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中產育兒“追高戰”:30萬成本副作用不斷

中產育兒“追高戰”:30萬成本副作用不斷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09-24 11:34:5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身高1.83米的陸旭從未想過,有一天會為身高這件事而抓狂。

3歲的兒子身高94.6厘米,這本是個接近平均值的數字,在某育兒APP中卻代表著“中下水平”,發出了偏矮預警。根據APP預測,兒子的成年身高可能隻有1.65米,這個數字成為擊垮陸旭心理防線的爆破點。“至少要到170”的執念,讓這個上海家庭陷入一場沒有終點的身高內卷。

三甲醫院內分泌科的診室裏,醫生用不到5分鍾的麵診時間給出了解決方案:4歲起注射生長激素,“肯定能把耽誤的身高補回來。”

這給了陸旭希望。但在此之前,他必須努力讓孩子再多長高些。

同樣在上海,當李睿發現未滿12歲的兒子開始提前發育,骨齡“超齡兩歲”後,這位從事醫療工作的母親也陷入焦慮。為能“170上岸”,她一度想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但身邊的案例也提醒她,如此增高也要承擔相應的代價——近30萬的費用,160斤的體重。

當兩個中產家庭因為孩子的身高問題產生某種交集,為了追高,他們窮盡各種手段——補營養、多運動、早睡眠、做針灸、吃補劑、跑醫院,哪怕其中存在著諸多未經證實的醫學爭議和副作用,哪怕他們的孩子其實並不矮小。

此時,他們麵臨當代育兒最荒誕的抉擇:是相信醫學標準,還是屈服於某種集體焦慮?

當身高成為KPI,那些焦頭爛額忙著給孩子“追高”的父母,是否正親手將孩子的健康權,一起打包賣給了焦慮產業鏈?

“誰不希望娃再高一點?”

孩子3歲前,陸旭和妻子一直沒太關注身高這件事,“因為娃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這是每三個月社區醫院體檢結果告訴他們的。而和其他年齡相當的小朋友玩時,兒子也並沒有矮或高的突兀。這些信息都成了“佛係增高”的資本。

直到今年年初,醫院一場常規體檢顯示,3歲的兒子身高為94.6厘米。為便於觀察兒子的生長發育變化,陸旭便將數據錄入一款育兒APP中,後者不僅可以記錄孩子身高、體重、頭圍等變化,還能給出成年後的預測值。

陸旭身材高大,妻子身高也處平均水平,但APP給出的結果卻令他詫異:1.65米,僅比最新調研得到的中國女性平均身高多1.5公分。盡管陸旭自認為是“增高躺平族”,但這一數字還是讓他和妻子深受打擊。

某育兒APP中,切換參考標準後,陸旭兒子的身高就從中等變成了偏矮(受訪者提供)

焦慮開始了。

以前,家裏雖貼有身高標尺,但用的不多,可自那天起,除了嬰幼兒的例行體檢,陸旭每隔一兩個月就會給兒子測一次身高。之後,他便將數值同步到APP中,這些散點組成的生長曲線始終上揚,但他開心不起來——根據APP提示,兒子曆次身高數據都在國內各標準值之下。

如參照國家衛健委最新《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兒子的身高還處於“中下”水平。但若把標準切換為“中國2005年九省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數據,結果則明顯低於平均值——呈現在圖表上,就是兒子的生長曲線大幅落在代表“中等身高”的綠色區域下麵,後者就像一道及格線,時刻提醒焦慮的家長們:你的孩子又落後了。在陸旭看來,正是這樣的APP放大了身高焦慮。

沒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處於“中下”,哪怕隻是暫時。

身高就像分數,娃還沒上幼兒園,焦慮的家長們就已提前開始計較。有人給孩子報體能班,打籃球、摸高、遊泳、跳繩,因為主流觀點普遍認為這些運動更有利於長高。更隱秘的焦慮則藏在家長們的日常對話中,不斷強化著“身高等於競爭力”的認知鏈條——畢竟,財富可以積累,成績能夠提高,但身高一旦過了窗口期,就很難改變了,“誰不希望娃能再高一點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隻要孩子沒有什麽先天不良,或者嚴重的營養不良,個子長到1米7是大概率的事。”陸旭心裏清楚,身高這件事,七分靠基因,三分靠打拚,按照夫妻雙方的身高推測,兒子將來個頭不會太矮。

