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年輕人“催吐”上癮?“我吐出來的不是食物,是錯誤”

年輕人“催吐”上癮?“我吐出來的不是食物,是錯誤”

文章來源: 北青深一度 於 2025-10-31 23:45: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年輕人“催吐”上癮?“我吐出來的不是食物,是錯誤”

小豆暴食一頓吃的食物

“吐會上癮。”對小魚而言,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類似於尖叫或者呐喊。”食物對小魚來說,沒有好不好吃,隻有好不好吐:豆沙麵包、月餅、紅薯幹會墜在胃裏出不來,並且很重;乳製品、酸奶吐出來的味道很惡心。

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像小魚這樣的女孩們,她們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一口氣吃掉八斤的食物,然後去廁所吐掉;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用來吃和吐;保持體重低於25kg。寫這些帖子的女孩們都很年輕,許多人不滿18歲,她們稱自己為ED妹(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的縮寫)。

進食障礙通常表現為強烈的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患者會伴隨著不可控地反複暴食,繼之采用嘔吐、禁食等補償性行為防止增重。它是精神障礙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並經常伴有嚴重的軀體並發症和心理痛苦。

但在現實中,醫生、家人卻難以發現他們。數據顯示,全國外科醫生對神經性貪食的識別率僅為12%。在不知情的父母、朋友,甚至她們自己都認為這僅僅是“過度減肥”的同時,這些女孩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到了另一個世界。



1.76米的喆喆,體重最輕時隻有34kg

不許一粒米留在胃裏

下午兩點,室友都去上課了,這是小豆的進食時間。在食堂買來的燒臘飯、肉夾饃、包子,外賣送來的漢堡、炸雞塊、菠蘿油麵包、蛋撻、芒果千層蛋糕,還有自己煮的一鍋螺螄粉。

所有準備齊全後,小豆開始大口大口地往嘴裏送。“快一點,吃得再快一點”,耳邊有個聲音仿佛一直在催促她。小豆來不及咀嚼,不停地用飲料把食物衝下去。吃到螺螄粉的時候,鍋裏還冒著熱氣,但小豆等不及了,邊吹邊送進嘴裏。吃完這些食物,小豆的肚子已經突了出來,她轉身把之前買的餅幹找出來,繼續一塊接一塊地塞進嘴裏。

嘔吐是這場進食的高潮。餅幹還沒吃完的時候,小豆感覺食物已經頂到喉嚨,自己像一個被塞滿的罐子。扔下餅幹袋,小豆衝進廁所。左手撐住馬桶,右手戳進喉嚨裏捅。她忍住不發出聲音,那些剛吃下去的食物變成一團又一團的糊糊從胃裏倒出來。小豆的眼淚和鼻涕隨著那些嘔吐物一起掉進馬桶,她感覺食道熱熱的,那鍋螺螄粉原封不動地冒著熱氣被她全部吐了出來。

結束是下一輪的開始。打掃完廁所,小豆回到桌子前收拾垃圾,抓起那半袋沒吃完的餅幹要扔進垃圾桶的時候,她卻鬼使神差地再次塞進嘴裏……

神經性貪食,作為進食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不可控地反複暴食,繼之采用嘔吐、禁食等補償性行為防止增重,發病年齡跨度一般為12-25歲。

沒有人知道她們在生病,甚至包括她們自己。江蘇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員於曉琳向深一度表示,進食障礙患者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病識感”或“否認疾病”。 對於她們而言,極度的消瘦、嚴格的飲食控製並非痛苦的來源,反而被視為自己的一種自律和成就。

“對我而言,身體隻是暫時的容器。”小豆的腿比正常女生的胳膊還細,但她仍然無法接受哪怕一粒米呆在自己的胃裏,“聽上去有點病態,但這就是我們這個圈子。”

小豆說的圈子裏的女孩,在網上被稱為ED妹。小魚憑借暴食視頻,在圈子裏出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吃完會去廁所全部吐掉,你介意嗎?”每次和新朋友一起吃飯之前,小魚總會這樣問,那個時候她24kg,還沒有超市裏的一袋大米重。

