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09/1309_120_120.jpg?rand=8125">
你沉浸在愛中,唯有愛是你。這裏是靈魂的棲息地。
總節目 11 總播放 1183 總點讚 34 總評論 26

客觀分析耶穌與釋迦牟尼的異同 | 《廢除時間》 20220426

2025-10-02 04:08:24 播放 11 評論 0
0:00

廢除時間

佛陀教法核心是覺性,無論是奢摩他止觀——觀察內在如實狀態,無論是三摩地幻觀——思維修破除“我人眾生世界”現象的虛幻,還是禪那修行——覺知身心靈非我,隨著習氣業力的淨化,消融,分解, 自性清淨展現,持續性的、持久的覺察、覺知、覺照, 會在身心內形成“凝聚定境”,經由專注清純的“定境”,於妄想生滅的相續習氣身心中,達到一塵不染, 即心離心,即相離相的“清淨隨緣”安穩狀態,所謂明心見性,見性解脫。

於臨終前,身心內在“見精清澈”,定力恒常,一念不生,一念無掛,清淨心即佛國淨土,即可一念頓超無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僅僅是“見性”解脫而已。
未曾解脫的,那些累世業障、妄想、習氣、罪咎,依舊存在,於生命深層次中,牽絆著已經“見性解脫”的清淨覺知的部分,所以我們看到佛經中記載,一個修行者想要成就,動不動就需要多少“劫”的時間修行,因為舊賬未還,新賬又欠,業力你僅僅發現它沒有用,清淨觀察它、視它為幻也沒有用,任何念頭與體驗,都是生命存在,和你的意識心願一樣,都具有主觀能動的“生命性”。

或者說,你的心意自我、心願動機,就是由這些無限細膩的妄想習氣聚合構成的,你的主觀意誌,你的觀念記憶,你的心願動機,就是它們在表達,你這個最表麵的人殼子,怎麽可能觸及到,構成人類軀殼的基礎因素?

別幻想了,曆史上能夠真正出離生死輪回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就是因為人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理解了佛經,儲備了知識概念,就是修行了,佛經知識越充實,修行境界就越高深;或者說,禪修中的清淨狀態越穩定,修行境界越高深。

可是,你累世劫積蓄的妄想習氣、業障因果,沒有絲毫消融啊,你生命的性質,依舊是因緣妄想的“存在” 啊,存在中具有實際質量的黑暗因素,怎麽可能,因為心靈明白了幾句佛經道理,就自動熄滅,自動淨化, 自動消融瓦解了哪?

可能嗎?
怎麽可能!

這也就是宗教修行中,動不動就要修他個千八百劫的根本原因,一世根本修行不出來的,最多也就是與佛結緣,升往天堂中繼續聞法熏習,思維佛義,究竟體證佛性,開啟先天覺性,從妄想夢境中,抽離出來一部分覺性,這就是屬於“證果”了。

宗教中,修行者的“果位”,指的就是“無生”覺性, 在身心之中呈現出來“清淨”程度,無生即清淨,清淨即慈悲,慈悲即智慧,智慧則不迷,於生死相續、無明黑暗中,覺性不迷失,自性不沉淪,心入無生, 覺醒本來,自性光明不退,覺性智慧不迷,是“證果”。

可是,除了覺性成就的那一部分以外,生命其餘的部分都屬於無明黑暗,業障習氣構成的生命,這部分生命如何消融淨化?置之不理肯定是不行的,掩耳盜鈴的最終結果,就是被潛意識中未曾除盡的妄想習氣,帶入生死輪回之中。

因此,曆史上真正解脫三界生死的人,屈指可數。
————————————————————

耶穌的教法,是“廢除時間”的道路。
以聖主的慈悲心,作為修行者的生命底色,用聖靈的純愛寬恕,作為修行者心意的底色,當修行者的身心意識,逐漸充滿愛與溫暖,心識思慮的緊張,細膩妄想的恐懼,就會逐漸融化在“純愛”光明之中。

三界內的時間,是如何形成的?
是眾生的“靈性”夢境中,對“存在”的細膩經驗沉澱,形成了時間的差異變化,時間又牽動夢境形成了夢境中,境界細膩的差別對比,夢境沉澱為世界,世界的“境界”又反過來凝聚了,認知世界的經驗妄想, 形成了認知世界的“心靈”。

因此,世界是心識的產物。
時間,源於構成心識的經驗妄想。

當修行者的,身心意識融入寬恕之愛中,心識習氣,在寬恕中逐漸純潔,經驗習氣,妄想執迷,在純愛溫暖中,逐漸釋放,逐漸淨化,融化,分解,靈魂原始的“生命”光明,就會自修行者人間的身心靈,心願意識深處浮現出來。

因為“聖靈”的純愛光明,是修行者的身心意識“底色”。
當修行者的人心人性軀殼中,自我習氣淡化,心識融入愛之光明之中時,生命的愛與溫暖“底色”,就自內而外地浮現出來,愛可以開啟修行者心識之中,被習氣妄想蒙蔽的“靈”。

修行者的,生命原始“靈性”被愛激活後,就等於修行者站在神靈的高度修行,就等於修行者,在借助聖主的無限威能在淨化累世劫的習氣妄想,所以修行速度極快。

當修行者的心識,融入純粹的,純潔的,溫暖且無差別的愛之中,構成心識分別的,極盡細膩經驗妄念, 被寬恕被溫暖,被聖主所接納祝福,妄想習氣在愛與寬恕的神聖中融化。

寬恕之愛熄滅了妄想的恐懼,也就釋放了經驗的習氣。
習氣經驗融化了,心識分別熄滅了,
時間也就停止,消融,了無痕跡。

習氣被釋放,離恐懼的,就是平安。
妄想被寬恕,離分別的,就是實相。
心識被消融,超越時間,就是永恒。

實相“不被存在”,接納熄滅時間,寬恕融化幻相。
於是,修行者通過愛與寬恕的道路,可以橫渡生死。
不需要再經曆,百千億劫的修行過程。
隻要修行者的內心,充滿愛與溫暖。
愛的純潔無瑕,蘇醒了生命完整性。
純愛生命熄滅了心識分別,就廢除了“時間”。
寬恕中,靈性之光,就超越時間,回歸永恒。

但是耶穌的教法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於“覺性” 的培育程度不足,若失去了釋迦牟尼佛,留下的深觀法門,思維修法門,諸種培育覺察力、覺知力,增強清淨心定力的教法,僅僅憑借人類膚淺的思維意識, 去修行寬恕的無上大法,那就是暴殄天物,建立於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我執渾濁之上的寬恕“標準”,修行者最多隻能獲得天人福報,連最基本的“明心見性”的程度都達不到,如何妄想能“橫渡生死”,超度天堂?

修行耶穌教法的基礎,就是要以佛陀的清淨修行作為基礎,當修行者身心清淨,覺性湛然,心靈“見精” 明晰純澈,在“見精”清澈穩固的基礎上,踐行“寬恕”,寬恕的就不再是人類生活中的具體“言行事件”,而是寬恕了眼前所見的“世界名相”,以及寬恕了,被世界名相所“活著”的自己。

能所雙亡,法我皆空,才是“真寬恕”。
聖主平安性,才可以完整呈現。
平安性即如來寂滅性,寂滅性即圓滿慈悲心。
以清淨出離心,踐行純愛寬恕法。
讓修行者在“活著”的夢境中,橫渡心識妄想生死。
身心內在溫暖安寧,純愛熄滅生滅妄想。
平安性中覺性澄圓普照。
靈魂回歸聖性極樂天堂。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快來發第一條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