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事發上海知名三甲醫院,女子崩潰:就診過程被偷拍放網上

事發上海知名三甲醫院,女子崩潰:就診過程被偷拍放網上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於 2025-09-19 20:35: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醫院就診後,發現其看診視頻,未經同意就被發布在,該醫生的社交平台賬號上,雖然麵部有被打碼,但身形、聲音和病史等細節,讓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認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拍攝就診過程,網上公開發布後朋友來問,回想自己的就診經曆。李女士表示,當天就已經感覺到不適。

6月13日,李女士按照預約時間,前往上海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就診,進入診室後,就看到除醫生之外,還有四五個身著醫護裝的年輕人在診室裏。

隻見上述幾名年輕人時而交頭接耳,時而低頭記錄,但始終無人告知李女士他們的身份以及在場的原因。“坐在診椅上,感覺像是被圍觀。”整個問診過程,這些人一直沒有離開過診室。

因急於問診,李女士隻得按捺住不適,全神貫注於與醫生交流。她表示,在就診過程中並未察覺有拍攝設備正記錄其看診情況,也無人告知會被用作“診療素材”,更沒有意識到一次普通就診會在一個月後給自己帶來巨大困擾。

7月中旬,李女士收到朋友轉來的一條視頻,“問視頻裏的人是不是我”,點開視頻的瞬間,她就一陣頭皮發麻,視頻內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診的經曆。盡管在公開發布的視頻中,對自己麵部做過小範圍馬賽克處理,但衣著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話語聲,以及醫生分析病情過程中提及的關鍵病史信息,都讓朋友“一眼認出”,也讓其陷入尷尬與不安。

醫生賬號公開發布的視頻(受訪者供圖)

該醫生視頻賬號的“門診實錄”合集,發布了78個患者看診案例

“太生氣了,我感覺自己的隱私被徹底侵犯了。”說起看見視頻的瞬間,李女士語氣還是很激動。“當時整個人都懵了。從進入診室到離開,沒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攝,更不用說征求我的明確同意了。”李女士強調,“看病是極其私密的事,誰願意未經同意就把它公之於眾?”

李女士的經曆被報道後,不少網友感同身受:真的很過分。

患者隱私保護應該如何認定?僅麵部打碼是否算盡到隱私保護義務?事實上,李女士的經曆並非個案。在自媒體日益普遍的時代,這一幕已在眾多患者身上上演。

記者調查發現,全國不少三甲醫院的醫生均在各大平台開設“科普賬號”,且普遍采用“專業解讀+病例分享”的模式,通過真實診療場景增強科普內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賬號通常擁有可觀的粉絲數,所發布的案例視頻常獲得數千點讚和評論,但在患者隱私保護方麵卻存在明顯漏洞和隱患。

許多有此經曆的患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達不滿

社交平台上,為數不少的網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為公開發布視頻裏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權沒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間被拍攝,醫生告知會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診期間看到相機,可拍攝人員未明確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攝,視頻就直接被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發現或投訴後才下架

為規範醫療科普內容創作,保護患者的權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麵行為清單”,其中明確指出“禁止發布違背倫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究竟要怎樣界定“侵犯他人隱私”的標準,各方的意見不一。

許多醫療自媒體創作者認為,隻需對患者麵部進行打碼處理即盡到隱私保護義務。但對於部分患者而言,這一做法存在明顯局限:

一方麵,隻對麵部進行處理,無法有效隱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著、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麵,診療過程中,透露出工作類別、生活習慣、居住區域等信息,或均成為識別患者身份的關鍵線索。

且一旦此類看診視頻發布,其傳播範圍難以控製,可能被下載、轉發,甚至被二次剪輯傳播,進一步擴大隱私泄露風險。而現有下架機製通常滯後於傳播速度,如若發生隱私泄露,損害難以挽回。

自發現視頻的次日,李女士便開啟維權之路。經多次溝通,目前相關視頻已被刪除,但李女士堅持要求醫生道歉的訴求,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應。