但就怕萬一,畢竟基因的作用並非百分百。在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不敢心存僥幸,更不願“坐以待斃”。

這場焦慮迅速具象化為行動。喝牛奶、吃雞蛋,增強營養,早早哄睡,這些還都隻能算是“常規操作”。酸鈣鋅口服液、賴氨酸口服液、氨基丁酸口服液……這些以前認為可吃可不吃的補充劑,如今變成千方百計也要哄孩子吃下。

而生長激素,這個從未想過會與自己有任何關聯的東西,也開始進入陸旭的視野。

醫院對麵的藥房裏,某高素置於食品區的顯眼位置(受訪者提供)

夫妻倆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大量搜索“生長激素”的相關信息,並關注了一些知名兒科醫生的賬號,“主流的意見是盡量別打生長激素,或者會建議你等到娃四五歲之後,根據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打。”但網絡上時有“孩子打完後,肉眼可見地長高了”和“出現一係列副作用,我成為全家罪人”之類的留言,陸旭和妻子也拿不準,決定還是帶著孩子去醫院。

根據社交平台上的信息,陸旭鎖定了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搶到了大半個月之後的一個專家號。內分泌科掛號很難,候診區滿是來看病的男孩女孩,和他們焦慮的家長。

在診室裏,麵對焦灼不安的陸旭,這位在社交媒體上小有名氣的小兒內分泌專家先是詢問有沒有給孩子吃補充劑,之後測了身高,並和上海市的身高標準進行了對比,馬上給出了“確實偏矮”的結論,然後說:“從4歲開始打生長激素,肯定能補回來。”對方特意強調,隻要打針,就能把之前因為沒吃好、沒睡好而耽誤的身高增長補回來。

這個回答給了陸旭以信心和安慰。那一刻,他仿佛覺得抓到了“救命稻草”。

此時距離4歲還有大半年,醫生建議可以先再觀察半年時間,期間可主要靠補充劑來追高。基於對專家的信任,陸旭希望對方能推薦更好的補充劑,對方便遞給他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上麵寫著一家藥房的名字和一款名為“某高素”的產品。

那家藥房就開在醫院正對麵,店內有不少國際品牌的補充劑廣告,食品區的貨架上也擺滿了宣稱能助長高的各種產品,下層是娃哈哈、脈動之類的常見飲品,上層最顯眼位置便是“某高素”,看起來是藥房的主推產品。

這是一款含有γ-氨基丁酸(GABA)的“複合營養素飲”。其主要成分GABA是目前增高圈的明星產品,據傳能夠通過促進生長激素分泌、改善睡眠,來提升兒童生長速率,因而備受家長追捧。

陸旭花了2000多元,一次性買了4個月的量。

回家的路上,陸旭發現,醫生推薦的這款產品既不是非處方藥,也沒有保健品標識,包裝上產品類型的位置赫然印著“風味飲料”四個字,配料裏還有木糖醇和多種水果濃縮液,價格卻是市麵同類產品好幾倍。他進一步以“某高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既沒有官方網站或自營網店,也沒有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甚至連個像樣的新聞稿都沒有。

陸旭事後發現,這款產品並非藥品或保健品,而是風味飲料(受訪者提供)

陸旭的心一下又跌到了穀底。

事實上,早有醫生表示,目前並無證據表明高劑量的GABA能夠促進身高增長,臨床上有關藥品也沒有“增高”“長個”等適應症;且一些飲料廠商在宣傳中援引“GABA促高”的臨床試驗也被指存在設計缺陷,不足以支撐增高結論,長期攝入反而有可能出現嗜睡、頭暈等情況。也有媒體起底這些產品多為普通食品或其他特殊膳食食品,宣傳或暗示增高功效的做法涉嫌違法。但和那些通過販賣焦慮來推廣產品的文章相比,這些澄清幾乎無人問津。

追高

焦慮孩子身高的,遠不隻陸旭一家。同樣生活在上海的李睿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追高”過程。

