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新聞“熱問”發聲稱,她通過筆試、麵試,甚至在指定醫院經曆了三次體檢且結果全部合格後,終於在2024年8月如願入職福建廈門市海滄區一所幼兒園,成為一名在編教師。然而,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僅持續了約10個月。
9月25日上午,林芳向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回憶:2025年6月15日,一紙解聘通知書送達她的手中,理由是她“隱瞞貧血病史”,林芳說,這一切,都源於她被枕邊人舉報,“是無症狀β型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
>>想不到的“絆腳石”——
自小身體與常人無異,家族中也無“貧血”病史
“產檢時才發現是地貧基因攜帶者”
9月25日上午,林芳告訴大風新聞記者,這場風波的起點,是一份產前診斷報告。
“2023年,我在生育雙胞胎前響應優生優育號召進行篩查,結果顯示為β型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我在拿到報告後既陌生又詫異,陌生是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疾病,我父母也無這種病史;詫異在我既然檢測出了這種病,但我從未出現過貧血症狀,身體也沒有過任何異樣。”
對此情況,孕檢醫生曾回答她稱:基因攜帶者不代表患病,正如原癌基因在每個人身體中都存在,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癌症一樣。基於此回答林芳便認為自己僅是攜帶了基因,並無貧血疾病,2023年7月,林女士還在無貧血的情況下生下了一對雙胞胎。
她入職前,在廈門市三次檢查結果均顯示體檢“合格”,為林芳做招聘體檢的醫院也證實其3次體檢結果均不貧血。
然而,令林芳沒想到的是,這份顯示其為“β型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的產前報告,卻成了她日後職業生涯的“絆腳石”。
>>被教育局解聘——
產檢報告成了舉報材料,
最終致已入職教師遭解聘
據多家媒體報道,林芳前夫自2024年8月起開始對其進行匿名舉報,後於2025年2月轉為實名舉報,核心證據正是那份產前基因報告。
海滄區教育局據此認定,地中海貧血屬於“血液係統疾病”,根據《福建省教師資格申請人員體檢標準》,體檢不合格。盡管醫學專家(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明確表示“攜帶者不應簡單歸於病人”,盡管體檢醫院確認其體檢合格,但海滄區教育局在複核後,仍於2025年6月28日決定維持解聘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教師資格申請人員體檢標準》第三條中曾明確規定:血液係統疾病,不合格。單純性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男性高於90g/L、女性高於80g/L,合格。而林芳此前的體檢報告,均為“合格”。
>>選擇幼師出於熱愛——
“照顧雙胞胎女兒間隙備戰考編,
如今卻因基因導致努力和前途盡毀”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聯係到事件當事人林芳,聽她講述了這場風波背後,更為複雜的情感糾葛與其中的壓力煎熬。
訪談過程中,林芳的聲音雖然平靜,但透著疲憊與無奈。林芳說,她本科畢業,選擇幼師是因為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我在幼兒園實習過,當時就覺得小孩子們很單純、很純粹,你給他們微笑他們也會還你微笑,我愛看孩子們笑,也很享受這份純粹的互動。”
林芳回憶,為了考上幼兒園編製,她在照顧雙胞胎的間隙擠時間學習。“晚上兩個女兒八點多睡下後,我就備考學習到晚上十一二點,早上再比她們起早點兒,用碎片時間學習。等她們醒後,我就把學到的知識,背給她們聽,她們以為我在互動。”林芳說,這份她形容為“純粹”的熱愛,支撐著她度過了備考的艱辛。
然而,入職後的喜悅很快被持續的舉報陰影所籠罩。林芳回憶,2024年4月,她參加了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教師招聘,經過筆試、麵試、體檢,順利入編。2024年8月,教育局紀檢部門通知她,她被人匿名舉報。後經過醫院體檢結果合格,她又順利入編。
“此後近一年,我一直都被人舉報。”林芳說,2025年2月,匿名舉報改為實名舉報,紀檢部門按規定須立案調查。2025年5月,林芳所就職的幼兒園通知她,“被人舉報患有地中海貧血、隱瞞病史”。6月15日,她被幼兒園解聘。
>>被前夫舉報後選擇分手——
解聘根源在於被前夫實名舉報,
“他隻希望我當一個專職主婦”
“2025年6月,我依據有關規定,向海滄區教育局提起複核申請。2025年6月28日,海滄區教育局複核決定維持解聘處理。局長表示,依據醫生的診斷結果改變解聘決定比較牽強。但廈門市紀檢、教育、衛健係統多名相關人士透露,我被解聘的根源在於實名舉報。而舉報者,正是我的前夫。”林芳說,在得知真相後,她向法院起訴了離婚,“離婚後,我因沒有工作和收入,隻爭取到了一個女兒的撫養權。”
談及前夫,林芳不願多言,隻表示對方家中經濟條件優越,希望她當一個專職主婦,不願意讓她在外工作。“他(前夫)之前就讓我辭掉過一份很好的國企工作。他覺得我賺的錢是我的,我沒工作就隻能依賴他。”林芳說,考編過程中前夫都隱藏得很好,甚至給了她一種支持的錯覺,直到她真正考上編製……
回憶過程中,林芳的聲音出現了些許顫抖,短暫沉默後,林芳說:“其實……最痛苦的不是被前夫背叛,也不是離婚,因為離婚是我主動起訴,我已做好了心理準備的。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我在沒收到解聘通知書前,來自單位的壓力。”林芳回憶,因為被舉報,她曾多次接到教育局電話,甚至在正給學生講課時就被教育局帶走,“相關部門時不時來調查我,領導又找我談話……這個過程中,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犯人。可我並沒有做錯什麽,我隻是基因攜帶者又不是病患,更談不上弄虛作假了。”
對於被調查的原因,林芳表示:是教育局頂不住壓力了,“我前夫為了達成他的目的,能把教育局的工作人員都舉報幾十次,報警都解決不了。”
>>相關部門回應——
海滄區教育局稱已將問題記錄
另有省份已明確:“地貧”不影響工作即合格
9月25日上午,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就林芳反映幾個核心問題,向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求證:
1、林女士從報考到被解聘的完整過程中,教育局的決策依據是什麽?
2、為何在醫院三次體檢均合格的情況下,最終會以“無症狀的β地貧基因攜帶者”為由,判定其“隱瞞病史影響體檢結果”?
3、解聘決定是否如林女士所說,主要源於“難以承受其前夫持續實名舉報的壓力”?
海滄區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已將問題做了記錄,會向上級領導匯報。但截至發稿前,未予回應。
據醫療科普信息,“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遺傳性血液疾病,在我國南方地區尤為高發。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平時與正常人無異,若不進行專門的基因篩查,很多人可能終生不知情。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發地區已在政策上做出了更科學、人性化的調整。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體檢通用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地中海貧血(地貧基因攜帶者、靜止型、輕型)且血紅蛋白高於90g/L,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可給予合格。”這一規定,與林芳的遭遇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引發了關於“體檢標準如何更精準反映實際工作能力、避免基因歧視”的更深層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