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家族中的第一個名校生,正在和親人“斷聯”

家族中的第一個名校生,正在和親人“斷聯”

文章來源: 返樸 於 2025-09-04 20:48: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家族中的第一個名校生,正在和親人“斷聯”

“小鎮做題家”會在人生不同階段,或多或少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向下拖拽力”。作為家族中第一個獲得名校學曆、打破區域限製的年輕人,他們是一輩子生活在小地方的父母眼中最耀眼的“社交資本”。但在走向更大世界的過程中,這些年輕人逐漸意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認知局限,在與父輩傳統觀念的反複拉扯中,迎來親子關係的“冰封期”。

父母的強勢、不理解,甚至攻擊、貶低,成了這些孩子精神內耗的源頭。向前是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往的人生戰場,身後是和家人之間無法填平的觀念鴻溝,他們被迫踏上一條自給自足的孤獨之路。

他們在往上走的同時,卻成了家庭的陌生人。

撰文 | 徐可瑩(《中國科學報》記者)

01

“不努力,所以失敗”

論文再次被拒的那個傍晚,李優失魂落魄地遊蕩在校園中。望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他“鬼使神差般”撥通了母親的電話。沒響幾聲,那頭便出現了親切的西北方言。

母親正在擀麵,開著免提。聽見兒子論文又沒發出去,她突然撂下手中的擀麵杖,聲音不受控製地高了八度:“是不是你沒認真寫?早讓你聽導師的話,多改改,你就是不聽!”一股無名火瞬間躥上嗓子眼,李優掛掉電話,衝路邊的石墩狠狠踢了一腳。

他30歲了,在江蘇一所“985”高校讀博,今年博四。科研進度比李優預想中慢了許多。如果這篇論文再投不出去,他連畢業都成問題。

盛夏的校園透著一股黏膩,李優隱約聞到自己身上的T恤都有點發臭了。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焦慮過。一個月前同門為他慶生,望著蛋糕上的數字“30”,他甚至感到恐懼。“許願的時候有一個詞就出現在我腦海,叫‘一事無成’。”

回想過去的12年,李優覺得自己走了很多彎路。他出生在甘肅省的一座小縣城,父母都是當地拿死工資的“體麵人”。父親在一所初中教數學;母親本來在一家基層醫院做會計,為照顧上高三的李優,她提前申請了退休。

上大學之前,李優沒坐過飛機。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李優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一家三口報了一個去南京和杭州的旅行團,那是李優去過最遠的地方。於是,高考填報誌願時,他隻填了江浙地區的學校。

李優記得很清楚,開學後的第一個周末,室友約他去市中心逛街。進地鐵站刷票時,他刷了好幾次,閘機都沒有反應,臉蛋瞬間漲得通紅。已經進站的室友見狀折返回來,告訴他要刷在感應區。室友不知道,這是李優從小到大第一次乘坐地鐵。

高中時,李優在縣中“火箭班”名列前茅,高考後順利被江蘇一所“985”高校錄取。原以為自己能再續中學時的傳奇,現實卻將李優打擊得“懷疑人生”。在大一的期中考試中,他的總成績竟排在了全班倒數,連平時總抄他筆記的室友都遠高於他。

自信心一落千丈。李優開始頻繁逃課、熬夜打遊戲,臨近考試再集中抱佛腳。大三時,保研名單公布,李優不出意外掛在全係最下遊。看到同學們各有各的出路,他才開始著急,準備考研。

第一年,李優落榜了。畢業後無處可去,李優回到了老家縣城,準備再考一年。居家那段時間,李優和父母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

“隻要我早晨晚起一會兒,我媽就忍不住罵我。”李優的母親性格強勢,對兒子要求嚴苛。李優本科畢業後的“失學”令她既憤怒,又失落。“本科四年我不怎麽和他們聊成績的事。每次她說好好學,我就應和著,所以她不知道我成績很差。”

起初,李優還忍著。後來他發現,母親在旁人問起自己畢業去向時,總有意回避,有幾次還謊稱自己是在家等待入職。自尊心受挫的他和父母大吵了一架,隨即向父母借了一筆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單間,獨自備考。

好在第二年,李優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研二時,他在導師的建議下轉了博。在他印象中,聽說自己轉博後,母親眉開眼笑了好久,在親戚朋友麵前也總提起他讀博的事,還為此特意發了一條炫耀的朋友圈。

