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紅星新聞報道了《秦嶺4·21失聯事件遇難者家屬起訴救援隊等各方 一公益救援者:好心救援卻被告》
一事。此事起源於今年4月21日,兩名驢友在陝西秦嶺“光鹿跑兵冰”路線徒步穿越失聯,雖經救援,但兩人被發現時都已遇難,事後一名遇難者家屬將公益、商業救援力量,以及相約爬山的同行人員、事發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起訴至法院,案件在9月17日公開審理。
19日晚,作為此次訴訟的被告人之一,原秦嶺牛馬隊主要成員楊某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采訪,他披露了4·21秦嶺失聯搜救行動的部分細節以及家屬起訴的主要原因。
▲部分參與救援的人員在法庭外等候
“有點膈應。”這是楊某談到自己被起訴時的第一反應。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陝西當地有一個專門的戶外應急微信群,主要是為了預防山地事故、驢友互相照顧而建立。4月21日晚,在該微信群內,楊某收到失聯驢友同伴的求助。當天晚上9點多救援行動就已經開始,此時,還未能與失聯者家屬取得聯係。
據介紹,按照正常的救援模式,救援分為主動介入和政府介入。政府介入時需要經曆先報警、尋找救援力量、救援準備、開始救援。而失聯這種求救,如果不是當事人報警,或者沒有明顯搜救範圍的,必須要家屬抵達現場。
“而救援力量主動介入,那就是在沒報警之前,救援已經展開。當天的情況根本無法說明失聯者確實失聯,隻能說可能失聯,可能在繼續行進中,也可能走其他路線下撤。我們一直到22日早晨4點30分左右,才徹底確認失聯者可能迷路,或者下撤到非常規路線。”楊某說,從救援隊發布尋人信息開始,也就是21日晚9點多,救援開始。“我們發布了尋人信息,有人找到了失聯者家屬,最後家屬聯係到我們。”
楊某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失聯者家屬找到他之後承諾,讓他找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參與救援,失聯者家屬願意每人支付1000元。“然後找了一兩個小時,也就湊了十個人。”但其實這1000元對於搜救隊員來說,“費力不討好罷了,更不要說經濟支出了。”楊某說,搜救一次熬夜一宿,搜救一天這種高負荷和心理壓力需要很長時間來撫平。
楊某介紹,隨後,救援隊製定三條救援路線,兵分三路,發現兩名失聯者遇難的地點,都在其中一條附近。“幹人洞溝和主路接頭的丁字口附近,那裏沒有庇護點,隻是草坪,但往下再走十米就有幾個石洞。”楊某說,失聯者遇難的具體細節,永遠不可能被還原了。
發現遇難者的具體時間楊某沒有透露,他隻說是在22日中午12點之前;22日晚上10點左右,楊某所在的救援隊終於下山。期間他們沒有吃一口熱飯、喝一口熱水,上山時隻攜帶了家屬臨時購買的水、方便麵、小麵包。
“家屬22號當晚就說了,要起訴我們,我就沒當回事,以為她是氣頭上。快到9月份時,突然收到法院傳票,才知道被起訴。”楊某說,“(家屬)起訴我的理由是我阻止她報警,耽誤最佳救援時間,實際上是如果不是我們(主動)介入救援,估計她親屬遺體都找不到,她可能還不知道出事了。
對於其是否曾阻擋家屬報警,楊某並未直麵回應,而是說:“不是不建議報警,而是一條40公裏的徒步路線,路口幾十個,初步排查正在全麵進行,人是還在行進還是下撤,還是迷路或者其他原因,猶未可知。”
楊某稱,原來所在的秦嶺牛馬隊受此次事件影響,在今年6月份宣布解散。而正是因為此事,秦嶺牛馬隊在此後的救援中不再參加任何的主動介入救援。“隊伍不再以主動救援為主,也不參加公益救援,重新定義了隊伍性質就解散了。”雖然目前秦嶺牛馬隊這一稱呼,很多戶外愛好者隊員還在使用,但是很多過去的老隊員已經不參與救援行動,不管是以前的公益救援還是現在的收費救援,已經變成一個戶外愛好者團體。
這次被起訴後,楊某自述卸下來一身“光環”。過去有人找他求助,幫和不幫都會讓他難受。“現在好了,直接拒絕。玩戶外最讓我疲憊的就是救援這兩年,有時候飯都吃不起還要去搜救,就好像一副無形的枷鎖。經曆了這種事情,風水輪流轉,誰也不必慣著誰。”
紅星新聞記者嚐試聯係此次起訴的遇難者家屬以及其代理律師,未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