每天眼睛睜開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走進自助餐廳,坐下,把能拿到的所有食物都依次塞進嘴裏,然後去廁所吐掉,再回去吃,再吐掉。這是當時小魚生活裏最重要的一件事,直到家附近的所有自助餐廳都認識她。

為了吐幹淨,小魚嚐試了所有的方法。指甲劃傷喉嚨出血對她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要看見胃酸、膽汁、腸液都出來她才安心。“腸液的味道很臭很惡心,但要到50斤以下,就必須要吐出腸液才行。”她說。

在小魚最瘦的時候,去廁所吐的20米路上,她會摔四次跤。“我這樣會死的”,於是在晚上10點,小魚吃了兩塊炸雞才入睡,這是她幾個月來第一次在胃裏留下東西。淩晨3點,胃裏一陣陣疼痛讓她不得不起身去廁所吐,然而吐出來的並不是胃液,而是完全沒有消化的那兩塊炸雞。

無法消化就代表著不會長胖。在看到那兩塊炸雞之後,小魚的第一反應是慶幸,因為這代表著以後不用著急吐了,反正不會消化。



喆喆第一次嚐試吐是在一次烤肉自助餐之後

“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孩子在初高中階段是進食障礙高發的時期。“在身體發育期,體重和體型的正常變化,與"瘦"的理想美標準衝突,被錯誤地感知為失控和變醜。”於曉琳對此解釋道。

身高1.7米、體重51公斤的舞蹈生馨馨,總被老師說“太胖”。在藝考前,她決定開始減肥。然而節食瘦了10斤之後,馨馨總感覺沒有力氣,成績排名也從班級前幾名不斷下滑,於是要強的她開始焦慮,總是不自覺地開始吃東西。

每次“吃多了”,對於正在減肥的馨馨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想著第二天課前稱體重的環節,她選擇通過催吐抹去這個錯誤。“每次我都想著一定不能再這樣了,但就是做不到。”

吐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於是四個多月之後,馨馨瘦到了30公斤。

19歲的喆喆已經和進食障礙纏鬥了三年,176的身高,最輕的時候隻有34kg。喆喆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嚐試吐,是在一次烤肉自助餐之後,男友用手戳了戳喆喆說:“你吃的比以前多了呀。”這句隨意的打趣卻讓喆喆害怕起來,從前那些因為胖受到的嘲笑像潮水一下湧來,再次淹沒了她。

“好沒用”,她聽見有個聲音在罵自己。於是她跑進廁所,把剛吃的東西都吐了出來。由於不熟練,她嗓子被摳得很疼,身上也都沾了嘔吐物,但害怕的潮水退去了、責罵的聲音消失了,胃被清空後整個身體都變得輕飄飄的。

隨著催吐次數的增加,什麽樣的食物對於喆喆開始變得不重要了。在一次家庭聚餐後,吃得不多的喆喆本沒有去吐的想法。然而在大家離開後,她仍偷偷地把那些剩飯剩菜全部塞進了嘴裏。

從此之後,她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低:剩飯剩菜、廉價的外賣,甚至去超市撿要扔掉的過期食品,這些東西對她而言隻是要被吐出來的廢料而已。

“就算你吃完要吐掉,也吃點好的,讓自己好受一些好不好。”媽媽在發現喆喆撿過期食品後心疼不已,喆喆聽得掉眼淚,卻又無法克製住自己去抓食物的手。

“吐會上癮”。在一段畸形的戀愛結束之後,小魚發現,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類似於尖叫或者呐喊。”食物對小魚而言,沒有好不好吃,隻有好不好吐:豆沙麵包、月餅、紅薯幹會墜在胃裏出不來,並且很重;乳製品、酸奶吐出來的味道很惡心,甚至被母親警告:“隨便你吐,但不要喝酸奶。”

