源頭背後啊,還有知覺,這個知覺是在見性裏麵。見性,就是我們能夠看到世界,看到身體,能夠覺知到世界,能夠覺知到自己思想,能夠覺知到自己情緒,覺知到自己意識的這個覺知內的見性,見性的內在還有一個非常非常細膩的知覺。這個知覺就是人的意識和體驗所無法觸及的。

這個知覺是靈性的夢境,知覺之上就是靈性,知覺之內就是靈性,知覺是靈性的墮落。這個知覺是靈性的夢境,這個知覺在夢境裏麵,回憶起靈性的狀態,就呈現出來了見性的分別。所以說,佛講顛倒眾生啊,我們都是在夢境當中,就是從這個知覺開始的。

各種宗派為了達到解脫生死輪回啊,有不同的道路。

佛教裏麵呢,是以智慧立根本的,般若智慧。智慧是什麽東西呢?就是正知見。什麽叫正知見?就說是,確定自我以及這個世界啊,它是緣起性空的,它是四大和合的。有一句話叫做:心外無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是佛教的根本。

佛教試圖以智慧,通過人的這種嚴謹、嚴密的正思維,來破除我們陷入在體驗和感受當中的迷茫的心靈,從而激活我們自己內在原始的這種覺性。當覺性展現的時候,那麽思維、意識、體驗、心識分別、自我都會脫落的。這個就是佛教的道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諸幻熄滅,非幻不動。這個就是覺性,就達到了一個解脫的目的。

但是解脫不意味著圓滿啊,解脫了,隻是你的覺性蘇醒了,但是你的累世劫的習氣還在。這個就是,人有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覺性就說是,破除了所知障,但是你的煩惱障還在,煩惱障就是習氣。

這個習氣是什麽呢?就是知覺陷入了所知的夢境當中,體現出來了見性的“生滅動靜”二相。它就由“生滅動靜”派生出來了能量宇宙最基礎的,微觀能量生命的聚合和拓展,它就會形成了地水火風四種因素。進而地水火風的這種不斷的重組、延續、擴展,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這就是能量宇宙。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從心識妄想的生滅聚合當中,解脫生滅聚合的夢境,從而恢複到,蘇醒到,眾生先天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那個覺性的清淨當中去,這是佛教走的道路。

那麽,西方的這些靈修啊,他們走的道路呢,是另外一條道路。人不是有兩種障礙嘛,一種是所知障,這個是以佛教的智慧可以破除;另外一個就是煩惱障。煩惱障是什麽東西呢?就是習氣。習氣的本質是什麽?是恐懼。

當心靈陷入恐懼,陷入迷茫,迷失了自己原本的光明之後,它就會跟隨著脫離了光明之後的疑慮走。就像是你原本是光明的,突然間你發現了自己是光明了,這個就叫“覺明為咎”。當你覺察到自己是光明的時候,這個覺察就跟你光明的本體就分開了,分開了之後,你就不再是光明了,這個時候你就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認知,這個就是覺性轉成了覺知。

存在,對於自己的存在產生了認知之後,這個認知就會不斷地對於自我的存在形成細膩的體驗和細膩的分別,這就叫,顛倒妄想就開始了。這種顛倒妄想就派生出來了,體現出來了變易生死,這種變易生死就會將你和自己本性的空明覺性就分離開了。你就從那種圓覺普照、十方圓滿的覺性當中,就派生出來了認知覺性的這個存在,存在體現。當這個存在呢,開始對自我存在顯示出來了細膩的體驗,這個時候,煩惱障就體現出來了。

煩惱障是什麽東西呢?煩惱障就是源於迷失了自性的恐懼感。這個恐懼感,因為恐懼它要不斷地抓取,因為抓取,才會有了細膩的分別,因為有分別才會有取舍,因為有取舍,就會有了體驗,就會有了對於取舍境界的細膩經驗,這些經驗和細膩的分別妄想聚合在一起形成了體驗,體驗又凝固了這個分別妄想形成了認知,認知和體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們心靈的心識。