2024年3月,李睿遞浴巾時偶然瞥見,兒子小宇似乎有了發育的跡象,她馬上讓丈夫幫她再次確認。過去一段時間,以前總在家光屁股的小宇開始注重自己的隱私了,作為醫療行業從業者的李睿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青春期啟動的信號。這也意味著,不到12歲的兒子可能提早發育了,如果是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將來的身高——事實上,小宇長個速度確實開始放緩,5個月才長了兩厘米。

經上海市某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診室檢查後,李睿的擔憂進一步得到印證:未滿12歲的小宇骨齡“超齡兩歲”,骨骺線可能過早閉合,影響骨骼發育。這意味著,這個身高1.56米、體重40公斤的男孩,可能提前停止生長,其成年身高可能止步於1.68米。

“雖然我是醫療行業從業者,但那一刻和所有母親一樣焦慮和擔憂。”李睿以前從沒有擔憂過孩子的身高問題,因為在同齡人中,兒子的身高始終正常,而且兒子很喜歡體育運動,通常來說,運動能夠直接影響骨骼生長促進激素分泌,這些都有益於增高。

“現在男孩的身高最低也要在1.7米,”李睿擔心,孩子未來如果低於這個身高,“將來在人生的很多選擇上都會受到限製。”有調研顯示,這種焦慮具有普遍性,有85.46%的男孩家長都希望孩子的身高超過1.75米,有64.82%的家長希望女孩能夠長到1.65米以上。

李睿也曾考慮過給孩子打生長激素,但身邊的“前車之鑒”讓她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

8年前,李睿的外甥女被預測將來身高隻有1.5米上下,此後連續三年注射生長激素,效果顯著,身高的確長到了1.69米,但將近30萬的花銷以及160斤的體重,成了增高帶來的另一種負擔。

對許多家長而言,卷身高原本是為給孩子增強形象、自信和競爭力,畢竟,身高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人際交往和工作機會,但理想身高的代價——肥胖,卻與初衷背道而馳。

不久後,李睿外甥女將升入大學一年級,因為激素帶來的副作用,她減肥需要付出多於別人的努力,好在已經減下去十多斤。這種艱辛,是李睿不願意看到的。

拒絕生長激素後,她開始為兒子製定了一套增高計劃。

起初是每天跳繩1500個,但因為時間過長、強度過大,很快引發了兒子的激烈反抗。“孩子難以堅持單一運動項目。”她隻好將標準下調,改為每周3次籃球課,外加摸高跳。

為了增加兒子對摸高跳的興趣,她就用自家牆上“家和萬事興”對聯牆貼作為標尺。不到一年時間,小宇就能從勉強觸碰“興”字到能拍打最頂端的“家”。

小宇很有運動天賦,在學校每天都會打網球。為了安排更多有助於增高的運動項目,父親偶爾還會帶他去打羽毛球。

但很快,新的痛點又出現了——睡眠不足。“作業、網課、運動搶奪著有限的晚間時間。”為了保證生長激素分泌高峰前小宇能夠進入深度睡眠,李睿必須學會替孩子做取舍。

原本,小宇身高在班級裏就算中等偏上,開始有計劃地追高後,李睿發現,每月一厘米的長高速度,讓孩子也很有成就感,在運動上慢慢變得主動,不太需要用“誘惑、獎勵、以及威脅的方式”去引導了。

除了運動,在飲食上,李睿經常給孩子做牛羊肉、三文魚等優質蛋白食物,減少油炸類食物。有時孩子很想吃,她就自己動手做。

凡是有利於增高的方法,她都會想試一試,比如給孩子補充鈣片,或用傳統中醫貼敷療法,給孩子在神闕穴、足三裏、湧泉穴等部位貼生長貼,刺激骨骼發育。不過,因為對貼敷膠帶過敏,小宇的皮膚會發癢、抓撓,這讓他有時會拒絕生長貼。

如此增高一年後,小宇的身高終於來到1.71米,李睿在社交平台寫道:“170上岸了。”

回憶整個增高過程,李睿坦言家長還是很受折磨,孩子的自律性差,總是要時刻監督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跟孩子“鬥智鬥勇”。而且,成長的問題並未停止,她下一步還要治療孩子的眼睛、牙齒以及過敏等問題。

