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今天,中國居民與紙質火車票道別

今天,中國居民與紙質火車票道別

文章來源: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於 2025-09-30 22:46:4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今天是國慶中秋長假的第一天。

此刻的你,也許睡得正香,也許打算趁著假期大睡幾天,卻早早醒了隻好隨機刷手機。當然,你也可能正在返鄉途中,或正在前往旅遊目的地,無論去往哪裏,都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其中可能就有好不容搶到車票的火車、高鐵。不過這裏的“搶票”不再指紙質火車票。從今天起,全國範圍內不再出售紙質火車票。

紙質火車票於2025年10月1日正式退出,由電子版接替。

那麽此刻,你是否也想起許多關於車票的過往?上學、回家、旅遊,一段人生、一種體驗。這是車票史,也是生活史。前不久,我們邀請讀者朋友們講述一段往日的火車票故事。有讀者告訴我們,“特地去打了一張30號(指9月30日,可打印紙質火車票的最後一天)出去玩的票,也是給自己打的最後一張票”,還有讀者特地去老火車站拍了一張火車票製式的藝術宣傳圖。

今天,中國居民與紙質火車票道別

2025年9月27日,遼寧義縣老火車站外。讀者“吳眠”攝

不再贅述過多的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他們的車票故事,也歡迎各位在留言區講述你的車票故事。祝國慶中秋長假愉快!



口述|收藏車票記憶的你們

征集與整理|羅東



嘿,一大摞車票

?



一卷藍色動車票。讀者“卷卷”供圖

卷卷:這一摞紙質動車票(僅一部分)源於一個人一段長達十年的雙城生活。

紙質車票是唯一存留的具象化記憶,因為即使再獨特的過往也難免會被大腦封箱,而摞起它們的時候無需言語,盡在已然模糊的票麵信息裏。



一盒子車票。讀者“我有播音腔”供圖

我有播音腔:學生時代,沒有自己的小車,又恰是一個喜歡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年齡,這一摞摞火車票變成了青春的回憶。



2025年的車票。讀者“旺仔劉奶糖”供圖

旺仔劉奶糖:從零到萬。



由車票開啟的階段



褪色的車票。讀者“楊三”供圖

楊三: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從內蒙到海南上學很遠,家裏會給錢買機票,我就把錢拆開,結合學生票優惠買硬座,然後自己再墊錢,利用寒暑假到全國各處去旅行,坐過從三亞到北京的“鐵血”硬座,坐過從昆明到廣州的“鐵腚”硬座,經曆過泰山爬上爬下以後到天津的硬座……好像硬座也硬不過青春的“腚”!

那時候還幻想貼好所有的票,收藏為所謂青春回憶,但作為一個畢業後工作還是常年東奔西走的拖延症患者,那些票最終散在一些預料不到的角落,藏在皮夾裏,藏在書裏,藏在記了一半的手賬本裏,在畢業 14 年後的一些遷徙時刻,它們會突然輕輕散落出來,再見到它們的我內心會一緊然後釋然,那些年的票和那些年的人一樣,終究在時間的作用下“麵目全非”了。

小金魚:2022年7月,大學畢業後要到南方工作,我坐上了從湖北老家到廣州的火車,那是我第一次去廣東,對一路上的風景印象很深刻。那天湖北的天氣特別好,一路到台風剛過境的廣東,密密麻麻的廠房、翠綠龐大的熱帶植物、普通話粵語交替播報的地鐵、突然從天而降的暴雨,構成了我對這裏的最初印象。

三年過去了,我已經打算在廣東定居。那張紅色的火車票一直放在我隨身攜帶的卡包裏,它連接了我的第一和第二故鄉,把我帶向了一個完全陌生、需要從頭開始的城市,把我從清澈“愚蠢”的學生時代帶向更加社會化的職場時代,把我帶向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戀愛……我想我會一直保留這張火車票的,希望它不要像我保存的電影票那樣褪色了。



卡包裏的車票。讀者“赭塵”供圖

赭塵:大學畢業後來北京工作,第一張火車票留存至今。那時家鄉到北京還沒有通高鐵,隻有綠皮火車,需要從縣城坐大巴輾轉到市裏,硬臥睡一夜到北京,在清晨未消散的夜色中開始新人生。