“食物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幻想 ,即她可以立即擁有她所想要的任何東西,不受任何限製。而控製進食、嘔吐也是努力要抗拒內在的空虛、厭倦、死寂帶來的痛苦。”《進食障礙》一書的作者這樣寫道。



喆喆在醫院治療時喝的營養劑安素

“帶我去看醫生吧”

小魚在體重低於30公斤後整個身體感到徹底的麻木,沒有情緒也沒有辦法思考,隻剩一個念頭,就是瘦。此時的她還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體象障礙——纖細的她看見的卻是一個肥胖的自己,不隻自己,她還會在內心攻擊幾乎所有體重正常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路人,任何人在她眼裏都胖得太恐怖了。

作為醫學生,小魚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帶我去看醫生吧”,在一個吐到累了的夜晚,小魚打電話給自己的父母。

到了醫院之後,小魚沒想到聽到的第一句話是“你就是作的,不想活了”,來自醫生的訓斥讓小魚不知所措。“想住院的話就去宛平南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地址)”,醫生的建議隻是讓她轉院——“像送瘟神一樣”,小魚說。

喆喆被父母發現連續半個多月不吃東西之後,也被帶去了當地醫院。醫生安排喆喆住院,下了營養不良診斷,然而在打了一段時間營養針後,她卻出現了頻繁的暈倒現象,“不知道為什麽越來越嚴重”父母對於喆喆的情況萬分焦急,最後和她一起去了北京。

一開始馨馨並不知道自己是生病了,她以為隻是自己“太作了”。爸媽也以為是學習壓力大讓她的體重驟降,但做教師的爺爺看出了她的問題,讓父母帶馨馨去了省醫院。省醫院把馨馨收進了普通精神科,被強製沒收了所有電子設備,每天強製吃飯、打針。一個月之後,馨馨也在別人的建議下來到北京就醫。

據公開資料顯示,全國設有進食障礙專科病房的醫院不超過十家,並且都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國內該領域的權威——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為例,進食障礙病房的床位常年緊張,等待入院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

小魚、喆喆、馨馨的遭遇,折射出許多進食障礙患者在診療上的現狀。於曉琳向深一度表示,進食障礙是身心疾病,需要精神科、消化科、心內科、營養科等多科室協作。然而現實是,患者常因軀體並發症(如閉經、電解質紊亂、胃腸道問題)先去綜合醫院就診,若接診醫生缺乏識別能力,很可能隻處理軀體症狀,而錯過了根本的精神心理問題,導致病情被延誤。

在確認自己是生病之後,馨馨不再責怪自己,在醫院她看見了很多像自己一樣的病人,“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種病”,馨馨感覺自己好像不那麽孤單了。

喆喆進過三次北醫六院進食障礙病房,她並不抗拒在醫院的治療,她喜歡喝甜甜的安素(一種營養劑),吃飯的時候最期待病號餐裏的紅燒雞腿,甚至看見那些藏飯不吃,以及飯後偷偷去吐的病友,她會假裝喝藥去找護士舉報。



喆喆在醫院最愛吃的雞腿飯

回到健全人的世界

在生病的這些年,父母給喆喆辦理休學,帶著她天南地北地去旅遊,為的是讓她開心。在喆喆的進食障礙反複發作時,父母陪著她看醫生、住院。直到父親患食道癌住院,得知這個消息的喆喆,手裏還拿著剛從超市撿回來的過期麵包。

喆喆和媽媽一起去醫院照顧父親,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而這次,喆喆不再顧忌飯菜有多少熱量,她感覺自己像回到了小時候,咬下的每一口食物都讓她感覺幸福。

意識到自己正在康複是在父親的生日宴會上。家庭聚餐是喆喆最容易失控的場合,吃到所有人都停下筷子後,她才會驚覺“吃太多了”,於是去吐掉。但這次,在吃完一份主食之後,喆喆感到飽了,“當時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支撐喆喆康複的另一個原因是她考上了大學。在休學一年半之後,喆喆不抱任何希望地參加了高考,令她沒想到的是,成績竟然超出預期近50分。“我覺得我可厲害了!”喆喆第一次覺得離那個理想中的自己這樣近。

