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接連傳來央視著名主持人因病去世的消息,且他們的年齡都不大,可謂英年早逝。
李詠50歲,羅京48歲,趙赫60歲,方靜44歲,肖曉琳55歲,王歡42歲,且他們都是因患各種癌症而離世的。
到底是為什麽?
難道是因為這項工作壓力山大,或是什麽其他原因,比如職業病?電光輻射?
而其中最讓人為之震驚和痛惜的,莫過於央視財經頻道的主持人,趙赫了。
2022年1月10日,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趙赫因病離世,年僅61歲。
消息傳出後,無數人哀痛。
這位在央視工作了34年的資深主持人,一生低調務實,卻在退休僅6個月後匆匆告別了他熱愛的舞台。
都說人生退休後的60至70歲是黃金十年,可以放下一切,盡情地享受人生奮鬥的成果。
但,趙赫僅僅退了半年,還是在病床上與絕症苦熬著。
更令人唏噓的是,他生前始終未購置房產,臨終前的一句“簡簡單單生活就好”成了他對人生最後的注解。
趙赫的故事,不僅是一位媒體人的職業剪影,更折射出時代洪流下普通人堅守初心的力量。
1987年,他從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進入央視,從此與財經新聞結緣。
從《經濟半小時》到《315晚會》,他以沉穩犀利的風格成為財經報道領域的標杆。
鏡頭前的他總是一身筆挺西裝,語調平和卻擲地有聲,尤其在揭露企業侵權、消費陷阱時,他的追問常讓受訪者汗顏。
趙赫的稿子永遠是自己反複打磨的。
他不喜歡浮誇的詞,隻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這種專業與真誠,讓他贏得了“財經界良心”的美譽。
據和他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鄰居說,趙赫本人一直都很好,低調,又厚道。
曾在央視實習過的小夥伴也說,趙主任不端架子,業務精深,正直善良,是難得的好領導。
然而,光環背後的趙赫卻過著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
在房價尚未瘋漲的年代,他本有機會在北京安家,卻始終選擇租房居住。有同事勸他投資房產,他卻覺得房子夠住就行,錢攢著不如做點實在事。
他的家中陳設簡單,最顯眼的是塞滿書籍的書架和一台老式收音機——
那是他用來聽同行節目的“學習工具”。妻子曾調侃他是“最窮的主持人”,他卻說:“精神富足比什麽都重要。”
趙赫不像其他央視主持人那麽張揚高調,他的話很少,從為人敦厚實在,重情重義,古道熱腸,玩命工作,不會耍小聰明,隻知道踏踏實實地做事。
平常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釣魚,旅行,擺弄大塊頭的切諾基。
這種樸素的生活觀,或許源於趙赫早年的經曆。
他生於1961年,少年時代恰逢物質匱乏的歲月,後來參軍入伍的經曆更錘煉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格。
轉業後,他憑借努力考上廣院,從此將新聞視為終身事業。
在央視的三十餘年裏,他經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與變革,卻始終保持著媒體人的清醒。
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連續加班一個月,製作係列節目解讀危機對普通人的影響;2015年股市震蕩期間,他頂著壓力在節目中提醒觀眾“投資需理性”。
有觀眾寫信感謝他“救了全家積蓄”,他隻回複:“這是我的本分。”
退休前一年,趙赫已察覺身體不適,但依然堅持完成了最後一期《315晚會》的錄製。
導演記得,那天他臉色蒼白,卻堅持不用提詞器:“觀眾信任我們,每一個字都得對得起他們。”
2021年6月正式退休時,他婉拒了所有歡送儀式,隻留下一句“終於有時間陪老伴散步了”。
誰也沒想到,病魔來得如此迅猛。
住院期間,老同事去探望,見他還在病床上整理財經筆記,說要“留給年輕人參考”。
趙赫的離世引發了行業內外對媒體人健康的關注。
有統計顯示,央視近十年至少有10位主持人因癌症去世,長期高強度工作、作息不規律成為隱形殺手。
而趙赫的故事更讓人思考:
在追逐名利成為常態的今天,為何有人能甘守清貧?
他的老搭檔敬一丹在悼文中寫道:能與靠譜的好人共事,是緣分。
的確,趙赫從未炒作過自己的“人設”,但他的專業操守與人格魅力,恰恰是娛樂至死時代最稀缺的珍寶。
如今,再回看他生前的節目,彈幕裏總飄過“致敬”“懷念”的字樣。
趙赫的一生,沒有豪宅名車的光鮮,卻用34年的堅守詮釋了什麽是“鐵肩擔道義”。
當流量與物欲裹挾著太多人狂奔時,這個“不買房的主持人”留下的遺言,像一泓清水,映照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樣——
簡單,卻足夠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