但讀博並沒有李優想象中那麽順利。他越發覺得,自己不是做學術的料。導師的問詢、同門的進展都令他精神緊張。他開始頻繁失眠,身體也出現了狀況。

他性格內向,朋友不多,更沒有女朋友。有時實在鬱悶,隻能打電話和父母傾訴。但每一次,最後都鬧得不歡而散。在父母看來,李優的現狀都是“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初李優還嚐試反駁過,解釋並非所有事情都是隻要努力就一定能做成的,但父母根本聽不進去。

到後來,李優也疲了。“我約了心理醫生,想去看看自己是不是抑鬱了。”

02

不再“體麵”的女兒

韓瀟幾乎每三天就要發一條朋友圈,內容多與父母有關。在她的敘述中,自己和父母之間已經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地步。

“在爸媽50多年的小縣城價值觀中,隻要你不在體製內,就約等於沒工作。”最新的動態中,韓瀟洋洋灑灑寫下一大段文字,控訴父母對她職業選擇的不理解。

今年33歲的程瀟,曾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孩子”。高考時,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山東省膠東地區一座人口100多萬的小城市,考入了南開大學文學院。當年,全係排名最靠前的學生有條件都會選擇留學深造。韓瀟和父母商量過後,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香港地區,並拿到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去香港讀書前,韓瀟從未出過境。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個時候“土土的,沒見過什麽世麵”。在香港的第一個月,她對一切都感到新奇。乘坐扶梯時,後麵的人會禮貌又不耐煩地說一句“excuse me”,她第一次知道,乘坐扶梯時要讓出左側通道。

雅思7分的標準分在課堂上根本不夠用。入學3個多月後,韓瀟才勉強跟得上老師的授課節奏。周末,幾個要好的內地留學生會約著去尖沙咀購物,韓瀟一般什麽也不買。時間久了,朋友出去購物就不叫她了,似乎是看穿了她口袋裏的窘迫。

韓瀟的父母都是老家小城市的基層公務員,工資隻有三千多塊。父母都是農村考出來的,平時生活格外節省。來香港讀碩士,差不多花光了韓瀟家中的多半積蓄。

好在韓瀟足夠爭氣。從港中文畢業後,她入職了當地一家傳媒公司。“當時內地留學生都想留在香港,覺得在香港賺錢多一些,而且有更多國際化經驗。”韓瀟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隻有一萬五左右,還要拿出一多半來付房租。

韓瀟沒有選擇狹小但更實惠的劏房,而是在旺角租下了一間十平米左右的小屋子,每月租金要九千多塊。“不管怎麽樣,還是想住得舒服一些。”剛開始工作那兩年,韓瀟基本“月光”,甚至需要父母偶爾補貼生活費。

和父母關係惡化發生在3年前。韓瀟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辭去原來的編輯工作,進入某地產公司做銷售。工作前期,她需要戴著安全帽下工地,穿梭在做活的師傅間做調研。

從那時起,父母開始頻繁催促韓瀟離開香港,回到北京、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城市備考公務員。但韓瀟想留在香港。為此,雙方爆發了很多次激烈的爭吵。

有次吵架,母親脫口而出:“你做的什麽工作?年齡又大了,沒有對象,跟別人說起來我們都嫌丟人!”韓瀟聽見後愣了許久,淚水奪眶而出。當晚,她發了一條對父母不可見的朋友圈動態:“我不再是那個令他們榮耀、有麵子的孩子了,也許這才是他們生氣的真正原因。”

從那以後,韓瀟不再頻繁和父母打視頻電話,有時會裝作自己很忙快速掛斷電話。父母的不理解已經成為她負麵情緒的主要來源。“我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們卻一直把我往回拉,貶低我辛苦打拚來的生活。”

03

“但不影響愛”

程東是全村第一個博士生,也是第一位大學老師。他出生於湖北農村,本科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子專業,碩士保研上海交通大學,又在清華大學讀了博士。博士畢業後,程東入職中部地區一所“985”高校,現在已經是一名副教授了。

程東家中兄弟三人,父母都是農民。大概從中學起,程東就意識到,父母無法給予自己任何建議,托舉更是有限,這在無形中令他養成了超前的獨立性。

和父母之間最大的意見不合發生在讀博前。碩士畢業後,程東在武漢找到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體麵又穩定。但工作不到兩年,他就厭倦了這種能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於是,他開始申請清華大學的博士,想繼續讀書深造。