同樣通過轉移注意力康複的小魚走入的是另一個世界。在第一次打完瘦臉針後,小魚發現從前減肥怎樣也瘦不下來的臉頰肉消失了。“醫美更有用,減肥就像為了一道錯題不斷地刷試卷,而醫美是對症下藥。”在做完鼻子的手術後,她不再關注自己的體重了。

“正向反饋能發揮作用,在於它幫患者重新建立了自我價值感。之前患者的注意力全聚焦在‘身材是否達標’上,而其他任務的成功讓她意識到‘我的價值可以來自學業能力、努力後的成果',從而減少對身體外形的過度關注。”於曉琳對此解釋道。

談及真正的康複,於曉琳給出的關鍵詞是理解。“目前大眾對青少年進食障礙的理解僅將其簡單等同於‘減肥過度’或‘暴飲暴食’,把行為歸因於‘自控力差’‘矯情’,忽略了它是一種需要專業幹預的心理與生理雙重疾病。這種誤解會使患者自我否定加劇,陷入更加極端的進食與自責的循環,求助意願受阻,覺得說了也沒人懂,以及社交支持缺失,讓患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他們是健全人,不理解很正常。”幾乎所有受訪的ED女孩都這麽說,她們也幾乎不會在被發現之前主動向身邊人尋求幫助,仿佛和其他人處於兩個平行世界。

在學校,小豆每次暴食催吐都會挑一個寢室沒人的時間。因為擔心室友懷疑,吐完之後她會把整個廁所打掃一遍,開窗通風,還要進去好幾次確認沒味道了才安心。“健全人是完全無法理解的,隻會覺得減肥減魔怔了。”小豆不想引起麻煩。

“我就問你,假如有人吃東西之前第一反應是把包裝翻過來看熱量,下一秒給你報這東西有多少熱量,然後一克一克的數,多了要倒回去,你是不是看了也覺得很神經?”

因此,這些“不健全”的女孩選擇在網絡上抱團以獲得理解。談及當初自己在ED圈出名,小魚說是因為在網上發布的一條自己暴食的視頻,迅速吸引了幾千名姐妹的關注。“可能大家對她們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失望更多,偶爾來一個人關心她們,她們就很感動。”於是小魚開始和她們一起玩,一起直播聊天。

然而在小魚的世界裏擠滿ED妹之後,她開始感到無力。當小魚體重增長,開始勸導同伴也嚐試康複的時候,卻收獲了“背叛”、“因為胖了所以嫉妒她們”的攻擊。此時的小魚才意識到,被“要瘦到極致”裹挾著的ED妹們是無法互相依靠的,於是她注銷了賬號。

於曉琳表示,這種過度關注“我看起來怎麽樣”的自我客體化現象,會給這些女孩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些充斥的理想美形象,不斷加劇著青少年對自身的不接納,並且會逐漸以一種觀察者視角看待和監控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被觀賞的“物體”,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從他人的眼光裏掙脫出來並不容易。現在,小魚和體重和解了,她不再苛求體重秤上的數字,但外貌對於她仍然是重要的。小魚也會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一些偏胖的活力型女生,在評論裏誇誇她們。“或許是一種渴望,想著有一天自己長胖了,大家也會像這樣肯定我”。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涉知名女演員唐嫣、劉詩詩,7段錄音曝光
“刑訊逼供”:一名北大女研究生的16天小黑屋噩夢
廳官的奢靡人生:3480萬現金給女友買別墅銀行拒存
演員馮淬帆去世 5天前悼念許紹雄一語成讖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習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習會低頭念稿 上麵寫著....
鄭麗文就職國民黨新任主席激情演說 馬英九落淚
卡戴珊公開質疑美國登月造假,NASA局長急了
1.8米的習近平與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議論紛紛
“鄭智化事件”:殘障人士應“受助感恩”還是平等參與?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其實美國非常害怕中國”
還得白宮發話,安世之爭 “中國工廠將恢複出貨”
葬禮吃席圍牆突然倒塌,砸死6人
華男毒梟挖地洞越獄終落網!竟是北大高材生(視頻)
鄧亞萍在福耀科技大學開講:我不是催大家卷 但.....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已“滿月”,為什麽兩黨還不急
俄羅斯測試“末日魚雷”,美國最擔心的是什麽
好萊塢變天了,大佬們為何紛紛下場做短劇?
加總理就反關稅廣告向特朗普致歉 盼重啟貿易談判
王家衛聊天錄音曝光:對金靖開黃腔,說唐嫣太裝
特朗普內閣與高層相繼搬家 因安全考慮入住軍事基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年輕人“催吐”上癮?“我吐出來的不是食物,是錯誤”