此後便有把火車票保存下來的習慣,逐漸攢了厚厚一遝,假期回家、回母校見師友、異地戀情的奔波、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張張火車票把過去這些行動定格,也把時間折疊徒留折痕。一切都在加速,遺忘變得容易,很多事情過去了就像未曾發生過一樣,但看到票上的目的地,就能回憶複現。如果為自己建造一座純真博物館,我的純真博物館裏必定有這遝火車票,以此紀念所謂的新人生變成舊生活。



與過去道別

小麥:我曾經最期待提前一周和媽一起去火車站領火車票,要拿身份證,還要躲進一個帶簾子的小隔間裏——十分神秘。那張票會成為我下周的談資和每個課間十分鍾的幻想。之後的一周裏,我翻來覆去地把玩,直到帶著它上火車,或許因為這是一張挺貴的票,所以被媽媽好好地收在錢夾裏,“旅行當天再給你”,於是又成了一種盼望。我很久不出遠門了,那張硬硬的正麵藍色背麵黑色的火車票原來就要與我道別。原來我的童年就要與我道別。



那些年的10月1日車票。讀者“姚佳悅Moon”供圖

姚佳悅Moon:紙質火車票退出後遺憾的是可能再也見不到特定日子車票上的標語——“致敬改革開放40年”“祝福祖國”。



兩輛綠皮火車將出站。讀者“賀六渾歡”供圖

賀六渾歡:記得小學的時候還沒有12306,那個時候過年回家都是在代售點買的紅票,泰州到沈陽北,T158次。這些紅票搬過一次家後都找不到了,和紅色車票一起的記憶是白色的車廂和站台上溝幫子燒雞的叫賣聲。後來是藍票或者叫報銷憑證,上大學去每個地方都喜歡給打出來收藏,一直到聽說要取消了才拿出來看,發現好多都已經褪色了。昨天特地去打了一張30號出去玩的票,也是給自己打的最後一張票。無論是丟失的紅票還是褪色的藍票,都是自己青少年一段難忘的回憶。



留在照片裏的車票。讀者“信子”供圖

信子:那些年我們往返的青春都有跡可循,未來的日子也因稚嫩而豐盈。

慢半拍:上次回老家在抽屜翻出一疊夾得整整齊齊的車票,從最開始的紅色車票到後來的高鐵藍色車票,記錄了往返南京求學的四年,也記錄了一小部分鐵路曆史。



車票裏的相處:

家人和陌生人



成為記憶的車票。讀者“葉子”供圖

葉子:2012年夏天,我終於說服了家裏人,同意讓我去省外讀書。那時候還沒有直達的高鐵,從浙江到湖南,要坐14小時的綠皮火車。當我從車站買到紅色的車票時,內心非常激動,把它小心翼翼地夾在錄取通知書裏。媽媽說還沒有出過這麽遠的門,一定要陪我去,去報到的那天,她穿上了嶄新的衣服,帶著家鄉的土和自家做的蠶絲被,和我一起坐上這趟漫長的火車之旅。很多細節其實已經忘記了,隻記得那時候的綠皮車座椅是垂直的,怎麽坐都不舒服,坐我們對麵的也是入學新生,媽媽用很不流利的普通話,試圖和鄰座聊天,但因為語言實在不通而放棄,而我,因為做完闌尾炎手術才一個月,傷口隱隱作痛,這些不舒服已經衝淡了我對遠行的熱情。但當我進入湖南地界,第一次看到牛時,我激動地拉住媽媽一起看。“大驚小怪,牛我們小時候見多了”,媽媽表現得很不屑,但依舊掩蓋不了她對窗外世界的好奇——我和她都沒想到,這是她這輩子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出遠門。

從此,我坐了越來越多的火車,每一張火車票都被我細心地保存下來,可惜,藍色的高鐵票已經開始慢慢褪色。隻是有一些記憶不曾褪去。

記得我大二那年國慶,受朋友之邀,去她家邵東玩(湖南省邵陽市下轄縣城),因為不想坐大巴,我買了淩晨的換乘。但因為晚點,原本1點的換乘,推遲到了早上6點,我不得不在火車站過夜,火車站隻有5個人,四個成年男性和我,還有一位火車站工作人員——她一直站在我不遠處,還時不時看我一下。或許是心大,我直接在火車站的椅子上睡下了,等我醒來,我看到工作人員小姐姐在離我更近的地方看著我,見我醒來,她什麽也沒有說,笑了笑走開。我才後知後覺意識到我這樣的行為很危險,而那位小姐姐很有可能是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我。