聽到這個消息後,程東的父母急了。在他們看來,能夠在省城找到一份體麵工作,生活衣食無憂,離家又近,已經非常圓滿了。如果再去北京讀博,未來的日子不一定像這樣一帆風順。但程東沒有理會父母的意見,一心撲在申博上。

錄取通知書出來後,他隻是通知了父母一聲。

從上大學起,程東便有意減少回老家的次數,“對村裏那種文化不太適應”。程東說,他們喜歡相互攀比,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浪費精力。他不喜歡這種氛圍。

程東有一輛代步車,車身舊了。每次開車回老家,父親總會提一嘴,讓程東換輛新車。村裏家家戶戶都買了嶄新的轎車,在父親看來,這象征著麵子。

程東也試過和父親說明白“不需要向外人證明自己”的道理,但總會把自己說煩。解釋一遍,父母聽不懂;再解釋第二、第三遍,程東就開始發毛。後麵再遇到類似的事情,程東寧願選擇不開口。

“他們理解不了加班這件事,還是莊稼人的那套思維:今天插不完的秧,可以明天再插。他們甚至不明白現代職場是存在很多工作時間節點的。”因此,程東基本不會和父母聊起工作上的事,因為哪怕是安慰,他們大多也安慰不到點子上。

今年高考,程東的侄子過了一本線,父母高興極了,逢人便誇小侄子厲害。程東聽見後有些恍惚,在他印象中,父母從未肯定過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就,也沒有正麵誇獎過自己,連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沒能在他們心中激起波瀾。

程東苦笑道:“一個30多歲的男人這麽想可能有些好笑,但我最近的確這麽想,我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得到過他們的認可。但後來想想,他們可能對這些真的沒有認知,不知道大學與大學之間還有差別。”

進入高校工作後,原生家庭的影響逐漸顯現。程東發現,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麵還是有所欠缺,不善於經營人際關係。之前也嚐試改進過,但意識到自己實在無法自然講出一些“場麵話”後,程東便放棄了。因此,他晉升得比同齡人慢一些。

對於那句悲觀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程東是認可的。從他的個人經曆來看,隨著學校層次的升高、學曆的進階,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會肉眼可見地減少。

原生家庭造成的“隱形天花板”,會隨著年輕人的不斷向上而變得真實可感。程東至今最後悔的事就是博士畢業後沒有繼續出國深造,做個博士後再回來。現在想來,如果他能在那個時期出國,後續職業發展也許更好。

盡管讀博時的導師也勸過程東,但他顧慮太多。不僅是經濟方麵的擔憂,還有對全新文化環境的恐懼。最終,保守的他還是沒能生出勇氣,放棄了這個機會。

從小到大,程東和家人的關係一直是親密又疏離,書本成了他最重要的導師和精神寄托。好在成家後,妻子成了為程東指引方向、鼓勵打氣的那個人。他的嶽父嶽母也是大學生,程東常和他們交流工作上的事,“他們都很理解我,我覺得不孤單了”。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父母的愛。”現在,程東常常把父母從鄉下接到家中短住,也非常樂於照顧日漸年邁的父母。但父母總待不了幾天,就嚷嚷著要回去,說住在城裏不舒服、不自在。一回到農村,父母就跑到活動中心轉悠,向街坊鄰裏顯擺幾句。“感覺他們不顯擺一下就不開心。”程東笑道。

對於父母,程東已經完全做到了自洽。他沒有埋怨過父母,隻是把人生的方向盤始終握在自己手中。“要明白,我們和父母的思維層次不一樣。不能說誰更優、誰更劣,誰更高、誰更低,隻能說一個人長期以來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經曆的事,會帶給他不一樣的觀念。”