北青深一度 2025-10-31 23:45:27
年輕人“催吐”上癮?“我吐出來的不是食物,是錯誤”

小豆暴食一頓吃的食物

“吐會上癮。”對小魚而言,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類似於尖叫或者呐喊。”食物對小魚來說,沒有好不好吃,隻有好不好吐:豆沙麵包、月餅、紅薯幹會墜在胃裏出不來,並且很重;乳製品、酸奶吐出來的味道很惡心。

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像小魚這樣的女孩們,她們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一口氣吃掉八斤的食物,然後去廁所吐掉;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用來吃和吐;保持體重低於25kg。寫這些帖子的女孩們都很年輕,許多人不滿18歲,她們稱自己為ED妹(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的縮寫)。

進食障礙通常表現為強烈的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患者會伴隨著不可控地反複暴食,繼之采用嘔吐、禁食等補償性行為防止增重。它是精神障礙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並經常伴有嚴重的軀體並發症和心理痛苦。

但在現實中,醫生、家人卻難以發現他們。數據顯示,全國外科醫生對神經性貪食的識別率僅為12%。在不知情的父母、朋友,甚至她們自己都認為這僅僅是“過度減肥”的同時,這些女孩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到了另一個世界。



1.76米的喆喆,體重最輕時隻有34kg

不許一粒米留在胃裏

下午兩點,室友都去上課了,這是小豆的進食時間。在食堂買來的燒臘飯、肉夾饃、包子,外賣送來的漢堡、炸雞塊、菠蘿油麵包、蛋撻、芒果千層蛋糕,還有自己煮的一鍋螺螄粉。

所有準備齊全後,小豆開始大口大口地往嘴裏送。“快一點,吃得再快一點”,耳邊有個聲音仿佛一直在催促她。小豆來不及咀嚼,不停地用飲料把食物衝下去。吃到螺螄粉的時候,鍋裏還冒著熱氣,但小豆等不及了,邊吹邊送進嘴裏。吃完這些食物,小豆的肚子已經突了出來,她轉身把之前買的餅幹找出來,繼續一塊接一塊地塞進嘴裏。

嘔吐是這場進食的高潮。餅幹還沒吃完的時候,小豆感覺食物已經頂到喉嚨,自己像一個被塞滿的罐子。扔下餅幹袋,小豆衝進廁所。左手撐住馬桶,右手戳進喉嚨裏捅。她忍住不發出聲音,那些剛吃下去的食物變成一團又一團的糊糊從胃裏倒出來。小豆的眼淚和鼻涕隨著那些嘔吐物一起掉進馬桶,她感覺食道熱熱的,那鍋螺螄粉原封不動地冒著熱氣被她全部吐了出來。

結束是下一輪的開始。打掃完廁所,小豆回到桌子前收拾垃圾,抓起那半袋沒吃完的餅幹要扔進垃圾桶的時候,她卻鬼使神差地再次塞進嘴裏……

神經性貪食,作為進食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不可控地反複暴食,繼之采用嘔吐、禁食等補償性行為防止增重,發病年齡跨度一般為12-25歲。

