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羅永浩手撕西貝的同時,熱搜上靜悄悄地出現了一個詞條,沒多久這個詞條又消失了,沒人知道原因,也沒人關注到這個詞條背後的無奈。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中學的AB餐,大概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看起來沒有任何食欲,更別提營養了。當然,也有看起來稍微好一點的,但依然好不到哪裏去,比如下麵這個,學生說蝦發黑,很臭很臭:
還有小學也差不多,家長在網上吐槽,說老師和學生的夥食不一樣,老師吃食堂阿姨燒的,學生吃外麵的預製菜:
更多家長則是質疑,18塊錢的AB餐簡直就是拿健康開玩笑:
還有不少家長將矛頭直指供餐公司,因為這些餐食大部分都是這家公司供應的:
同一時間,“蝦仁炒蛋”這個詞上了熱搜,沒一會同樣消失了。
有家長在網上提問,說全上海中小學生午餐蝦仁炒蛋都撤掉了是怎麽回事?
徐匯區的家長也有同樣的疑問:
長寧區的家長也發表了類似的質疑,時間是9月15日:
而這些蝦仁炒蛋,無一例外,全部來自AB餐中的A套餐:
順著這個熱搜,扒了一下,發現了一家上海本地媒體的報道,媒體采訪的是供應商。
供應商回應說,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問題,不存在別的食品安全問題,因為他們自己也留樣了。還說公司將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深刻反思。
而當地市監局也表態了,說關注到了這件事,最後幾個字是重點“積極開展調查”。
到這裏,說下我的幾個看法。
其一,很多人說18塊錢這個餐食看著也不錯,畢竟那是上海,一個講“滬幣”的地方。但我想說的是,這種算法是有誤的,因為承包學校食堂和自己在外麵開門做生意不一樣,不僅省去了房租和物業等成本,而且在各個流程和環節都比開店成本要低很多。
18塊錢,就給學生吃這些東西,不是說不過去的問題,而是完全沒有摸著良心。
其二,拋開營養和口味等問題,畢竟說營養和口味,有的人也許會說這些孩子矯情,有些地方的孩子吃得更差。
不說營養和口味,最起碼的是要保證吃飽吧,但從目前的爆料和報道來看,幾乎很難保證。因為每個人孩子的飯量是不同的,以前大部分學校都是按需自己打菜,學生吃多少打多少,現在搞這種套餐,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考慮到那些飯量大、正在長身體的學生。
其三,這件事雖然被撤下了熱搜,但在網上還是沸沸揚揚的,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在吐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是什麽光彩的事。
但在上麵那家當地媒體的報道中,似乎沒有看到什麽愧疚和歉意,反而看出了一絲“正能量的”感覺。
比如供餐公司回應的“不是所有批次”“不存在別的食品安全問題”“將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深刻反思”等等。
每個字都充滿了官腔,一種沒把這事太放在心上的官腔。
還有市監局的那句“積極開展調查”,事發前沒有任何察覺,事發後全是“積極”,讓人很難評價。
其四,說到正能量,這似乎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尤其是在“喪事喜辦”這一塊。在搜索相關資料時,查到了某家喜歡“正能量”的媒體在2022年6月27日的報道:
同樣是說上海學生午餐的,不過那一次是拿美國學生餐作比較:
而在評論區,清一色“贏”的聲音:
再到今天這個新聞,不知道當年的那些網友是何感想。同樣的,這次的“上海中學午餐”事件,這家媒體出奇的沉默。
其五,有網友扒出了那家供餐公司,這家公司牆上寫的標語十分刺眼:
口號寫得十分高大上,“追求純鮮美味”,但實際卻是很多家長吐槽吃不好也吃不飽。所以,我很好奇,為什麽哪怕是這樣,還能中標。
而在這家公司的介紹中,發現了更厲害的東西,他們說公司業務已經覆蓋全市16個區縣的500餘所中小學、幼兒園,日供餐達到50萬分,年營業額更是超過11億。
所以,一個讓人好奇的問題產生了,
為什麽這麽多學校都選擇它,是因為好吃還是因為有性價比又或者是因為有營養?
最後,科普科普兩個基本常識。
一個,是這些學生和家長的選擇必然是“自願”的,也隻能是自願的。
他們的選擇,和學校以及供餐公司沒有任何關係,這種自願是一種不能有意見的自願,一種啞巴吃黃連的自願。
二是,西遊記中,唐僧肉十分搶手,各路妖魔鬼怪都想法設法要吃上一口唐僧肉。
回到現實,有很多東西其實要比唐僧肉更加搶手。當然,就算吃了你還不能有意見。
-END-
大家好,我是末名先生,一個默默無名送外賣的普通人,因為苦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文章全部由送外賣間隙所寫,點擊下方的名片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