在程東看來,“成年人很難跳出自己的固有認知去看待另外一種生活,理解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父母對我們是這樣,我們對父母也是這樣。”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小留學生偷在家生娃 搜Google接生?一藏13年…
槍殺CEO槍手"出獄"當上服裝模特?新照再引爆支持者…
女孩報警稱撿到棄嬰 臉蒼白支支吾吾:不是我生的…
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州內學費優惠 影響數萬名夢想生
美移民局人員配槍:簽證與入境全麵進入高壓時代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的“九三”閱兵展示了哪些新式武器?
盧比奧:中美洲國民若“替中共行事”將無法入境美國
墨西哥總統:擬向中國等無貿易協定國家征新關稅
普京:澤連斯基應來莫斯科 要我去別的地方就過分了
上合峰會安華夫人拒握手 習近平尷尬點頭...
女子500萬存款不翼而飛,公安“審訊”逼其放棄追索
白宮投資學:川普生財術與新型態美式腐敗…
習普聊“活到150歲”引國際熱議 美醫療界直呼“毫無根據”
金正恩女兒“女大18變” 網驚:顏值不輸韓國女團
“跑得最快的女護士”被罵過頭了 犯了什麽大忌?
泰國新總理阿努廷:我是100%的中國人後代
美防長談九三閱兵:美國不尋求和中國發生衝突
王滬寧會見洪秀柱 稱抗戰紀念活動彰顯中華兒女團結
特朗普政府被曝將終止對歐洲長期安全資助
82歲拜登顫巍巍露麵 頭頂疤痕醒目 做了皮膚癌手術
威尼斯扒手橫行 市民自發組成巡邏隊竟遭扒手起訴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家族中的第一個名校生,正在和親人“斷聯”

返樸 2025-09-04 20:48:27



家族中的第一個名校生,正在和親人“斷聯”

“小鎮做題家”會在人生不同階段,或多或少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向下拖拽力”。作為家族中第一個獲得名校學曆、打破區域限製的年輕人,他們是一輩子生活在小地方的父母眼中最耀眼的“社交資本”。但在走向更大世界的過程中,這些年輕人逐漸意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認知局限,在與父輩傳統觀念的反複拉扯中,迎來親子關係的“冰封期”。

父母的強勢、不理解,甚至攻擊、貶低,成了這些孩子精神內耗的源頭。向前是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往的人生戰場,身後是和家人之間無法填平的觀念鴻溝,他們被迫踏上一條自給自足的孤獨之路。

他們在往上走的同時,卻成了家庭的陌生人。

撰文 | 徐可瑩(《中國科學報》記者)

01

“不努力,所以失敗”

論文再次被拒的那個傍晚,李優失魂落魄地遊蕩在校園中。望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他“鬼使神差般”撥通了母親的電話。沒響幾聲,那頭便出現了親切的西北方言。

母親正在擀麵,開著免提。聽見兒子論文又沒發出去,她突然撂下手中的擀麵杖,聲音不受控製地高了八度:“是不是你沒認真寫?早讓你聽導師的話,多改改,你就是不聽!”一股無名火瞬間躥上嗓子眼,李優掛掉電話,衝路邊的石墩狠狠踢了一腳。

他30歲了,在江蘇一所“985”高校讀博,今年博四。科研進度比李優預想中慢了許多。如果這篇論文再投不出去,他連畢業都成問題。

盛夏的校園透著一股黏膩,李優隱約聞到自己身上的T恤都有點發臭了。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焦慮過。一個月前同門為他慶生,望著蛋糕上的數字“30”,他甚至感到恐懼。“許願的時候有一個詞就出現在我腦海,叫‘一事無成’。”

回想過去的12年,李優覺得自己走了很多彎路。他出生在甘肅省的一座小縣城,父母都是當地拿死工資的“體麵人”。父親在一所初中教數學;母親本來在一家基層醫院做會計,為照顧上高三的李優,她提前申請了退休。

上大學之前,李優沒坐過飛機。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李優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一家三口報了一個去南京和杭州的旅行團,那是李優去過最遠的地方。於是,高考填報誌願時,他隻填了江浙地區的學校。

李優記得很清楚,開學後的第一個周末,室友約他去市中心逛街。進地鐵站刷票時,他刷了好幾次,閘機都沒有反應,臉蛋瞬間漲得通紅。已經進站的室友見狀折返回來,告訴他要刷在感應區。室友不知道,這是李優從小到大第一次乘坐地鐵。

高中時,李優在縣中“火箭班”名列前茅,高考後順利被江蘇一所“985”高校錄取。原以為自己能再續中學時的傳奇,現實卻將李優打擊得“懷疑人生”。在大一的期中考試中,他的總成績竟排在了全班倒數,連平時總抄他筆記的室友都遠高於他。

