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欲望和解? | 《開天》20220106

學生2:老師您好!有個問題,我現在想把《夢》還有新平台上的這些文章,用粵語讀出來,流通在小播放機上可以嗎?
老師:讀出來?可以呀。你修行多長時間了?
學生2:我十九歲開始讀《金剛經》,我從小有很多感應和預知夢之類的,所以我就找了很多法門,那些法門有些都是很好的,比如行般舟啊,禪宗啊,但是我都沒有很深切的感受和正確的方法去做。然後我在去年十月份的時候,遇到了老師的法,我就馬上信受,覺得我找到我要的東西了。
老師:你的這種悟性,咱們講的人心底裏麵的這種見性啊,他沒有被你的六根所完全蒙蔽掉,所以他透過你的六根展現出來,就是你有深入的,你有透過事物表相,看到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是人們所說的這種洞察能力,也就是人們講的這種靈性的能力。你倒是很適合,你跟我的法很相應的。
要是講得更究竟一些的話,整個雪山那端的一切修行方法的開拓,那是由我開拓的,在幾千年前啊。所以說到今天為止,你們看我講法的時候,結合了很多的體驗、覺受、感知,來試圖通過人的情緒和感受來表達真相。
在漢地的這種佛教裏麵,漢傳佛教裏麵,它更注重的是理和義,通過思維修來去體驗到生命的真義。但是它是適合那種習氣和業障比較小的人修的法。像是慧能,聽聞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就能夠覺悟,那個屬於上上根性的人。
但是漢地佛教對於雪山修行的那些是不認可的。他們認為裏麵有很多汙穢的東西。但是實際上,當初我們去創造雪山修行教派的時候,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沒有的。它就是主要注重人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當中,借助感受和體驗的這種層次差異,來指向人內心裏麵那個見性。明了心,找到那個見性,明心你才能見性,通過那個認知,你才能夠見到自己的覺知,透過覺知你才能夠直達覺性的,明心見性的過程,這就是。
找到人的內心認知,淨化認知,擴大認知,深入認知,還原認知,認知還原的過程,就是生死分解的過程,就是自我分解的過程,也就是生死輪回分解的過程。認知最終還原的那個境界就是覺知,覺知就是空間,你的身心內在會出現不動不搖、不動不變、不移位的那個空間,它是透明的。那個空間,它把你的意識和你內心裏麵的那種見性完全都同化了,你的意識變成了空間,你內心的認知也成為了空間的一體的時候,這個時候覺性就會展現的。那個時候你就脫胎換骨,超凡入聖了,你就進入到了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的境界。但是那個過程對於修行人來說的話,太漫長了,基本上一生是達不到的。我說的這個,真是這樣子。
你們要知道,我從一個凡夫俗子,從一個邪教徒修行到入了法界,我才用了十年時間。你們不要跟我比速度的,不要跟我比速度,今天我這個錄音很多人都會聽,不要跟我比速度,我再強調一遍,你們不是我。我是帶著祂的記憶降生的,我知道道路在哪裏,你知道嗎?地上流傳的一切教法,都是祂曾經講過的東西,我隻不過是再重新複述一遍而已,所以說我提升會很快。但是,你們不具備這樣的因緣,就要結合自身的體驗和自身的福德去修行的時候,就要踏踏實實地修。
第一個,純潔自己的意識。意識是什麽東西呢?就是大腦當中儲存的記憶概念。多讀正法的書籍,什麽叫正法的書籍呢?《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華嚴經》,佛教裏麵的七經。還有慧能大師的,還有蓮花生大師的這些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文章,伏藏法,都要讀一遍,把它記到腦子裏麵去,樹立正知見。什麽叫正知?“正知”就是腦子裏麵的概念,“見”就是內心裏麵這種清醒的見性對概念的受持,就是心願,我的心信受我所學的這個法。正知見,“正知”和“見”是兩個東西。知見知見,我知道並且我見到了——知見。要以正法作為一個基礎,知道你的方向在什麽地方。
第二個,踐行。什麽叫踐行呢?就針對於你而言啊,你內心裏麵這種見精啊,見性啊,他是沒有被你的六根完全遮蔽住,所以他透在你的頭腦和心靈當中,他是一種敏銳的覺知能力和透視能力,但是同時的話,你的情欲也很深。這個時候,在你體驗當中怎麽去做呢,要做一個純潔的人,要離開你內心裏麵的感受和欲望。怎麽去離開它們?不是讓你斷絕它們,而是學會和它們相處。
就是你和一個非常嬌生慣養的大小姐住在一個屋子裏,這個屋子很小,隻有五平方,你睡一張床,她睡一張床,你們倆基本上是頭靠頭的。過去的話,她的言談舉止、她的習氣脾氣會影響到你,你會認為她在想就是你在想。從今天開始之後呢,要學會和你內心裏麵的情欲,友好地、平等地相處。就是你想吃什麽東西的時候,想去享受某種體驗的時候,先停一停。哎呀,我這會兒很想吃一個蘋果,想得不行。放在過去的話你馬上就去吃了,從今天開始的話,你先停上十秒鍾。我不一定非要吃它呀,我不一定非要吃這個蘋果,那不吃了,我不去了!