高一點,再高一點

對世界衛生組織而言,身高原本隻是一個用來衡量嬰幼兒營養和生長發育水平的指標,它可以幫助衛生工作者提早發現營養不良或過剩的孩子,並及時加以幹預。

但當這一科學指標被賦予更多社會性的意義和期待,比如自信,比如競爭力,比如擇偶的門檻和就業的機會,“內卷”時代的家長很容易被激發出一種超越科學的鬥誌:要高一點,再高一點。

2025年7月16日,暑假剛剛開始,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候診大廳立起生長發育門診的信息牌(攝影/盧伊)

或許因為家長們全力“卷”高,又或得益於營養和醫療條件的大幅提高,中國的孩子正如願變得越來越高。

2020年,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布過關於中國人身高的研究結果:30多年間,中國青少年的增高幅度位列世界前列,19歲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63.5厘米,位列東亞第一。而中國男性也成為全世界增高最快的群體之一。

隻是,家長們對身高的期待值也在水漲船高,更容易被卷入一種集體焦慮——最典型的是,一些自媒體和增高品牌會趁機“叩問”:中國人平均身高位居東亞第一,你家娃拖後腿了嗎?

陸旭曾查詢過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身高標準,他發現國內標準明顯更高。比如按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兒童生長標準,兒子3歲時的身高在正常範圍內,但按上海市2015年和2008年的兩套標準看,兒子同“標準身高”的差距分別為1.80和4.74公分。對此,甚至有學者在書中吐槽道,為什麽上海嬰幼兒的生長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這麽多,堪比上海孩子的PISA能力測試在全世界的排名,“身處上海的家長可真不容易,因為焦慮來源太多了。”

去年,《上海市0-3歲嬰幼兒發展要點與支持策略(試行稿)》下調了身高標準後,陸旭兒子的身高已處於正常範圍,但也相對貼近下限,這仍難免引發他的擔憂。

如今,“卷”孩子身高的家長不在少數,除了在營養、運動和睡眠方麵做到近乎完美以外,還會窮盡各種各樣的方法追高——打針、針灸、吃補充劑、看身高門診。

張麗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生長發育門診的兒科醫生。剛剛過去的暑假,她發現接診量比平時多了三分之一,號源每天都是滿號狀態。在這裏,走廊裏擠滿了心急的家長,以及對身高還沒有概念的孩子。

對此,醫院早早就在候診大廳掛出宣傳牌,提出“孩子能長多高,不取決於年齡,取決於骨齡”,並提示“一直坐在班級前三排,衣服大小很久沒換”的孩子可來就診。每個周末,醫院還會策劃一場關於兒童生長發育的線上講座以及義診活動,其中大部分講座內容都與增高有關。

門診就像一麵鏡子,反射出標準異化下的育兒生態。

“現在的家長真的很焦慮。”張麗接診過程中,總會發現一些並不存在身高問題的兒童,他們的家長們隻是看到周圍其他家長帶孩子去生長發育門診就診,便也“跟風”看病,“實際上,這些孩子隻需調整運動、睡眠、飲食等生活方式就行。”

工作中,張麗需要打消家長對孩子身高的焦慮和執念,並反複解釋“什麽才是真正的生長異常”。但還是有人更願相信“神奇增高方案”,甚至越快越好、越高越好,哪怕這根本不符合科學規律。

再有2個月,陸旭的兒子就要滿4歲了,這也是他和妻子最後的抉擇窗口,夫妻倆還在猶豫,究竟是當機立斷給孩子打生長激素,還是再等等看。

一旦開始注射,就不能輕易停下。一位醫生曾告訴他們,打生長激素的費用會隨著孩子體重的增加遞增至4000-6000元/針,這意味著,為了孩子的“理想身高”,他們每月要支付稍稍有些吃力的代價,但效果和副作用就像開盲盒,充滿了不確定性。

陸旭有時也會覺得很荒謬,他隱隱覺得,“養娃就像用飼料和添加劑養牛馬一樣”,這個比喻讓夫婦倆不寒而栗,卻又不得不隨波逐流。在這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他們的身高追逐戰才剛開了個頭。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家中去世:係清華畢業生
全球頂級肺癌專家宣布:我患晚期肺癌三年了
19歲西班牙神顏公主久違亮相,舉手投足很自信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白宮官員:預計政府將關門,民主黨將付出沉重代價
恨意難平!特朗普連發四帖 猛批FBI前局長科米
美巴長談 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50年最大轉向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最新報告:中國去年新安裝近30萬台機器人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政府再向美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川普18歲孫女自創服飾品牌"白宮拍廣告",挨轟:公器私用
埃及旅行失聯中國女孩:她被拘禁 警方未透露原因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產育兒“追高戰”:30萬成本副作用不斷