自信心一落千丈。李優開始頻繁逃課、熬夜打遊戲,臨近考試再集中抱佛腳。大三時,保研名單公布,李優不出意外掛在全係最下遊。看到同學們各有各的出路,他才開始著急,準備考研。

第一年,李優落榜了。畢業後無處可去,李優回到了老家縣城,準備再考一年。居家那段時間,李優和父母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

“隻要我早晨晚起一會兒,我媽就忍不住罵我。”李優的母親性格強勢,對兒子要求嚴苛。李優本科畢業後的“失學”令她既憤怒,又失落。“本科四年我不怎麽和他們聊成績的事。每次她說好好學,我就應和著,所以她不知道我成績很差。”

起初,李優還忍著。後來他發現,母親在旁人問起自己畢業去向時,總有意回避,有幾次還謊稱自己是在家等待入職。自尊心受挫的他和父母大吵了一架,隨即向父母借了一筆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單間,獨自備考。

好在第二年,李優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研二時,他在導師的建議下轉了博。在他印象中,聽說自己轉博後,母親眉開眼笑了好久,在親戚朋友麵前也總提起他讀博的事,還為此特意發了一條炫耀的朋友圈。

但讀博並沒有李優想象中那麽順利。他越發覺得,自己不是做學術的料。導師的問詢、同門的進展都令他精神緊張。他開始頻繁失眠,身體也出現了狀況。

他性格內向,朋友不多,更沒有女朋友。有時實在鬱悶,隻能打電話和父母傾訴。但每一次,最後都鬧得不歡而散。在父母看來,李優的現狀都是“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初李優還嚐試反駁過,解釋並非所有事情都是隻要努力就一定能做成的,但父母根本聽不進去。

到後來,李優也疲了。“我約了心理醫生,想去看看自己是不是抑鬱了。”

02

不再“體麵”的女兒

韓瀟幾乎每三天就要發一條朋友圈,內容多與父母有關。在她的敘述中,自己和父母之間已經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地步。

“在爸媽50多年的小縣城價值觀中,隻要你不在體製內,就約等於沒工作。”最新的動態中,韓瀟洋洋灑灑寫下一大段文字,控訴父母對她職業選擇的不理解。

今年33歲的程瀟,曾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孩子”。高考時,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山東省膠東地區一座人口100多萬的小城市,考入了南開大學文學院。當年,全係排名最靠前的學生有條件都會選擇留學深造。韓瀟和父母商量過後,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香港地區,並拿到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去香港讀書前,韓瀟從未出過境。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個時候“土土的,沒見過什麽世麵”。在香港的第一個月,她對一切都感到新奇。乘坐扶梯時,後麵的人會禮貌又不耐煩地說一句“excuse me”,她第一次知道,乘坐扶梯時要讓出左側通道。

雅思7分的標準分在課堂上根本不夠用。入學3個多月後,韓瀟才勉強跟得上老師的授課節奏。周末,幾個要好的內地留學生會約著去尖沙咀購物,韓瀟一般什麽也不買。時間久了,朋友出去購物就不叫她了,似乎是看穿了她口袋裏的窘迫。

韓瀟的父母都是老家小城市的基層公務員,工資隻有三千多塊。父母都是農村考出來的,平時生活格外節省。來香港讀碩士,差不多花光了韓瀟家中的多半積蓄。

好在韓瀟足夠爭氣。從港中文畢業後,她入職了當地一家傳媒公司。“當時內地留學生都想留在香港,覺得在香港賺錢多一些,而且有更多國際化經驗。”韓瀟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隻有一萬五左右,還要拿出一多半來付房租。

韓瀟沒有選擇狹小但更實惠的劏房,而是在旺角租下了一間十平米左右的小屋子,每月租金要九千多塊。“不管怎麽樣,還是想住得舒服一些。”剛開始工作那兩年,韓瀟基本“月光”,甚至需要父母偶爾補貼生活費。

和父母關係惡化發生在3年前。韓瀟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辭去原來的編輯工作,進入某地產公司做銷售。工作前期,她需要戴著安全帽下工地,穿梭在做活的師傅間做調研。

從那時起,父母開始頻繁催促韓瀟離開香港,回到北京、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城市備考公務員。但韓瀟想留在香港。為此,雙方爆發了很多次激烈的爭吵。