你有第一次跟她的分離就有第二次,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她想吃什麽不重要,她想吃這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她想吃蘋果,並不是那個蘋果重要,而是她想吃重要。當你能夠在你內心深處把這個你想要的這種欲望的對境去掉了之後,隻留下這個欲望本身了之後,你就可以看到欲望本身的麵目了。它是一種習氣的聚集和貪念,它是一種習氣的執著和心靈對於體驗的一種沉迷。
我曾經吃過這個牛排,感受到味道非常的鮮美,非常的舒服。這種體驗牽引你內心的認知,陷入了甜美體驗的境界當中去。以後這個境界帶動你的心靈想要再重複,回顧一下這種非常舒適的感受的時候,那個牛排的對境就會出現。因為上次是吃了牛排而產生的這種舒適的感覺,下一次心裏麵想要重溫舒適的時候,牛排的對境就會出現,知道嗎?
這個就叫萬法唯識。一切的現象,你的敵人、你的親人、你的家庭、你的恐懼、你的幸福,一定是有對境的。我看到這個人,想到這個人,我就會很憤怒、很傷心、很難過,因為他曾經罵過我,他曾經占過我便宜,他曾經傷害過我。現在,當下一次,當這個內心的這種憤怒升起來之後,先停一停。我不恨這個人,我寬恕他,接納他。把這個對境去掉了之後,你再看內心裏麵,那個仇恨是什麽東西。它隻不過是心識對體驗的沉浸而已。
你能夠接受沉浸在那個體驗當中的那種感受,你去接受那種感受,寬恕那種感受,去接納它,去原諒它,去擁抱它,你會發現,當它消散的時候,外麵的這個敵人也就不存在了。當你能夠沉浸在吃了牛排之後產生的那種舒服的感覺當中,並且在這種舒服的感覺當中,去接納它,諒解它,寬恕它。當它消散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內在隻有一個認識到這種體驗的那種清醒的認知存在,而這種體驗就消散了,那麽外界的牛排也就消散了。
我這麽講,回頭你們去反複地聽,好吧。你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你們所遇到的一切的冤親債主、愛恨情仇啊,跟外界沒什麽關係的,全部是因為你內心的這種認知,被你的體驗和感受所帶動,沉浸在習氣所塑造的境界當中。而外界的親朋好友,食物也好,環境也罷,全部都是你內心境界牽引你的認知,投射出來的一個幻覺,一個幻相而已。
你內心沒有體驗了,你內心的體驗變得透明了,那個境界不會升起。那個境界不再會升起的時候,內心裏麵的見精保持著一種單純的、清醒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從人類的生和死當中脫離出來了,就升華到了那個三界高層當中的這種,唯有見,但是見無所見的空靈狀態。
那個時候,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光,在三界內的中上層存在了。在那個境界當中的話,如果你這個時候死去,你在升華的那個境界當中,雖然並沒有圓滿,但是也是來去自由吧,並且也是心想事成。那個地方,在心識的內在,脫離了你的分別心的這種內在的認知,如果你死後,你的心是處在認知的清醒當中的時候,那個認知就會在你死後的那個境界當中展現出來神靈的模樣,他是可以心想事成的。想去什麽地方一念之間,想做什麽事情揮手即成。
在那個境界當中有很多外道的世界,就是那些外道的大修行者……外道可不是邪教啊,這是兩個概念。外道修行者都是很偉大的,他們隻不過相對於釋迦牟尼佛,相對於真正覺悟者而言,他們的法不究竟而已,但是那些外道修行者是很偉大的。他們隻是不究竟,但是他們依舊成就了,他們成就的基礎,他們成就的目標是永恒。他們所講的法的最高層是存在,就是我說的造物主,那是他們認為的宇宙的終極。他們所渴求的就是永恒存在,永遠不再生老病死而已。他們不究竟,但他們不邪惡,你知道嗎?