這是一個每次想起來都讓我覺得內心暖暖的故事。



《天下無賊》(2004)劇照。

kaba:下麵就是兩件有關火車紙質車票、我印象最深的事情。 第一件事發生在我上大學那年,在一次出行時,我爸為了檢驗我是否能夠順利在大學四年裏乘坐火車、高鐵往返家和學校,一向事事親力親為的他讓我獨立地去取票機取出紙質車票,我當時很驚訝也很嫌麻煩,因為在已經可以用身份證件乘車的時代,再去取紙質車票,多少有一些沒有必要。我沒有去取並向爸爸說明了理由,爸爸有些感慨地說,現在確實和過去乘車不一樣了。

而另一件事也發生在我的大學時光,那天,我結束了旅遊,坐上了回學校的列車,坐在旁邊座位的是一個看起來大我幾歲的大哥,上車時他還熱心地幫我固定車上的小桌板,不久之後,大哥便離開了座位,準備下車,可剛過一會,他麵色有些焦急地帶著列車員又回到了座位旁邊,原來是他的紙質車票遺落座位附近了,在大哥順利找到車票離開後,前麵的乘客疑問道:“用身份證一樣可以出站啊。”顯然大家已經習慣了沒有紙質車票的乘車了。 在看見最近關於紙質車票的新聞前,這兩件流水賬般的小事差不多已經被遺忘在我的腦海當中了。不過我們也不用為紙質車票的退場感到遺憾,那些關於紙質車票的記憶會永遠刻在我們的腦海裏。



走進曆史中的車票





曆史中的車票,沈陽鐵路陳列館。讀者“吳眠”2023年10月攝

吳眠:車輪滾滾,滾過歲月,車票方方,載著故事。今後,滾滾車輪還會繼續在大地上奔忙,而那張小小的車票卻將成為曆史。從最初的硬紙卡,到電腦打印,再到電子車票,這看似漫長的迭代,其實也不過幾十年。畢竟,歲月比車輪跑得還快。

大約三十年前,一張小小的硬紙卡車票把我從小縣城帶到市區參加高考加試,兩個月後,又一張小小的硬紙卡車票把我帶到省城上大學。

自那以後,手中的車票幾經迭代,出發地、目的地也在不斷變更,車票上卻再沒有出現過這座縣城的名字。曾經有一段時間,喜歡把電腦打印的車票作為書簽夾在書裏,如今那些車票已不見蹤影,那些書也不知流落何方。但那一趟趟旅程,卻真實地拓展了我生活的軌跡和空間;那一張張車票,在無形中串起了個人成長的足跡和交通強國建設的步伐。

三十年後,再一次回到這座縣城時,老火車站已經列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在站前廣場上百餘字的碑記裏,簡明扼要地講述著老火車站的曆史。這座老站房,始建於1937年,2018年因高鐵建設麵臨拆除,最終整體平移70米得以保存,平移工程曆時近一年,於2020年7月完工。如今,老火車站已經成為古城一景。廣場上,還有一張特殊的“車票”:自“過去”始發,途經“現在”,開往“未來”。看著這張車票,耳畔仿佛又響起了當年車站廣播裏那標準而柔和的女中音播報……



清華園至沙河車票。讀者“馬TT”供圖

馬TT:本科就讀於北航,學生時代經常從清華園站出發,去延慶、沙河……第一次自己一個人旅行也是從清華園站買的票。後來清華園站關門,最後一天還去送別。再後來清華園站改造成公園開放,我拿著曾經清華園站售出的老車票打卡,留下這張照片,順便還去了重新開放的老清華園站,拿著當年這裏售出的老車票打卡。



遠方與鄉愁



兩個鄉愁。讀者“小獅子”供圖

小獅子:攀枝花到阿克蘇的長途火車的兩頭是我的兩個鄉愁,在紙質車票的時代尤顯厚重。那張藍底白字的小紙片夾在掌心裏,邊緣磨出毛刺,隨著車廂的搖晃被反複撫摸確認。檢票口“哢嗒”一聲剪出的缺口,像是為漫長旅途刻下的印記。窗外,風景從西南的熱烈緩緩過渡到西北的蒼茫;車廂裏,方便麵的氣味與嘈雜的交談交織。記憶因此變得具體而溫暖——在搖晃與停靠之間,旅程被紙質車票承載,也被懷舊封存。