鳳凰weekly 2025-09-24 11:34:50

身高1.83米的陸旭從未想過,有一天會為身高這件事而抓狂。

3歲的兒子身高94.6厘米,這本是個接近平均值的數字,在某育兒APP中卻代表著“中下水平”,發出了偏矮預警。根據APP預測,兒子的成年身高可能隻有1.65米,這個數字成為擊垮陸旭心理防線的爆破點。“至少要到170”的執念,讓這個上海家庭陷入一場沒有終點的身高內卷。

三甲醫院內分泌科的診室裏,醫生用不到5分鍾的麵診時間給出了解決方案:4歲起注射生長激素,“肯定能把耽誤的身高補回來。”

這給了陸旭希望。但在此之前,他必須努力讓孩子再多長高些。

同樣在上海,當李睿發現未滿12歲的兒子開始提前發育,骨齡“超齡兩歲”後,這位從事醫療工作的母親也陷入焦慮。為能“170上岸”,她一度想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但身邊的案例也提醒她,如此增高也要承擔相應的代價——近30萬的費用,160斤的體重。

當兩個中產家庭因為孩子的身高問題產生某種交集,為了追高,他們窮盡各種手段——補營養、多運動、早睡眠、做針灸、吃補劑、跑醫院,哪怕其中存在著諸多未經證實的醫學爭議和副作用,哪怕他們的孩子其實並不矮小。

此時,他們麵臨當代育兒最荒誕的抉擇:是相信醫學標準,還是屈服於某種集體焦慮?

當身高成為KPI,那些焦頭爛額忙著給孩子“追高”的父母,是否正親手將孩子的健康權,一起打包賣給了焦慮產業鏈?

“誰不希望娃再高一點?”

孩子3歲前,陸旭和妻子一直沒太關注身高這件事,“因為娃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這是每三個月社區醫院體檢結果告訴他們的。而和其他年齡相當的小朋友玩時,兒子也並沒有矮或高的突兀。這些信息都成了“佛係增高”的資本。

直到今年年初,醫院一場常規體檢顯示,3歲的兒子身高為94.6厘米。為便於觀察兒子的生長發育變化,陸旭便將數據錄入一款育兒APP中,後者不僅可以記錄孩子身高、體重、頭圍等變化,還能給出成年後的預測值。

陸旭身材高大,妻子身高也處平均水平,但APP給出的結果卻令他詫異:1.65米,僅比最新調研得到的中國女性平均身高多1.5公分。盡管陸旭自認為是“增高躺平族”,但這一數字還是讓他和妻子深受打擊。

某育兒APP中,切換參考標準後,陸旭兒子的身高就從中等變成了偏矮(受訪者提供)

焦慮開始了。

以前,家裏雖貼有身高標尺,但用的不多,可自那天起,除了嬰幼兒的例行體檢,陸旭每隔一兩個月就會給兒子測一次身高。之後,他便將數值同步到APP中,這些散點組成的生長曲線始終上揚,但他開心不起來——根據APP提示,兒子曆次身高數據都在國內各標準值之下。

如參照國家衛健委最新《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兒子的身高還處於“中下”水平。但若把標準切換為“中國2005年九省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數據,結果則明顯低於平均值——呈現在圖表上,就是兒子的生長曲線大幅落在代表“中等身高”的綠色區域下麵,後者就像一道及格線,時刻提醒焦慮的家長們:你的孩子又落後了。在陸旭看來,正是這樣的APP放大了身高焦慮。