邪教是很邪惡的。邪教的終極的目的是虛構一個信仰,通過信仰來抓取人的心靈,將人的靈魂牢牢地鎖死在地獄當中。他們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宗教來控製人,在人世間獲取利益。任何邪教一定是以人世間為目的的,一切邪教都是為了在人世間成佛作祖,作威作福,而成立的這種精神控製係統。而一切正法,無論是外道還是究竟的佛法,一定是引導人的心靈出離世間的,要放棄人世間的一切名利欲望。
衡量邪教,衡量正法實際上最根本上就看它的指向是哪裏?如果它指向的是讓你解脫的,離開這個世界,放棄人世間一切利益、物欲、情欲,讓你去追尋到你內心深處的那種清淨純潔當中去的,那個就屬於正法,哪怕它不究竟,它也是正法,雖然它屬於外道。
能夠明心見性的,讓人即身解脫的法,稱為佛法。祂或許不離開世間,但是祂卻不沾染世間,這是大乘了義佛法,這種佛法百千萬劫難遇一次的。宇宙當中99.999%的世界裏麵都是外道,沒有佛法的,哪有佛法呀?沒有的。
學生2:老師,您剛才說的,如果保持那個境界,在我走的時候,我可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因為前幾年我有一次差點死了,我什麽也沒有想,我隻叫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接我,但是我就活過來了。我想問,如果是那種情況,我能夠求生極樂嗎?
老師:百分之百啊!如果你真達到了心靈的見性不染你的六根六塵的時候,去阿彌陀佛的世界隻是一念之間啊。你們不要以為阿彌陀佛的世界就是遠在西方,沒有,阿彌陀佛的世界就在當下呀!《華嚴經》上講的是,阿彌陀佛在眾生的汗毛孔當中講經說法的!佛是無來無去,祂是周遍宇宙一切微觀的。你當下,你心底裏麵的純淨和信仰,和阿彌陀佛的那種性質溝通上的時候,一念之間你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啦。
學生2:老師,您剛說的,就是我們的見精保持不分別不執著的那個狀態,隻是見。那我想請問老師,我在做這種觀照覺察的時候,這個見精,見聞覺知的這個見精,跟能所的能,還有老師說的清醒心,有分別嗎?我要保持哪一個?
老師:見聞覺知的這個“見”,和這個見精是兩個概念。見聞覺知的“見”,它一定是見到了,我看著你了,看到了的那個見,這個是見。見聞覺知的聞,一定是聽到了,才有所聞嘛。但是見聞覺知之下,在你內心裏麵有一個知道自己見到了,知道自己聽到的那個“知道”,那個是見精。那個見精和內心裏麵的認知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我內心裏麵認知到了我所認知的境界。那個認知到了的那個“認知”,就是“能”,能所雙亡那個“能”。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你聽我說啊,“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個就是到了見精那個地方了。就是你見到一切,內心裏麵知道我看到了一切,這個知道不會被所知道的境界帶著走,不去分別它,不去定義它,不去執迷它,這個就保持在見精當中了,這個就是能,也就是人的認知。這個就是修行的第一步,從人變成神的過程。
你快到這個地方了,但是你目前還沒有到。你快到了,因為你的靈根很足的,你到這個地方的話,如果要是快一點的話……我就不跟你說時間了,反正距離你不長。目前你生命當中的境界距離你內心裏麵的見精的距離不長的。如果你要是很精進,很精進,很純潔,很虔誠地去修行的話,會寂靜內觀,擯棄一切外界境相的話,你很快就可以達到了,幾年時間。
學生2:和老師說的清醒心有分別嗎?
老師:沒有沒有,見精就是清醒心。
學生2:好的,老師,我會精進的。謝謝老師!頂禮老師!
老師:好的,好的。
讚,很受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