社交媒體曆史內容中的車票。讀者“溫遠山”供圖

溫遠山:截圖內容是多年前發的一篇微博,時間大概是2017年秋季(時間久遠,再加上該賬號已注銷,具體日期實在無法確認)。彼時,我大學還沒畢業。從2015年9月開學起攢下的,家鄉到學校所在城市的往返車票,已有一遝。這個厚度(的車票),是兩年(的積累)。感慨萬千,於是拍下這張照片,發了微博。之後,車票被當作垃圾扔掉。那時我篤定,以後一定還有很多機會去更遠的地方,收集更多車票。

八年過去了,我確實去了更多更遠的地方,票一張一張,買得越來越多,但一張紙質車票也沒有留下,也就無從知曉這八年有多“厚”,無法對比這八年比那兩年“厚”多少。

轉眼間,車票全麵電子化的時代到來。隻要有手機在,人們便不必依賴於一張車票帶來身份確認的安全感。紙質車票是會褪色的,其作為一個集體記憶的載體即將退出曆史舞台。未來,我們的奔赴將全然化作一串串被儲存在服務器裏的數據,不會褪色。

但我在無法打開手機軟件時,像摸著斑駁了的紙質車票一樣摸著屏幕,說,“竟過去這麽多年了。”

最後,希望火車票全麵電子化後,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到不同群體之間媒介接近和使用上的差距,製定多種車票購買備用方案,防止電子化成為一部分人出行的阻礙。



《人在囧途》(2010)劇照。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黃仁勳點名AI時代「這工作最火」:需求翻倍再翻倍
這兩條新聞一起看,是不是過於“諷刺”了?
"雞排哥"童年課堂照片遭曝光,網友稱其手裏有5套房
緬北明家的崛起與覆滅,11人被判死刑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發長文 “開撕“赫敏扮演者艾瑪沃特森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移民局突擊這州1000家庭 近半涉婚姻詐欺 全美或迎大清洗!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上海大師賽觀眾幹擾比賽 揮外國護照被抬離現場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強化“斬首”演練!內蒙古驚見台灣總統府模擬實景
深圳車主“15小時出不了廣東” 公路塞車畫麵極震撼
FT:川普為何又盯上了和他沒有衝突的索羅斯?
政府關門!川普氣炸"凍結民主黨州資金",威脅裁員30萬人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今天,中國居民與紙質火車票道別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25-09-30 22:46:45

今天是國慶中秋長假的第一天。

此刻的你,也許睡得正香,也許打算趁著假期大睡幾天,卻早早醒了隻好隨機刷手機。當然,你也可能正在返鄉途中,或正在前往旅遊目的地,無論去往哪裏,都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其中可能就有好不容搶到車票的火車、高鐵。不過這裏的“搶票”不再指紙質火車票。從今天起,全國範圍內不再出售紙質火車票。

紙質火車票於2025年10月1日正式退出,由電子版接替。

那麽此刻,你是否也想起許多關於車票的過往?上學、回家、旅遊,一段人生、一種體驗。這是車票史,也是生活史。前不久,我們邀請讀者朋友們講述一段往日的火車票故事。有讀者告訴我們,“特地去打了一張30號(指9月30日,可打印紙質火車票的最後一天)出去玩的票,也是給自己打的最後一張票”,還有讀者特地去老火車站拍了一張火車票製式的藝術宣傳圖。

今天,中國居民與紙質火車票道別

2025年9月27日,遼寧義縣老火車站外。讀者“吳眠”攝

不再贅述過多的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他們的車票故事,也歡迎各位在留言區講述你的車票故事。祝國慶中秋長假愉快!



口述|收藏車票記憶的你們

征集與整理|羅東



嘿,一大摞車票

?



