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一門心思考研的黎葉為什麽會突然選擇去當老師?用她的話說,先開始“是買一送一的贈品”,後來發現“是命運的指引”。作為一名剛入職一年的縣中班主任,她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三觀要正”,她說,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學習,哪怕成績不好,也能靠自己的雙手獲得想要的生活。
以下是黎葉的講述。
本來在家脫產考研,結果誤打誤撞去了縣中當班主任
我是一枚雙非英專生,算是小鎮做題家吧。像大多數大學生一樣,我在大學期間比較迷茫,對未來沒有任何規劃。畢業後麵對複雜的社會,我選擇了暫時逃避,像身邊的其他很多同學一樣加入了考研大軍,奈何自控力不夠,以及目標院校定得過高,我一戰未成,再戰再敗。當時在脫產備考的我每天除了機械地複習,沒有其他任何目標與衝動,與社會切斷了聯係,隻想在家裏快樂地當一隻米蟲。
走上教師這條路是因為一個契機:我媽媽朋友的女兒準備考教師編,聽說我還在家裏待業,推薦我也去報班考,於是我像是“買一送一的贈品”,踏上了這條“不歸路”。而當我學習考教資的資料時,我發現這種依賴記憶的模式完全在我的舒適區,不論是教育理論還是英語專業知識都手到擒來。記得那天報完班後,我坐在回家的車上,突然有種被命運指引的感覺,我覺得這就是我要走的路。
選擇去縣中教書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在教師編日漸縮減的大環境下,我第一次以最後一年應屆生的身份衝刺了市中心的一人崗,可惜麵試時以0.3分之差沒能成功,於是在第二年我已經失去應屆生身份,且招聘崗位再腰斬的情況下,我不顧家裏人的反對,選擇了離家較遠的縣中,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最後一次機會了。最後事實證明果然如此,下一年的學曆要求已經提到了研究生。
我是剛入職一年的新老師,入職後還被指定擔任了班主任一職。剛開始是很崩潰的,尤其加上換新教材,當班主任,教新初一,在自己都沒有脫去學生氣,也沒有熟悉學校製度的時候,這些任務簡直是地獄難度,現在想來也還會有些後怕。還好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老師這項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過來人常說“不要跟學生打成一片”,說得很對,但我沒能做到
作為新人教師的我剛從學生時代過來,比較能理解學生的種種心理,就是因為太理解了,導致最開始很難嚴格管理學生——遲到、不寫作業、看小說、玩手機遊戲等等,這都是我學生時代做過的事情,我心底裏認為這很正常,於是會給學生一次又一次改正的機會,但結果卻是他們的變本加厲。
有兩個點是我當老師以來總結的經驗,也可以說是教訓吧:
1. 不要和學生打成一片
這是我聽到過很多次的教學建議,網絡上也會有很多老師發帖提到這句話,但是我沒能做到。一是因為我本身性子比較軟,從小不會罵人或者嚴厲批評人,沒什麽威嚴;二是我不喜歡強硬地要求他人,想盡量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和觀點;三是教師生涯理論中說的,在關注生存階段,偏向於和學生打好交道以獲得心理支持;四是角色還沒有換過來,以上種種原因讓我第一年沒有樹立起威嚴,雖然某些乖巧學生會很喜歡我,但是這對於班級管理來說挺災難的。
2. 尊重他人命運
這也是我與其他教師打交道時經常能聽到的:讓花成花,讓樹成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我們作為老師很難憑借在學校的有限時間去徹底地改變一個人,有時候需要放下執念,有的孩子他沒能按照你想培養的方向去發展,但沒準最後他也可以過得不錯呢。
網上有很多家長和老師對立的帖子,我覺得跟大多數家長相處起來還是比較融洽的,當然也會遇到一些沒有邊界的要求、攻擊性的言語,但大多數家長還是配合老師的工作的。每個群體中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我認為這不是家長好壞與否,而是社會上每個人都不同,好人不會因為做了家長就變壞,壞的人他也不會因為冠上家長的頭銜就變得善良了。
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學習,評價人也不能隻看學習一個方麵
我所在的這個縣裏大部分家長都外出做生意,有不少留守兒童,他們由爺爺奶奶帶大,缺乏父母陪伴,父母離異的也不在少數。
雖然來縣裏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有些問題是很顯而易見的。縣裏不管是師資還是硬件都亟待改善,就英語這門學科來說,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是無法開口,發音困難的,從小學就基礎很差,聽課又很吃力,慢慢地這些學生偏科很嚴重,英語成績最差,學著學著就直接放棄英語了。英語在我看來是縣鄉地區最難提升的一門學科。
成績之外,有的學生有心理問題,我見過的有自殘的、抑鬱的,還有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他們在初中這個年齡段得不到心理支持,轉向找尋跟他處於同一境遇的同伴的認同,很容易加入一些不良的小團隊;另外還有厭學,厭學的情況應該不分年齡縣區,是普遍存在的。現在電子產品普及,學生受網絡影響巨大,在不能自控的年齡段,麵對連成年人都難以抵禦的誘惑,真的很容易沉迷,網上一些言論煽動學生和家長對立、和教師對立,讓孩子們覺得自己人生灰暗,怨天尤人,怪罪原生家庭,陷入負麵情緒出不來,這個時候身邊人的陪伴和指引尤其是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而這卻是很多縣鄉孩子缺失的。
作為新任班主任,我不要求學生的成績一定要達到什麽目標,隻要學習態度好,尊師重道,我覺得都是可造之材,我更看重的是這些孩子的三觀塑造,不想看著他們走歪路。當然每次成績一出來,我也會小發雷霆一下。活潑課堂、激發興趣、留堂罰抄,這些辦法我都試過,遇到真的完全學不進去的學生,我也會看開一些,學習能改變命運,靠勤勞的雙手也能改變命運。
我帶過的一名學生叫小周,他是我們學校前五名,他真的是單純熱愛學習,這種內源性的學習動力能夠支持他走得很遠,他的性格善良,比較內向,尊師重道,待人溫和有禮,做事負責認真,我相信他未來一定會發展得很好。學習之外,第二條路是靠自己打拚的,這種人不是學霸,但一定三觀正,有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不管是對陌生人還是對身邊的家人朋友),最重要的是有堅定的目標和為目標付出努力的決心,這樣的人哪怕學習成績不好,在進入社會中也能靠自己的雙手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學習,評價人也不能隻看學習一個方麵。這份平凡的工作裏,我不是要培養多少學霸,而是想讓這些孩子知道,不管成績好壞,他們的三觀、態度、對生活的勇氣,才是能陪他們走得更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