沒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處於“中下”,哪怕隻是暫時。

身高就像分數,娃還沒上幼兒園,焦慮的家長們就已提前開始計較。有人給孩子報體能班,打籃球、摸高、遊泳、跳繩,因為主流觀點普遍認為這些運動更有利於長高。更隱秘的焦慮則藏在家長們的日常對話中,不斷強化著“身高等於競爭力”的認知鏈條——畢竟,財富可以積累,成績能夠提高,但身高一旦過了窗口期,就很難改變了,“誰不希望娃能再高一點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隻要孩子沒有什麽先天不良,或者嚴重的營養不良,個子長到1米7是大概率的事。”陸旭心裏清楚,身高這件事,七分靠基因,三分靠打拚,按照夫妻雙方的身高推測,兒子將來個頭不會太矮。

但就怕萬一,畢竟基因的作用並非百分百。在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不敢心存僥幸,更不願“坐以待斃”。

這場焦慮迅速具象化為行動。喝牛奶、吃雞蛋,增強營養,早早哄睡,這些還都隻能算是“常規操作”。酸鈣鋅口服液、賴氨酸口服液、氨基丁酸口服液……這些以前認為可吃可不吃的補充劑,如今變成千方百計也要哄孩子吃下。

而生長激素,這個從未想過會與自己有任何關聯的東西,也開始進入陸旭的視野。

醫院對麵的藥房裏,某高素置於食品區的顯眼位置(受訪者提供)

夫妻倆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大量搜索“生長激素”的相關信息,並關注了一些知名兒科醫生的賬號,“主流的意見是盡量別打生長激素,或者會建議你等到娃四五歲之後,根據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打。”但網絡上時有“孩子打完後,肉眼可見地長高了”和“出現一係列副作用,我成為全家罪人”之類的留言,陸旭和妻子也拿不準,決定還是帶著孩子去醫院。

根據社交平台上的信息,陸旭鎖定了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搶到了大半個月之後的一個專家號。內分泌科掛號很難,候診區滿是來看病的男孩女孩,和他們焦慮的家長。

在診室裏,麵對焦灼不安的陸旭,這位在社交媒體上小有名氣的小兒內分泌專家先是詢問有沒有給孩子吃補充劑,之後測了身高,並和上海市的身高標準進行了對比,馬上給出了“確實偏矮”的結論,然後說:“從4歲開始打生長激素,肯定能補回來。”對方特意強調,隻要打針,就能把之前因為沒吃好、沒睡好而耽誤的身高增長補回來。

這個回答給了陸旭以信心和安慰。那一刻,他仿佛覺得抓到了“救命稻草”。

此時距離4歲還有大半年,醫生建議可以先再觀察半年時間,期間可主要靠補充劑來追高。基於對專家的信任,陸旭希望對方能推薦更好的補充劑,對方便遞給他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上麵寫著一家藥房的名字和一款名為“某高素”的產品。

那家藥房就開在醫院正對麵,店內有不少國際品牌的補充劑廣告,食品區的貨架上也擺滿了宣稱能助長高的各種產品,下層是娃哈哈、脈動之類的常見飲品,上層最顯眼位置便是“某高素”,看起來是藥房的主推產品。

這是一款含有γ-氨基丁酸(GABA)的“複合營養素飲”。其主要成分GABA是目前增高圈的明星產品,據傳能夠通過促進生長激素分泌、改善睡眠,來提升兒童生長速率,因而備受家長追捧。

陸旭花了2000多元,一次性買了4個月的量。

回家的路上,陸旭發現,醫生推薦的這款產品既不是非處方藥,也沒有保健品標識,包裝上產品類型的位置赫然印著“風味飲料”四個字,配料裏還有木糖醇和多種水果濃縮液,價格卻是市麵同類產品好幾倍。他進一步以“某高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既沒有官方網站或自營網店,也沒有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甚至連個像樣的新聞稿都沒有。

陸旭事後發現,這款產品並非藥品或保健品,而是風味飲料(受訪者提供)

陸旭的心一下又跌到了穀底。

事實上,早有醫生表示,目前並無證據表明高劑量的GABA能夠促進身高增長,臨床上有關藥品也沒有“增高”“長個”等適應症;且一些飲料廠商在宣傳中援引“GABA促高”的臨床試驗也被指存在設計缺陷,不足以支撐增高結論,長期攝入反而有可能出現嗜睡、頭暈等情況。也有媒體起底這些產品多為普通食品或其他特殊膳食食品,宣傳或暗示增高功效的做法涉嫌違法。但和那些通過販賣焦慮來推廣產品的文章相比,這些澄清幾乎無人問津。