沒有人知道她們在生病,甚至包括她們自己。江蘇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員於曉琳向深一度表示,進食障礙患者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病識感”或“否認疾病”。 對於她們而言,極度的消瘦、嚴格的飲食控製並非痛苦的來源,反而被視為自己的一種自律和成就。

“對我而言,身體隻是暫時的容器。”小豆的腿比正常女生的胳膊還細,但她仍然無法接受哪怕一粒米呆在自己的胃裏,“聽上去有點病態,但這就是我們這個圈子。”

小豆說的圈子裏的女孩,在網上被稱為ED妹。小魚憑借暴食視頻,在圈子裏出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吃完會去廁所全部吐掉,你介意嗎?”每次和新朋友一起吃飯之前,小魚總會這樣問,那個時候她24kg,還沒有超市裏的一袋大米重。

每天眼睛睜開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走進自助餐廳,坐下,把能拿到的所有食物都依次塞進嘴裏,然後去廁所吐掉,再回去吃,再吐掉。這是當時小魚生活裏最重要的一件事,直到家附近的所有自助餐廳都認識她。

為了吐幹淨,小魚嚐試了所有的方法。指甲劃傷喉嚨出血對她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要看見胃酸、膽汁、腸液都出來她才安心。“腸液的味道很臭很惡心,但要到50斤以下,就必須要吐出腸液才行。”她說。

在小魚最瘦的時候,去廁所吐的20米路上,她會摔四次跤。“我這樣會死的”,於是在晚上10點,小魚吃了兩塊炸雞才入睡,這是她幾個月來第一次在胃裏留下東西。淩晨3點,胃裏一陣陣疼痛讓她不得不起身去廁所吐,然而吐出來的並不是胃液,而是完全沒有消化的那兩塊炸雞。

無法消化就代表著不會長胖。在看到那兩塊炸雞之後,小魚的第一反應是慶幸,因為這代表著以後不用著急吐了,反正不會消化。



喆喆第一次嚐試吐是在一次烤肉自助餐之後

“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孩子在初高中階段是進食障礙高發的時期。“在身體發育期,體重和體型的正常變化,與"瘦"的理想美標準衝突,被錯誤地感知為失控和變醜。”於曉琳對此解釋道。

身高1.7米、體重51公斤的舞蹈生馨馨,總被老師說“太胖”。在藝考前,她決定開始減肥。然而節食瘦了10斤之後,馨馨總感覺沒有力氣,成績排名也從班級前幾名不斷下滑,於是要強的她開始焦慮,總是不自覺地開始吃東西。

每次“吃多了”,對於正在減肥的馨馨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想著第二天課前稱體重的環節,她選擇通過催吐抹去這個錯誤。“每次我都想著一定不能再這樣了,但就是做不到。”

吐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於是四個多月之後,馨馨瘦到了30公斤。

19歲的喆喆已經和進食障礙纏鬥了三年,176的身高,最輕的時候隻有34kg。喆喆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嚐試吐,是在一次烤肉自助餐之後,男友用手戳了戳喆喆說:“你吃的比以前多了呀。”這句隨意的打趣卻讓喆喆害怕起來,從前那些因為胖受到的嘲笑像潮水一下湧來,再次淹沒了她。

“好沒用”,她聽見有個聲音在罵自己。於是她跑進廁所,把剛吃的東西都吐了出來。由於不熟練,她嗓子被摳得很疼,身上也都沾了嘔吐物,但害怕的潮水退去了、責罵的聲音消失了,胃被清空後整個身體都變得輕飄飄的。

隨著催吐次數的增加,什麽樣的食物對於喆喆開始變得不重要了。在一次家庭聚餐後,吃得不多的喆喆本沒有去吐的想法。然而在大家離開後,她仍偷偷地把那些剩飯剩菜全部塞進了嘴裏。

從此之後,她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低:剩飯剩菜、廉價的外賣,甚至去超市撿要扔掉的過期食品,這些東西對她而言隻是要被吐出來的廢料而已。