其間,李女士曾谘詢專業律師。律師明確表示,醫生未經明確同意拍攝並發布就診過程,確實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從法律層麵構成侵權。同時,律師也提醒李女士,這一類侵權案件維權麵臨現實困境。患者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收集證據、進行公證、提起訴訟,且即便勝訴,賠償金額一般都彌補不了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損害。

尋求醫學科普與平衡隱私保護,醫學科普有重要社會價值,可提升公眾健康素養,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緩解醫患信息不對稱。如今,醫療自媒體快速發展,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與患者隱私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市民普遍呼籲,醫療機構應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確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視頻用途、傳播範圍和潛在風險的基礎上,通過書麵同意形式做出真實意願表達;同時,明確患者可以隨時撤回意見並且不影響後續就醫。與此同時,技術創新為隱私保護提供更多可能性,除基本麵部打碼,還可采用變聲、背景替換、體型模糊等處理技術,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

此外,醫療自媒體監管需建立多方共治機製:

平台方應完善審核機製,重點審核醫療科普內容;

行業協會製定更細致行業準則;

監管部門加強執法力度;

在隱私保護判斷標準上,充分尊重患者主觀感受,建立便捷反映渠道,及時回應患者關切。

“希望我的經曆能推動醫療自媒體行業規範發展。”李女士表示,“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犧牲普通人隱私為代價。”

你在就診時遇到過類似情況嗎?你怎麽看?歡迎來評論區討論。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馬斯克憔悴現身 醫憂“急速衰老”恐增心髒病風險
逼俯臥撐500下才能領薪水 矽穀CEO被槍殺棄屍始末
越來越多的人搬回低層,高樓越來越難賣了
川習見麵氣氛佳 為何股市沒給正麵訊號?問題出在哪?
“劉強東從此在老婆麵前沒有了自信”衝上熱搜




24小時討論排行

ICE機場內抓人!女子哭喊 專家心碎 網友卻叫好
特朗普:習近平知道中國若侵台會有什麽“後果”
三億遊客湧入中國壯麗的新疆,那裏還有他們未曾看到的一麵
美國財長怒嗆"中國難以被信賴":必須擺脫稀土依賴風險
留學生自曝:在中國留學不花一分錢 月領5500
父母雇傭非法移民裝修房子 導致11歲女兒被強奸
美國警告若中國阻止稀土出口,將提高對華關稅
中國籍兒童性侵犯 ICE羈押期間死亡!
聯邦政府關門停擺之際,特朗普舉辦奢華萬聖節派對
中共如何用“B型台獨”來打擊“A型台獨”?
川普宣布停產1美分硬幣 交易時須“四舍五入” 業者困擾
全世界靜待美國最高法怎麽判,特朗普又改口說"不去了"
出戰打耳光大賽 中國功夫大師慘遭KO倒地昏迷
美國有望迎首位穆斯林紐約市長 奧巴馬願當他智囊
《富爸爸》再示警!將迎大崩盤 點名4資產可避險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呼籲川普進攻委國:這是唯一方法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事發上海知名三甲醫院,女子崩潰:就診過程被偷拍放網上

新民晚報 2025-09-19 20:35:19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醫院就診後,發現其看診視頻,未經同意就被發布在,該醫生的社交平台賬號上,雖然麵部有被打碼,但身形、聲音和病史等細節,讓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認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拍攝就診過程,網上公開發布後朋友來問,回想自己的就診經曆。李女士表示,當天就已經感覺到不適。

6月13日,李女士按照預約時間,前往上海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就診,進入診室後,就看到除醫生之外,還有四五個身著醫護裝的年輕人在診室裏。

隻見上述幾名年輕人時而交頭接耳,時而低頭記錄,但始終無人告知李女士他們的身份以及在場的原因。“坐在診椅上,感覺像是被圍觀。”整個問診過程,這些人一直沒有離開過診室。

因急於問診,李女士隻得按捺住不適,全神貫注於與醫生交流。她表示,在就診過程中並未察覺有拍攝設備正記錄其看診情況,也無人告知會被用作“診療素材”,更沒有意識到一次普通就診會在一個月後給自己帶來巨大困擾。