追高

焦慮孩子身高的,遠不隻陸旭一家。同樣生活在上海的李睿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追高”過程。

2024年3月,李睿遞浴巾時偶然瞥見,兒子小宇似乎有了發育的跡象,她馬上讓丈夫幫她再次確認。過去一段時間,以前總在家光屁股的小宇開始注重自己的隱私了,作為醫療行業從業者的李睿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青春期啟動的信號。這也意味著,不到12歲的兒子可能提早發育了,如果是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將來的身高——事實上,小宇長個速度確實開始放緩,5個月才長了兩厘米。

經上海市某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診室檢查後,李睿的擔憂進一步得到印證:未滿12歲的小宇骨齡“超齡兩歲”,骨骺線可能過早閉合,影響骨骼發育。這意味著,這個身高1.56米、體重40公斤的男孩,可能提前停止生長,其成年身高可能止步於1.68米。

“雖然我是醫療行業從業者,但那一刻和所有母親一樣焦慮和擔憂。”李睿以前從沒有擔憂過孩子的身高問題,因為在同齡人中,兒子的身高始終正常,而且兒子很喜歡體育運動,通常來說,運動能夠直接影響骨骼生長促進激素分泌,這些都有益於增高。

“現在男孩的身高最低也要在1.7米,”李睿擔心,孩子未來如果低於這個身高,“將來在人生的很多選擇上都會受到限製。”有調研顯示,這種焦慮具有普遍性,有85.46%的男孩家長都希望孩子的身高超過1.75米,有64.82%的家長希望女孩能夠長到1.65米以上。

李睿也曾考慮過給孩子打生長激素,但身邊的“前車之鑒”讓她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

8年前,李睿的外甥女被預測將來身高隻有1.5米上下,此後連續三年注射生長激素,效果顯著,身高的確長到了1.69米,但將近30萬的花銷以及160斤的體重,成了增高帶來的另一種負擔。

對許多家長而言,卷身高原本是為給孩子增強形象、自信和競爭力,畢竟,身高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人際交往和工作機會,但理想身高的代價——肥胖,卻與初衷背道而馳。

不久後,李睿外甥女將升入大學一年級,因為激素帶來的副作用,她減肥需要付出多於別人的努力,好在已經減下去十多斤。這種艱辛,是李睿不願意看到的。

拒絕生長激素後,她開始為兒子製定了一套增高計劃。

起初是每天跳繩1500個,但因為時間過長、強度過大,很快引發了兒子的激烈反抗。“孩子難以堅持單一運動項目。”她隻好將標準下調,改為每周3次籃球課,外加摸高跳。

為了增加兒子對摸高跳的興趣,她就用自家牆上“家和萬事興”對聯牆貼作為標尺。不到一年時間,小宇就能從勉強觸碰“興”字到能拍打最頂端的“家”。

小宇很有運動天賦,在學校每天都會打網球。為了安排更多有助於增高的運動項目,父親偶爾還會帶他去打羽毛球。

但很快,新的痛點又出現了——睡眠不足。“作業、網課、運動搶奪著有限的晚間時間。”為了保證生長激素分泌高峰前小宇能夠進入深度睡眠,李睿必須學會替孩子做取舍。

原本,小宇身高在班級裏就算中等偏上,開始有計劃地追高後,李睿發現,每月一厘米的長高速度,讓孩子也很有成就感,在運動上慢慢變得主動,不太需要用“誘惑、獎勵、以及威脅的方式”去引導了。

除了運動,在飲食上,李睿經常給孩子做牛羊肉、三文魚等優質蛋白食物,減少油炸類食物。有時孩子很想吃,她就自己動手做。

凡是有利於增高的方法,她都會想試一試,比如給孩子補充鈣片,或用傳統中醫貼敷療法,給孩子在神闕穴、足三裏、湧泉穴等部位貼生長貼,刺激骨骼發育。不過,因為對貼敷膠帶過敏,小宇的皮膚會發癢、抓撓,這讓他有時會拒絕生長貼。

如此增高一年後,小宇的身高終於來到1.71米,李睿在社交平台寫道:“170上岸了。”

回憶整個增高過程,李睿坦言家長還是很受折磨,孩子的自律性差,總是要時刻監督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跟孩子“鬥智鬥勇”。而且,成長的問題並未停止,她下一步還要治療孩子的眼睛、牙齒以及過敏等問題。