“就算你吃完要吐掉,也吃點好的,讓自己好受一些好不好。”媽媽在發現喆喆撿過期食品後心疼不已,喆喆聽得掉眼淚,卻又無法克製住自己去抓食物的手。

“吐會上癮”。在一段畸形的戀愛結束之後,小魚發現,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類似於尖叫或者呐喊。”食物對小魚而言,沒有好不好吃,隻有好不好吐:豆沙麵包、月餅、紅薯幹會墜在胃裏出不來,並且很重;乳製品、酸奶吐出來的味道很惡心,甚至被母親警告:“隨便你吐,但不要喝酸奶。”

“食物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幻想 ,即她可以立即擁有她所想要的任何東西,不受任何限製。而控製進食、嘔吐也是努力要抗拒內在的空虛、厭倦、死寂帶來的痛苦。”《進食障礙》一書的作者這樣寫道。



喆喆在醫院治療時喝的營養劑安素

“帶我去看醫生吧”

小魚在體重低於30公斤後整個身體感到徹底的麻木,沒有情緒也沒有辦法思考,隻剩一個念頭,就是瘦。此時的她還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體象障礙——纖細的她看見的卻是一個肥胖的自己,不隻自己,她還會在內心攻擊幾乎所有體重正常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路人,任何人在她眼裏都胖得太恐怖了。

作為醫學生,小魚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帶我去看醫生吧”,在一個吐到累了的夜晚,小魚打電話給自己的父母。

到了醫院之後,小魚沒想到聽到的第一句話是“你就是作的,不想活了”,來自醫生的訓斥讓小魚不知所措。“想住院的話就去宛平南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地址)”,醫生的建議隻是讓她轉院——“像送瘟神一樣”,小魚說。

喆喆被父母發現連續半個多月不吃東西之後,也被帶去了當地醫院。醫生安排喆喆住院,下了營養不良診斷,然而在打了一段時間營養針後,她卻出現了頻繁的暈倒現象,“不知道為什麽越來越嚴重”父母對於喆喆的情況萬分焦急,最後和她一起去了北京。

一開始馨馨並不知道自己是生病了,她以為隻是自己“太作了”。爸媽也以為是學習壓力大讓她的體重驟降,但做教師的爺爺看出了她的問題,讓父母帶馨馨去了省醫院。省醫院把馨馨收進了普通精神科,被強製沒收了所有電子設備,每天強製吃飯、打針。一個月之後,馨馨也在別人的建議下來到北京就醫。

據公開資料顯示,全國設有進食障礙專科病房的醫院不超過十家,並且都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國內該領域的權威——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為例,進食障礙病房的床位常年緊張,等待入院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

小魚、喆喆、馨馨的遭遇,折射出許多進食障礙患者在診療上的現狀。於曉琳向深一度表示,進食障礙是身心疾病,需要精神科、消化科、心內科、營養科等多科室協作。然而現實是,患者常因軀體並發症(如閉經、電解質紊亂、胃腸道問題)先去綜合醫院就診,若接診醫生缺乏識別能力,很可能隻處理軀體症狀,而錯過了根本的精神心理問題,導致病情被延誤。

在確認自己是生病之後,馨馨不再責怪自己,在醫院她看見了很多像自己一樣的病人,“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種病”,馨馨感覺自己好像不那麽孤單了。

喆喆進過三次北醫六院進食障礙病房,她並不抗拒在醫院的治療,她喜歡喝甜甜的安素(一種營養劑),吃飯的時候最期待病號餐裏的紅燒雞腿,甚至看見那些藏飯不吃,以及飯後偷偷去吐的病友,她會假裝喝藥去找護士舉報。



喆喆在醫院最愛吃的雞腿飯

回到健全人的世界

在生病的這些年,父母給喆喆辦理休學,帶著她天南地北地去旅遊,為的是讓她開心。在喆喆的進食障礙反複發作時,父母陪著她看醫生、住院。直到父親患食道癌住院,得知這個消息的喆喆,手裏還拿著剛從超市撿回來的過期麵包。