一卷藍色動車票。讀者“卷卷”供圖

卷卷:這一摞紙質動車票(僅一部分)源於一個人一段長達十年的雙城生活。

紙質車票是唯一存留的具象化記憶,因為即使再獨特的過往也難免會被大腦封箱,而摞起它們的時候無需言語,盡在已然模糊的票麵信息裏。



一盒子車票。讀者“我有播音腔”供圖

我有播音腔:學生時代,沒有自己的小車,又恰是一個喜歡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年齡,這一摞摞火車票變成了青春的回憶。



2025年的車票。讀者“旺仔劉奶糖”供圖

旺仔劉奶糖:從零到萬。



由車票開啟的階段



褪色的車票。讀者“楊三”供圖

楊三: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從內蒙到海南上學很遠,家裏會給錢買機票,我就把錢拆開,結合學生票優惠買硬座,然後自己再墊錢,利用寒暑假到全國各處去旅行,坐過從三亞到北京的“鐵血”硬座,坐過從昆明到廣州的“鐵腚”硬座,經曆過泰山爬上爬下以後到天津的硬座……好像硬座也硬不過青春的“腚”!

那時候還幻想貼好所有的票,收藏為所謂青春回憶,但作為一個畢業後工作還是常年東奔西走的拖延症患者,那些票最終散在一些預料不到的角落,藏在皮夾裏,藏在書裏,藏在記了一半的手賬本裏,在畢業 14 年後的一些遷徙時刻,它們會突然輕輕散落出來,再見到它們的我內心會一緊然後釋然,那些年的票和那些年的人一樣,終究在時間的作用下“麵目全非”了。

小金魚:2022年7月,大學畢業後要到南方工作,我坐上了從湖北老家到廣州的火車,那是我第一次去廣東,對一路上的風景印象很深刻。那天湖北的天氣特別好,一路到台風剛過境的廣東,密密麻麻的廠房、翠綠龐大的熱帶植物、普通話粵語交替播報的地鐵、突然從天而降的暴雨,構成了我對這裏的最初印象。

三年過去了,我已經打算在廣東定居。那張紅色的火車票一直放在我隨身攜帶的卡包裏,它連接了我的第一和第二故鄉,把我帶向了一個完全陌生、需要從頭開始的城市,把我從清澈“愚蠢”的學生時代帶向更加社會化的職場時代,把我帶向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戀愛……我想我會一直保留這張火車票的,希望它不要像我保存的電影票那樣褪色了。



卡包裏的車票。讀者“赭塵”供圖

赭塵:大學畢業後來北京工作,第一張火車票留存至今。那時家鄉到北京還沒有通高鐵,隻有綠皮火車,需要從縣城坐大巴輾轉到市裏,硬臥睡一夜到北京,在清晨未消散的夜色中開始新人生。

此後便有把火車票保存下來的習慣,逐漸攢了厚厚一遝,假期回家、回母校見師友、異地戀情的奔波、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張張火車票把過去這些行動定格,也把時間折疊徒留折痕。一切都在加速,遺忘變得容易,很多事情過去了就像未曾發生過一樣,但看到票上的目的地,就能回憶複現。如果為自己建造一座純真博物館,我的純真博物館裏必定有這遝火車票,以此紀念所謂的新人生變成舊生活。



與過去道別

小麥:我曾經最期待提前一周和媽一起去火車站領火車票,要拿身份證,還要躲進一個帶簾子的小隔間裏——十分神秘。那張票會成為我下周的談資和每個課間十分鍾的幻想。之後的一周裏,我翻來覆去地把玩,直到帶著它上火車,或許因為這是一張挺貴的票,所以被媽媽好好地收在錢夾裏,“旅行當天再給你”,於是又成了一種盼望。我很久不出遠門了,那張硬硬的正麵藍色背麵黑色的火車票原來就要與我道別。原來我的童年就要與我道別。



那些年的10月1日車票。讀者“姚佳悅Moon”供圖

姚佳悅Moon:紙質火車票退出後遺憾的是可能再也見不到特定日子車票上的標語——“致敬改革開放40年”“祝福祖國”。



兩輛綠皮火車將出站。讀者“賀六渾歡”供圖

賀六渾歡:記得小學的時候還沒有12306,那個時候過年回家都是在代售點買的紅票,泰州到沈陽北,T158次。這些紅票搬過一次家後都找不到了,和紅色車票一起的記憶是白色的車廂和站台上溝幫子燒雞的叫賣聲。後來是藍票或者叫報銷憑證,上大學去每個地方都喜歡給打出來收藏,一直到聽說要取消了才拿出來看,發現好多都已經褪色了。昨天特地去打了一張30號出去玩的票,也是給自己打的最後一張票。無論是丟失的紅票還是褪色的藍票,都是自己青少年一段難忘的回憶。