高一點,再高一點

對世界衛生組織而言,身高原本隻是一個用來衡量嬰幼兒營養和生長發育水平的指標,它可以幫助衛生工作者提早發現營養不良或過剩的孩子,並及時加以幹預。

但當這一科學指標被賦予更多社會性的意義和期待,比如自信,比如競爭力,比如擇偶的門檻和就業的機會,“內卷”時代的家長很容易被激發出一種超越科學的鬥誌:要高一點,再高一點。

2025年7月16日,暑假剛剛開始,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候診大廳立起生長發育門診的信息牌(攝影/盧伊)

或許因為家長們全力“卷”高,又或得益於營養和醫療條件的大幅提高,中國的孩子正如願變得越來越高。

2020年,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布過關於中國人身高的研究結果:30多年間,中國青少年的增高幅度位列世界前列,19歲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63.5厘米,位列東亞第一。而中國男性也成為全世界增高最快的群體之一。

隻是,家長們對身高的期待值也在水漲船高,更容易被卷入一種集體焦慮——最典型的是,一些自媒體和增高品牌會趁機“叩問”:中國人平均身高位居東亞第一,你家娃拖後腿了嗎?

陸旭曾查詢過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身高標準,他發現國內標準明顯更高。比如按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兒童生長標準,兒子3歲時的身高在正常範圍內,但按上海市2015年和2008年的兩套標準看,兒子同“標準身高”的差距分別為1.80和4.74公分。對此,甚至有學者在書中吐槽道,為什麽上海嬰幼兒的生長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這麽多,堪比上海孩子的PISA能力測試在全世界的排名,“身處上海的家長可真不容易,因為焦慮來源太多了。”

去年,《上海市0-3歲嬰幼兒發展要點與支持策略(試行稿)》下調了身高標準後,陸旭兒子的身高已處於正常範圍,但也相對貼近下限,這仍難免引發他的擔憂。

如今,“卷”孩子身高的家長不在少數,除了在營養、運動和睡眠方麵做到近乎完美以外,還會窮盡各種各樣的方法追高——打針、針灸、吃補充劑、看身高門診。

張麗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生長發育門診的兒科醫生。剛剛過去的暑假,她發現接診量比平時多了三分之一,號源每天都是滿號狀態。在這裏,走廊裏擠滿了心急的家長,以及對身高還沒有概念的孩子。

對此,醫院早早就在候診大廳掛出宣傳牌,提出“孩子能長多高,不取決於年齡,取決於骨齡”,並提示“一直坐在班級前三排,衣服大小很久沒換”的孩子可來就診。每個周末,醫院還會策劃一場關於兒童生長發育的線上講座以及義診活動,其中大部分講座內容都與增高有關。

門診就像一麵鏡子,反射出標準異化下的育兒生態。

“現在的家長真的很焦慮。”張麗接診過程中,總會發現一些並不存在身高問題的兒童,他們的家長們隻是看到周圍其他家長帶孩子去生長發育門診就診,便也“跟風”看病,“實際上,這些孩子隻需調整運動、睡眠、飲食等生活方式就行。”

工作中,張麗需要打消家長對孩子身高的焦慮和執念,並反複解釋“什麽才是真正的生長異常”。但還是有人更願相信“神奇增高方案”,甚至越快越好、越高越好,哪怕這根本不符合科學規律。

再有2個月,陸旭的兒子就要滿4歲了,這也是他和妻子最後的抉擇窗口,夫妻倆還在猶豫,究竟是當機立斷給孩子打生長激素,還是再等等看。

一旦開始注射,就不能輕易停下。一位醫生曾告訴他們,打生長激素的費用會隨著孩子體重的增加遞增至4000-6000元/針,這意味著,為了孩子的“理想身高”,他們每月要支付稍稍有些吃力的代價,但效果和副作用就像開盲盒,充滿了不確定性。

陸旭有時也會覺得很荒謬,他隱隱覺得,“養娃就像用飼料和添加劑養牛馬一樣”,這個比喻讓夫婦倆不寒而栗,卻又不得不隨波逐流。在這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他們的身高追逐戰才剛開了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