喆喆和媽媽一起去醫院照顧父親,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而這次,喆喆不再顧忌飯菜有多少熱量,她感覺自己像回到了小時候,咬下的每一口食物都讓她感覺幸福。

意識到自己正在康複是在父親的生日宴會上。家庭聚餐是喆喆最容易失控的場合,吃到所有人都停下筷子後,她才會驚覺“吃太多了”,於是去吐掉。但這次,在吃完一份主食之後,喆喆感到飽了,“當時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支撐喆喆康複的另一個原因是她考上了大學。在休學一年半之後,喆喆不抱任何希望地參加了高考,令她沒想到的是,成績竟然超出預期近50分。“我覺得我可厲害了!”喆喆第一次覺得離那個理想中的自己這樣近。

同樣通過轉移注意力康複的小魚走入的是另一個世界。在第一次打完瘦臉針後,小魚發現從前減肥怎樣也瘦不下來的臉頰肉消失了。“醫美更有用,減肥就像為了一道錯題不斷地刷試卷,而醫美是對症下藥。”在做完鼻子的手術後,她不再關注自己的體重了。

“正向反饋能發揮作用,在於它幫患者重新建立了自我價值感。之前患者的注意力全聚焦在‘身材是否達標’上,而其他任務的成功讓她意識到‘我的價值可以來自學業能力、努力後的成果',從而減少對身體外形的過度關注。”於曉琳對此解釋道。

談及真正的康複,於曉琳給出的關鍵詞是理解。“目前大眾對青少年進食障礙的理解僅將其簡單等同於‘減肥過度’或‘暴飲暴食’,把行為歸因於‘自控力差’‘矯情’,忽略了它是一種需要專業幹預的心理與生理雙重疾病。這種誤解會使患者自我否定加劇,陷入更加極端的進食與自責的循環,求助意願受阻,覺得說了也沒人懂,以及社交支持缺失,讓患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他們是健全人,不理解很正常。”幾乎所有受訪的ED女孩都這麽說,她們也幾乎不會在被發現之前主動向身邊人尋求幫助,仿佛和其他人處於兩個平行世界。

在學校,小豆每次暴食催吐都會挑一個寢室沒人的時間。因為擔心室友懷疑,吐完之後她會把整個廁所打掃一遍,開窗通風,還要進去好幾次確認沒味道了才安心。“健全人是完全無法理解的,隻會覺得減肥減魔怔了。”小豆不想引起麻煩。

“我就問你,假如有人吃東西之前第一反應是把包裝翻過來看熱量,下一秒給你報這東西有多少熱量,然後一克一克的數,多了要倒回去,你是不是看了也覺得很神經?”

因此,這些“不健全”的女孩選擇在網絡上抱團以獲得理解。談及當初自己在ED圈出名,小魚說是因為在網上發布的一條自己暴食的視頻,迅速吸引了幾千名姐妹的關注。“可能大家對她們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失望更多,偶爾來一個人關心她們,她們就很感動。”於是小魚開始和她們一起玩,一起直播聊天。

然而在小魚的世界裏擠滿ED妹之後,她開始感到無力。當小魚體重增長,開始勸導同伴也嚐試康複的時候,卻收獲了“背叛”、“因為胖了所以嫉妒她們”的攻擊。此時的小魚才意識到,被“要瘦到極致”裹挾著的ED妹們是無法互相依靠的,於是她注銷了賬號。

於曉琳表示,這種過度關注“我看起來怎麽樣”的自我客體化現象,會給這些女孩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些充斥的理想美形象,不斷加劇著青少年對自身的不接納,並且會逐漸以一種觀察者視角看待和監控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被觀賞的“物體”,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從他人的眼光裏掙脫出來並不容易。現在,小魚和體重和解了,她不再苛求體重秤上的數字,但外貌對於她仍然是重要的。小魚也會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一些偏胖的活力型女生,在評論裏誇誇她們。“或許是一種渴望,想著有一天自己長胖了,大家也會像這樣肯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