留在照片裏的車票。讀者“信子”供圖

信子:那些年我們往返的青春都有跡可循,未來的日子也因稚嫩而豐盈。

慢半拍:上次回老家在抽屜翻出一疊夾得整整齊齊的車票,從最開始的紅色車票到後來的高鐵藍色車票,記錄了往返南京求學的四年,也記錄了一小部分鐵路曆史。



車票裏的相處:

家人和陌生人



成為記憶的車票。讀者“葉子”供圖

葉子:2012年夏天,我終於說服了家裏人,同意讓我去省外讀書。那時候還沒有直達的高鐵,從浙江到湖南,要坐14小時的綠皮火車。當我從車站買到紅色的車票時,內心非常激動,把它小心翼翼地夾在錄取通知書裏。媽媽說還沒有出過這麽遠的門,一定要陪我去,去報到的那天,她穿上了嶄新的衣服,帶著家鄉的土和自家做的蠶絲被,和我一起坐上這趟漫長的火車之旅。很多細節其實已經忘記了,隻記得那時候的綠皮車座椅是垂直的,怎麽坐都不舒服,坐我們對麵的也是入學新生,媽媽用很不流利的普通話,試圖和鄰座聊天,但因為語言實在不通而放棄,而我,因為做完闌尾炎手術才一個月,傷口隱隱作痛,這些不舒服已經衝淡了我對遠行的熱情。但當我進入湖南地界,第一次看到牛時,我激動地拉住媽媽一起看。“大驚小怪,牛我們小時候見多了”,媽媽表現得很不屑,但依舊掩蓋不了她對窗外世界的好奇——我和她都沒想到,這是她這輩子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出遠門。

從此,我坐了越來越多的火車,每一張火車票都被我細心地保存下來,可惜,藍色的高鐵票已經開始慢慢褪色。隻是有一些記憶不曾褪去。

記得我大二那年國慶,受朋友之邀,去她家邵東玩(湖南省邵陽市下轄縣城),因為不想坐大巴,我買了淩晨的換乘。但因為晚點,原本1點的換乘,推遲到了早上6點,我不得不在火車站過夜,火車站隻有5個人,四個成年男性和我,還有一位火車站工作人員——她一直站在我不遠處,還時不時看我一下。或許是心大,我直接在火車站的椅子上睡下了,等我醒來,我看到工作人員小姐姐在離我更近的地方看著我,見我醒來,她什麽也沒有說,笑了笑走開。我才後知後覺意識到我這樣的行為很危險,而那位小姐姐很有可能是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我。

這是一個每次想起來都讓我覺得內心暖暖的故事。



《天下無賊》(2004)劇照。

kaba:下麵就是兩件有關火車紙質車票、我印象最深的事情。 第一件事發生在我上大學那年,在一次出行時,我爸為了檢驗我是否能夠順利在大學四年裏乘坐火車、高鐵往返家和學校,一向事事親力親為的他讓我獨立地去取票機取出紙質車票,我當時很驚訝也很嫌麻煩,因為在已經可以用身份證件乘車的時代,再去取紙質車票,多少有一些沒有必要。我沒有去取並向爸爸說明了理由,爸爸有些感慨地說,現在確實和過去乘車不一樣了。

而另一件事也發生在我的大學時光,那天,我結束了旅遊,坐上了回學校的列車,坐在旁邊座位的是一個看起來大我幾歲的大哥,上車時他還熱心地幫我固定車上的小桌板,不久之後,大哥便離開了座位,準備下車,可剛過一會,他麵色有些焦急地帶著列車員又回到了座位旁邊,原來是他的紙質車票遺落座位附近了,在大哥順利找到車票離開後,前麵的乘客疑問道:“用身份證一樣可以出站啊。”顯然大家已經習慣了沒有紙質車票的乘車了。 在看見最近關於紙質車票的新聞前,這兩件流水賬般的小事差不多已經被遺忘在我的腦海當中了。不過我們也不用為紙質車票的退場感到遺憾,那些關於紙質車票的記憶會永遠刻在我們的腦海裏。