7月中旬,李女士收到朋友轉來的一條視頻,“問視頻裏的人是不是我”,點開視頻的瞬間,她就一陣頭皮發麻,視頻內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診的經曆。盡管在公開發布的視頻中,對自己麵部做過小範圍馬賽克處理,但衣著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話語聲,以及醫生分析病情過程中提及的關鍵病史信息,都讓朋友“一眼認出”,也讓其陷入尷尬與不安。

醫生賬號公開發布的視頻(受訪者供圖)

該醫生視頻賬號的“門診實錄”合集,發布了78個患者看診案例

“太生氣了,我感覺自己的隱私被徹底侵犯了。”說起看見視頻的瞬間,李女士語氣還是很激動。“當時整個人都懵了。從進入診室到離開,沒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攝,更不用說征求我的明確同意了。”李女士強調,“看病是極其私密的事,誰願意未經同意就把它公之於眾?”

李女士的經曆被報道後,不少網友感同身受:真的很過分。

患者隱私保護應該如何認定?僅麵部打碼是否算盡到隱私保護義務?事實上,李女士的經曆並非個案。在自媒體日益普遍的時代,這一幕已在眾多患者身上上演。

記者調查發現,全國不少三甲醫院的醫生均在各大平台開設“科普賬號”,且普遍采用“專業解讀+病例分享”的模式,通過真實診療場景增強科普內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賬號通常擁有可觀的粉絲數,所發布的案例視頻常獲得數千點讚和評論,但在患者隱私保護方麵卻存在明顯漏洞和隱患。

許多有此經曆的患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達不滿

社交平台上,為數不少的網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為公開發布視頻裏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權沒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間被拍攝,醫生告知會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診期間看到相機,可拍攝人員未明確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攝,視頻就直接被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發現或投訴後才下架

為規範醫療科普內容創作,保護患者的權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麵行為清單”,其中明確指出“禁止發布違背倫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究竟要怎樣界定“侵犯他人隱私”的標準,各方的意見不一。

許多醫療自媒體創作者認為,隻需對患者麵部進行打碼處理即盡到隱私保護義務。但對於部分患者而言,這一做法存在明顯局限:

一方麵,隻對麵部進行處理,無法有效隱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著、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麵,診療過程中,透露出工作類別、生活習慣、居住區域等信息,或均成為識別患者身份的關鍵線索。

且一旦此類看診視頻發布,其傳播範圍難以控製,可能被下載、轉發,甚至被二次剪輯傳播,進一步擴大隱私泄露風險。而現有下架機製通常滯後於傳播速度,如若發生隱私泄露,損害難以挽回。

自發現視頻的次日,李女士便開啟維權之路。經多次溝通,目前相關視頻已被刪除,但李女士堅持要求醫生道歉的訴求,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應。

其間,李女士曾谘詢專業律師。律師明確表示,醫生未經明確同意拍攝並發布就診過程,確實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從法律層麵構成侵權。同時,律師也提醒李女士,這一類侵權案件維權麵臨現實困境。患者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收集證據、進行公證、提起訴訟,且即便勝訴,賠償金額一般都彌補不了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損害。

尋求醫學科普與平衡隱私保護,醫學科普有重要社會價值,可提升公眾健康素養,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緩解醫患信息不對稱。如今,醫療自媒體快速發展,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與患者隱私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市民普遍呼籲,醫療機構應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確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視頻用途、傳播範圍和潛在風險的基礎上,通過書麵同意形式做出真實意願表達;同時,明確患者可以隨時撤回意見並且不影響後續就醫。與此同時,技術創新為隱私保護提供更多可能性,除基本麵部打碼,還可采用變聲、背景替換、體型模糊等處理技術,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

此外,醫療自媒體監管需建立多方共治機製:

平台方應完善審核機製,重點審核醫療科普內容;

行業協會製定更細致行業準則;

監管部門加強執法力度;

在隱私保護判斷標準上,充分尊重患者主觀感受,建立便捷反映渠道,及時回應患者關切。

“希望我的經曆能推動醫療自媒體行業規範發展。”李女士表示,“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犧牲普通人隱私為代價。”

你在就診時遇到過類似情況嗎?你怎麽看?歡迎來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