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台灣時間30日上午在韓國釜山舉行了備受矚目的麵對麵會晤,據外媒指出,兩人會麵現場氣氛甚佳,川普在會後甚至以極度樂觀的“12
分”來形容這次成果。在雙方同意降低部分關稅、中國承諾恢複採購美國大豆和稀土後,這場緊張多時的貿易戰似乎迎來了短暫的解凍期。然而,分析師普遍保持審慎,全球股市也沒有應聲而漲,問題出在哪?一位專家指出,川普宣布的關稅下調,其實隻調到這裡。中國說的稀土恢複採購,也少了關鍵細節。
“我想,如果以 0 到 10 分為滿分,我會說這次會麵是 12 分,”川普在與習近平會麵後,向媒體表示。
根據《美聯社》報導,川普在空軍一號上告訴記者,美國將對中國此前因芬太尼銷售而被施加的 20% 懲罰性關稅下調至
10%。這項調整使針對中國商品的總體合併關稅率從先前的 57% 降至
47%,並稱此變動“立即生效”。作為回報,北京方麵已同意解除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製,並承諾將恢複採購美國大豆。
川普表示,兩國領導人還討論了向中國出口更多先進電腦芯片的事宜,並透露英偉達(Nvidia)將與中國官員進行相關洽談。他對迅速達成一項全麵貿易協議表示樂觀,稱雙方之間已“沒有太多主要的障礙”。
媒體也問到是否有談論到台灣議題,川普則表示“沒有提到台灣,也沒有被討論。”
川普在會後將返回華府,而習近平則將留在釜山,參加31日正式開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
而為了延續這一正麵氣勢,川普也計劃於明年四月訪問中國,而習近平則會在之後訪問美國。
川習會氣氛好,兩大國長期摩擦仍待考驗
不過儘管川普釋出了極度樂觀的信號,這場為期 100 分鍾的會談在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仍留下了持續緊張的潛力。
習近平在會談開始時透過翻譯表示,鑑於兩國國情不同,彼此“不總能達成共識”,同時承認作為領先經濟體,“不時出現摩擦是正常的”。
報導提到,雙方都尋求在製造業、AI等新興科技領域取得主導地位,並在俄烏戰爭等全球事務上採取不同立場,這些都是持續存在的摩擦點。然而,兩國領導人都互相意識到,沒有一方願意冒險破壞全球經濟,從而危及自身的國家利益和繁榮。
這次會談地點選在釜山的一處軍事基地,儘管場地簡樸,但其意義重大。在此之前,雙方官員已在吉隆坡為兩國領導人會談奠定基礎,中方貿易談判代表稱他們已達成“初步共識”,這個說法也得到美國財政部長的證實。
國防民主基金會中國項目資深總監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指出,檯麵上的這項協議“符合我們今年以來所看到的情形:將短期穩定包裝成戰略進展”。雖然這次停戰為市場提供了喘息機會,但兩國在施壓手段上的使用已進入常態化。美方倚賴關稅手段,而中方則利用稀土這種製造高科技產品的關鍵礦物作為其經濟籌碼。
辛格爾頓認為,這隻是在“管理波動性”,更深層次的競爭仍在持續。
策略諮詢和風險情報公司TD International執行長特魯斯代爾(Jay
Truesdale)分析,習近平有望藉此機會,向對美國關稅政策感到沮喪的國家展示中國作為“可靠夥伴”的姿態,進一步鞏固雙邊與多邊關係。

美中會談上,雙方都尋求在製造業、AI取得主導地位。取自X@SpoxCHN_MaoNing
市場反應審慎:樂觀定調下的“戰術性暫停”
《路透》則報導,雖然川普以極度樂觀的“12
分”來形容他與習近平的會晤成果,但金融市場的反應卻顯得更為審慎,並未出現全麵的“風險偏好”(risk-on) 反彈。
投資銀行Saxo首席投資策略師查納納(Charu
Chanana)認為,這次會晤看起來像是一個重置美中敘事、重啟部分貿易渠道以恢複信心的“初步嚐試”。不過,他強調許多細節仍不清楚,例如稀土出口沒有時間表,大豆採購不確定市場實際需求,且沒有提及英偉達的Blackwell芯片。
多數分析師傾向於將這次川習會視為緊張關係中的一次“暫停”或“降溫”,而非長期結構性問題的解決。
道富環球投資管理高級固定收益策略師盧(Masahiko
Loo)明確指出,這次會晤代表著“戰術性暫停或暫時降級,而非結構性突破”。他認為農業和科技等關鍵部門獲得了短期支持,但潛在的緊張局勢仍然存在,且結構性脫鉤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儘管市場情緒謹慎,但普遍認為這次會晤為進一步的溝通打開了大門。
川普宣布對中關稅下調,並非調到零
星展集團首席中國與香港經濟學家紀沫認為,川習會確認了自四月以來貿易緊張局勢持續穩定的跡象,市場將對此消息做出積極反應,尤其是在股票和商品領域。
不過,他提醒市場應清楚了解,儘管川普宣布總體關稅從 57% 降至
47%,這項變動本質上隻是將某一部分現有懲罰性關稅(如芬太尼相關)降低,對於美國長期的貿易動態而言並非“有意義的轉變”,市場不應過度樂觀解讀。
川習會的積極結果,特別是關稅的具體減讓和關鍵商品貿易的恢複,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注入了急需的穩定劑,這項“初步共識”成功緩解了短期內貿易戰全麵升級的風險,為雙方未來的進一步對話鋪平了道路。
然而,專家也警告,在科技主導權、地緣政治影響力等結構性問題上,兩國的競爭本質仍未改變,金融市場對此的謹慎態度反映了投資者需要看到實質且持續的穩定性,才能對美中關係抱持長期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