走進曆史中的車票





曆史中的車票,沈陽鐵路陳列館。讀者“吳眠”2023年10月攝

吳眠:車輪滾滾,滾過歲月,車票方方,載著故事。今後,滾滾車輪還會繼續在大地上奔忙,而那張小小的車票卻將成為曆史。從最初的硬紙卡,到電腦打印,再到電子車票,這看似漫長的迭代,其實也不過幾十年。畢竟,歲月比車輪跑得還快。

大約三十年前,一張小小的硬紙卡車票把我從小縣城帶到市區參加高考加試,兩個月後,又一張小小的硬紙卡車票把我帶到省城上大學。

自那以後,手中的車票幾經迭代,出發地、目的地也在不斷變更,車票上卻再沒有出現過這座縣城的名字。曾經有一段時間,喜歡把電腦打印的車票作為書簽夾在書裏,如今那些車票已不見蹤影,那些書也不知流落何方。但那一趟趟旅程,卻真實地拓展了我生活的軌跡和空間;那一張張車票,在無形中串起了個人成長的足跡和交通強國建設的步伐。

三十年後,再一次回到這座縣城時,老火車站已經列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在站前廣場上百餘字的碑記裏,簡明扼要地講述著老火車站的曆史。這座老站房,始建於1937年,2018年因高鐵建設麵臨拆除,最終整體平移70米得以保存,平移工程曆時近一年,於2020年7月完工。如今,老火車站已經成為古城一景。廣場上,還有一張特殊的“車票”:自“過去”始發,途經“現在”,開往“未來”。看著這張車票,耳畔仿佛又響起了當年車站廣播裏那標準而柔和的女中音播報……



清華園至沙河車票。讀者“馬TT”供圖

馬TT:本科就讀於北航,學生時代經常從清華園站出發,去延慶、沙河……第一次自己一個人旅行也是從清華園站買的票。後來清華園站關門,最後一天還去送別。再後來清華園站改造成公園開放,我拿著曾經清華園站售出的老車票打卡,留下這張照片,順便還去了重新開放的老清華園站,拿著當年這裏售出的老車票打卡。



遠方與鄉愁



兩個鄉愁。讀者“小獅子”供圖

小獅子:攀枝花到阿克蘇的長途火車的兩頭是我的兩個鄉愁,在紙質車票的時代尤顯厚重。那張藍底白字的小紙片夾在掌心裏,邊緣磨出毛刺,隨著車廂的搖晃被反複撫摸確認。檢票口“哢嗒”一聲剪出的缺口,像是為漫長旅途刻下的印記。窗外,風景從西南的熱烈緩緩過渡到西北的蒼茫;車廂裏,方便麵的氣味與嘈雜的交談交織。記憶因此變得具體而溫暖——在搖晃與停靠之間,旅程被紙質車票承載,也被懷舊封存。



社交媒體曆史內容中的車票。讀者“溫遠山”供圖

溫遠山:截圖內容是多年前發的一篇微博,時間大概是2017年秋季(時間久遠,再加上該賬號已注銷,具體日期實在無法確認)。彼時,我大學還沒畢業。從2015年9月開學起攢下的,家鄉到學校所在城市的往返車票,已有一遝。這個厚度(的車票),是兩年(的積累)。感慨萬千,於是拍下這張照片,發了微博。之後,車票被當作垃圾扔掉。那時我篤定,以後一定還有很多機會去更遠的地方,收集更多車票。

八年過去了,我確實去了更多更遠的地方,票一張一張,買得越來越多,但一張紙質車票也沒有留下,也就無從知曉這八年有多“厚”,無法對比這八年比那兩年“厚”多少。

轉眼間,車票全麵電子化的時代到來。隻要有手機在,人們便不必依賴於一張車票帶來身份確認的安全感。紙質車票是會褪色的,其作為一個集體記憶的載體即將退出曆史舞台。未來,我們的奔赴將全然化作一串串被儲存在服務器裏的數據,不會褪色。

但我在無法打開手機軟件時,像摸著斑駁了的紙質車票一樣摸著屏幕,說,“竟過去這麽多年了。”

最後,希望火車票全麵電子化後,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到不同群體之間媒介接近和使用上的差距,製定多種車票購買備用方案,防止電子化成為一部分人出行的阻礙。



《人在囧途》(2010)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