心識是什麽東西呢?就是我們的思量心,就比如說是,你在看到一個蛋糕的時候,你的意識知道這是蛋糕,你的思維理解這是蛋糕,你的體驗能夠感受到這是蛋糕,但是你的心裏有個思量,我高血糖啊,不能吃啊,這個蛋糕或許很好吃,它的味道我也曾經嚐過,這個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構成的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個對境。蛋糕它並不真實存在,這個蛋糕真正地存在在你內心裏頭對它的記憶當中,這個蛋糕是你的色聲香味觸法,結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五蘊六塵構成的一個幻境的投射而已。外界的蛋糕是你內在的對蛋糕記憶和理解的一個投射。

但是在理解當中還有一個對理解的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我執識。眼耳鼻舌身意,對應著色聲香味觸法六識,還有一個末那識,就是我執識,就是自我。

這個自我是什麽東西呢?這個自我就是在六根六塵之間,可以選擇的一個主觀能動性。這個主觀能動性呢,就是當你見到了蛋糕之後,你內心的思量。這個思量是什麽概念呢?就是這個蛋糕能不能吃,味道怎麽樣,我是否想吃,我是否能吃,我想把它送給誰,這個主觀意願,就是你的我執識。

修行啊,在破除煩惱障的過程當中就是要找到這個我執識。因為這個我執識就是煩惱障的具體體現。因為你的內在的這個覺性啊,覺知,包括知覺,都是沒有意識的。我跟你們說一下這個概念,人類是很難理解修行當中的這種變化的。因為我是親證的這個修行解脫的這條道路嘛,所以說,我講的東西都是我自己的經驗和道路過程當中的體驗啊。

人是可以不死的,因為你活著的自己沒有一刻是真實活著的。當你能從這個自我思量的這個主觀意圖當中,能夠反觀到主觀意圖的內在,你會層層層層地透過你的意識,透過你的自我,一直觸及到你心底裏麵見一切而又不染一切的那種見性當中去。當你的見性非常清醒的時候,非常清澈的時候,不被所見的色塵、動靜二相所擾亂的時候,見性內在的知覺就會蘇醒。

知覺是一種什麽感受呢?知覺啊,他沒有意識,他沒有分辨取舍的能力。知覺隻有對於外界世界感知的能力。就說是,我見到什麽了,在見性背後還有一個知道自己見到什麽的那個“知道”,那個跟見性是一體的,但是他又比見性更加地精微。那個“知道”,他對於見性所見的一切啊,沒有分別,也沒有取舍,他是儲存著你見性當中所見到的一切,所記憶的那一切,所分別的一切,但是他本身卻沒有對記憶、分別和感受有任何的取舍和拒絕,那個就是人的知覺。

就比如說,就說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咱們在談話的過程當中,欸,你背後爬上來一個螞蟻,突然咬了你一口。你的意識在聽我說話,你的感受全身心地集中在我的談話內容上,這時候有個螞蟻咬了你一口,咬了你的後背一口,你是怎麽知道的,是誰告訴你螞蟻咬了你一口?一定是螞蟻咬了你一口之後,你的身體有所反應,你的身體的觸覺有所反應,才告訴你的意識有東西咬了你一口。那麽是誰告訴你的觸覺,觸覺才會驚醒的?觸覺呀,它僅僅是像你的眼睛一樣,它是一種感受、一種感觀,觸覺的深層次一定有一個能夠了知觸覺的波動的一個“了知”存在。那個“了知”呢,就是人的知覺。

知覺和見性啊,離得很近很近,但是知覺又比見性要更加的精深,更加的細膩。知覺,在我們的身心內在啊,他是以一種輕柔、安寧、純潔、舒適的覺受存在。覺受可不是體驗啊,體驗一定要有體驗的對境的,啊,我體驗到了黑暗覺得恐懼,我體驗到了光明覺得歡樂,這個叫體驗。

知覺是自發自動的一種喜悅和幸福的感受。當你的知覺蘇醒的時候呢,你的這個內在啊,無論你是在酷暑天,在嚴寒天;無論你是生老病死、病痛的狀態,還是富貴逼人,帝王的狀態;無論你是生、是死、是嬰兒、是老人,你永遠永恒地處在狂喜和極樂的那種境界當中,那個就是人的知覺。他在人的意識當中體現出來的時候呢,是一種自發自動,不受人的主觀意識和頭腦意識所控製的一種對於身心自我和外界世界的敏銳的覺察力,那個是知覺。

