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麽不紅了,要麽就沒有了。”
這句看起來像是在講別人的話,其實是張雪峰說的自己。
9月24日,張雪峰的抖音賬號突然“被禁止關注”,接著是小紅書、微博、B站接連“淪陷”。四大平台齊封殺,6000多萬粉絲頃刻歸零。
但最離譜的,不是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張雪峰早就為這一刻,準備好了。
問題來了:
他怎麽會這麽“先知先覺”?
一個靠“嘴”吃飯的人,最後卻是被“嘴”吃掉。
這不是荒謬,這是命中注定。
而張雪峰,從來不是個不懂命運的人。
有人說,張雪峰是個“時代誤會”。
他沒趕上知識付費的第一波,也沒靠考研班發家致富,卻偏偏在“短視頻時代”靠一嘴“風趣”紅了個徹底。
東北口音,嘴碎毒舌,張口來段子,張嘴能罵醒家長。
9年前那段《七分鍾解讀34所985高校》的視頻,一炮而紅。
“你不努力學習,將來就隻能上蘭州交通大學。”
“你不考研,就隻能在家鄉娶個別人不要的媳婦。”
人們一邊笑,一邊點頭如搗蒜。因為他說的是“社會的真話”,不加修飾,甚至有些“毒辣”。
而這種“毒”,恰好是家長最需要的焦慮燃料。
一時間,“張雪峰”三個字變成了“誌願填報”的天花板。他不是老師,是天降導師。
填誌願找他,孩子能上清華。
沒找他,直接被親戚笑話三年。
他自己也知道:
“我就是個講笑話的。”
但問題是,他從“講段子”開始,最後卻走到了“講價值觀”,再滑到了“講社會”。而這一路滑下去,代價極其沉重。
張雪峰最早翻車的,是那句“新聞學別學了,太不值錢”。
時間是2023年。
當時他在直播間語出驚人,語氣輕飄:“文科專業基本都屬於服務業,說白了就是‘舔’。”
這話一出口,整個文科圈都炸了。
人大教授直接開噴,人民日報發文點名,微博一夜之間成了大型聲討現場。
而張雪峰那邊呢?
先是“道歉”,後又繼續說,“我是話糙理不糙。”
然後繼續講,“我不是為了賺錢,我是為了幫家長避坑。”
但現實是,他一邊貶低文科,一邊自己做著最典型的“文科產業”:做視頻、出書、演講、上綜藝。
這就好比一個廚子說:做飯沒前途,但你們還是得吃我做的飯。
誰不膈應?
但即便這樣,他的粉絲依然不少。
畢竟,在這個信息高度不對稱的時代,張雪峰給的,不是“知識”,而是“信息感的掌控”。
他能把考研、填誌願這些晦澀枯燥的東西,說得像單口相聲,還夾雜點冷嘲熱諷,看起來像是在幫你省幾十萬的谘詢費。
但當這個“角色”太火,就不再允許“隻說段子”了。
大家開始要求他“承擔責任”——
你說的話要準確,你講的觀點要三觀正,你不能帶壞孩子。
可張雪峰不改,甚至越來越“卷”。
他把教育,變成了一個生意。
最典型的,是那套被罵上天的“高考押題卷”。
標價168元,包裝成“內部預測”,宣傳圖裏寫著“絕密”“命中率高”“提前編製”……
結果語文閱讀理解錯別字,數學題重複、地理題邏輯混亂。被家長投訴,客服還拒不退貨。
“你讓我信教育,結果你賣我垃圾。”
有人在評論區這樣寫。
而張雪峰呢?又是直播,又是含淚,又是“悲情人設”。
“我不為掙錢!動了太多人的蛋糕!”
可哪怕你不為掙錢,你也不能賣一堆廢紙讓學生背上心理負擔。
那一刻,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
張雪峰,已經不是“那個能打破信息壁壘的平民導師”了,他變了。他開始“販賣焦慮”,開始把“家長的恐懼”變成產品。
就像網友說的:
“張雪峰不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他隻是賣得像。”
如果說之前的翻車是“邊界模糊”,那最後壓垮他的,是一次“道德豪賭”。
9月3日,他在公司組織員工看完九三閱兵後,激情發言:
“如果祖國統一戰爭打響,我個人捐5000萬,公司捐1億。”
“這筆錢永遠備在賬上,隨時拿得出來。”
一時間,全網高呼“峰哥爺們”“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企業家”。
但冷靜下來的人,很快就提出質疑:
捐款為什麽一定要掛鉤戰爭?這是不是在“道德炒作”?
賬上一直備著這筆錢,查賬了嗎?公布了嗎?
而最要命的是——
張雪峰自己回應時說:“怕就不會說,說了就一定會做!”
你看,原本可以悄悄收場的事,他偏要再點一把火。
結果三周後,賬號全封。
你可以說平台有平台的規則,張雪峰踩了。
也可以說他“被整治”是因為正值“清朗專項”高壓期。
但也有人說得更直接:
你玩輿論,玩過了。
你踩了紅線,還想用熱血把自己洗幹淨,那就是你太天真了。
但說實話,這事從一開始,就不是意外。
張雪峰自己,早在幾年前就說過:
“我們這種靠熱度活著的人,要麽不紅了,要麽就沒有了。”
你聽這句話,是不是有點後悔、悲觀,甚至是“自認命運難逃”。
但實際上,這句話後頭藏著的是——“我早有準備”。
他自己曾在直播中說,公司賬上備著全體員工半年工資,哪怕一夜之間公司倒了,也不欠員工一分錢。
這個男人,一邊口無遮攔得罪人,一邊冷靜地給自己挖好了防空洞。
這就不叫衝動,這叫兵法。
你可以說他嘴臭,說他翻車,說他愛炒作。
但你也不能否認,他曾幫過不少人。
很多小地方的家長第一次知道專業排名,第一次弄懂誌願填報流程,第一次感受到“教育可以透明”。
2024年,他向鄭州大學捐款300萬元,簽下六年協議,每年50萬,資助100名貧困新生。
一個人如果真的是徹頭徹尾的“騙子”,是不屑於做這種事的。
但問題是,張雪峰既想當“反叛導師”,又想做“企業家網紅”,還想說真話、講段子、做產品、賣情懷……
到最後,哪個都沒做好。
人設太多,注定崩塌。
“張雪峰完了”這句話,有人早說了,也有人現在才說。
可真正值得思考的是:
為什麽張雪峰一定會完?
是因為他說錯話?
是因為營銷過火?
是因為輿論收緊?
還是因為,公眾對“教育英雄”的期待,壓根就承載不起商業邏輯?
大家想要一個“平民導師”,卻又不允許他賺錢。
想讓他“說真話”,又不能“說錯話”。
想讓他“正能量”,又要“有個性”。
你看——這才是最吊詭的。
網紅的命運,不是毀於敵人,而是毀在觀眾的期待裏。
而張雪峰的“悲劇”,也正是所有內容人的預演:
你永遠紅不了一輩子,除非你提前準備好“掉下來的那天”。
張雪峰準備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