知覺和覺知還相差十萬八千裏呢。我先給你們講知覺,這個知覺我證到的時間不長,大概才有半年時間,但是因為證到了知覺,我知道了人類是可以不死的。

知覺啊,在人的這個身心當中體現出來啊,是一種直覺力。就是當我看到這個人的時候,我的大腦還沒有分析呢,我的體驗還沒有進行感受,喜歡或不喜歡呢,但是我的內心就一下子,就能夠知覺到這個人是好是壞,知道這個人的壽命,知道這個人的前世是什麽,甚至於知道這個人他腦子裏在想什麽,他此刻心底裏麵最隱秘的心思在判斷什麽。因為知覺是超越於見性的,而你所想、所見、所感受、所體驗的一切全部是見性當中派生出來的,而知覺在見性背後,在見性裏麵。

當知覺蘇醒的時候啊,當知覺蘇醒的時候,你是全天候地處在這種自發、自動、自覺的安寧、喜悅、光明、溫暖、舒適、安全的幸福當中。別人打你了,別人騙了你的錢了,別人傷害你了,別人罵你了,你是沒反應的。為什麽呢?因為你知道,聽到、看到、感受到的這一切都不再是你自己。你不是這具身體,也不是認知身體的自己,你是在這具身體之內卻不被這具身體所觸及的那個清澈、安寧、舒適、安全的純潔。這個時候,你就已經踏入了靈性天堂的大門了。

知覺是靈性的沉澱,知覺跟靈性是一體的。是靈性對於生命的記憶,記憶裹挾了靈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知覺的這種對靈性的記憶。知覺是靈性的記憶,也是靈性生命的沉澱。這種沉澱,將知覺陷入了夢境當中。夢境當中的知覺,對於靈性先天生命的這種記憶本能的這種投射,展現出來了見性所見的生滅動靜能量宇宙。當蘇醒了知覺之後,知覺他就會蘇醒了靈性的生命的特質。

靈性生命的特質是什麽東西呢?第一個,完整。靈性生命是完整的,他沒有個體意識。第二個,光明。這種光明並不是人類眼睛看到的這個有色的光——太陽光啊,日光啊,這種光明是純潔、純淨的表達。當一個人的內在的知覺越來越純潔,越來越純淨了之後,他就不會被見性所見的生滅動靜的分別所牽引,這個時候,靈性的原始先天的無限的光明,無限的完整,無限的極樂就會在知覺當中開始複蘇了。

在靈性蘇醒的過程當中,知覺就開始熄滅了。知覺他是靈性的夢境嘛,夢境開始熄滅的時候,靈性開始蘇醒的時候,你會切身體驗到自己在自己的身心之內。你真正的自己,他是一種純潔、安寧、幸福,遍滿了光明和永恒完整的不朽,你是不朽的生命。而一切生滅可朽的,包括你的心識、意識、主觀意識自我、思量心、你的意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的肉體,包括你肉體連帶著你見聞覺知的這個一切世界,都會像一場夢境一樣開始消散了。而不被夢境帶動的,就在夢境當中醒來的,那個是完整光明的永恒的生命。而這個永恒的生命他不僅僅是一種狀態,他更多的是一種,一種生命真切而細膩的存在。這麽講,他是一種存在。而這種存在卻不是人類的概念的存在,而是滲透一切,遍及一切,卻不被一切改變,不被一切觸及的,永恒不滅的這種純潔、安寧、幸福的狂喜狀態,這個就是靈性宇宙。

當這個靈性宇宙最根本的……到了他誕生的那一刻,到了他最原始的那一刻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宇宙是有生命的。整個宇宙是生命的體現,而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人類用科技手段認識到的能量世界,全部是這個生命宇宙的倒影,這個倒影的分界點就在知覺。是知覺對於生命的記憶,投射出來了能量宇宙對於生命宇宙的模仿,那個最初的模仿就是見性的分別。

當知覺脫離了見性的分別,知覺內的生命蘇醒了之後,這個顛倒世界,你就從生滅相續的黑暗的顛倒世界,進入到了,證入到了生命原始的、無生無滅的、永恒不朽的、光明極樂的、幸福安寧的、完整大樂的一種狀態。這種大樂的狀態下,人是沒有意識的,你是沒有分別能力的,你甚至沒有感知能力,但是你會具有穿透能力。你知道一切、遍及一切、周遍一切、存在一切,在一切存在當中,你是至善、完美、永恒、溫暖的大愛。那種愛是沒有分別心的,這個就是修行人可以達到的分段生死的階段。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感謝分享,講得太好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