有次吵架,母親脫口而出:“你做的什麽工作?年齡又大了,沒有對象,跟別人說起來我們都嫌丟人!”韓瀟聽見後愣了許久,淚水奪眶而出。當晚,她發了一條對父母不可見的朋友圈動態:“我不再是那個令他們榮耀、有麵子的孩子了,也許這才是他們生氣的真正原因。”

從那以後,韓瀟不再頻繁和父母打視頻電話,有時會裝作自己很忙快速掛斷電話。父母的不理解已經成為她負麵情緒的主要來源。“我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們卻一直把我往回拉,貶低我辛苦打拚來的生活。”

03

“但不影響愛”

程東是全村第一個博士生,也是第一位大學老師。他出生於湖北農村,本科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子專業,碩士保研上海交通大學,又在清華大學讀了博士。博士畢業後,程東入職中部地區一所“985”高校,現在已經是一名副教授了。

程東家中兄弟三人,父母都是農民。大概從中學起,程東就意識到,父母無法給予自己任何建議,托舉更是有限,這在無形中令他養成了超前的獨立性。

和父母之間最大的意見不合發生在讀博前。碩士畢業後,程東在武漢找到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體麵又穩定。但工作不到兩年,他就厭倦了這種能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於是,他開始申請清華大學的博士,想繼續讀書深造。

聽到這個消息後,程東的父母急了。在他們看來,能夠在省城找到一份體麵工作,生活衣食無憂,離家又近,已經非常圓滿了。如果再去北京讀博,未來的日子不一定像這樣一帆風順。但程東沒有理會父母的意見,一心撲在申博上。

錄取通知書出來後,他隻是通知了父母一聲。

從上大學起,程東便有意減少回老家的次數,“對村裏那種文化不太適應”。程東說,他們喜歡相互攀比,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浪費精力。他不喜歡這種氛圍。

程東有一輛代步車,車身舊了。每次開車回老家,父親總會提一嘴,讓程東換輛新車。村裏家家戶戶都買了嶄新的轎車,在父親看來,這象征著麵子。

程東也試過和父親說明白“不需要向外人證明自己”的道理,但總會把自己說煩。解釋一遍,父母聽不懂;再解釋第二、第三遍,程東就開始發毛。後麵再遇到類似的事情,程東寧願選擇不開口。

“他們理解不了加班這件事,還是莊稼人的那套思維:今天插不完的秧,可以明天再插。他們甚至不明白現代職場是存在很多工作時間節點的。”因此,程東基本不會和父母聊起工作上的事,因為哪怕是安慰,他們大多也安慰不到點子上。

今年高考,程東的侄子過了一本線,父母高興極了,逢人便誇小侄子厲害。程東聽見後有些恍惚,在他印象中,父母從未肯定過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就,也沒有正麵誇獎過自己,連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沒能在他們心中激起波瀾。

程東苦笑道:“一個30多歲的男人這麽想可能有些好笑,但我最近的確這麽想,我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得到過他們的認可。但後來想想,他們可能對這些真的沒有認知,不知道大學與大學之間還有差別。”

進入高校工作後,原生家庭的影響逐漸顯現。程東發現,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麵還是有所欠缺,不善於經營人際關係。之前也嚐試改進過,但意識到自己實在無法自然講出一些“場麵話”後,程東便放棄了。因此,他晉升得比同齡人慢一些。

對於那句悲觀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程東是認可的。從他的個人經曆來看,隨著學校層次的升高、學曆的進階,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會肉眼可見地減少。

原生家庭造成的“隱形天花板”,會隨著年輕人的不斷向上而變得真實可感。程東至今最後悔的事就是博士畢業後沒有繼續出國深造,做個博士後再回來。現在想來,如果他能在那個時期出國,後續職業發展也許更好。

盡管讀博時的導師也勸過程東,但他顧慮太多。不僅是經濟方麵的擔憂,還有對全新文化環境的恐懼。最終,保守的他還是沒能生出勇氣,放棄了這個機會。

從小到大,程東和家人的關係一直是親密又疏離,書本成了他最重要的導師和精神寄托。好在成家後,妻子成了為程東指引方向、鼓勵打氣的那個人。他的嶽父嶽母也是大學生,程東常和他們交流工作上的事,“他們都很理解我,我覺得不孤單了”。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父母的愛。”現在,程東常常把父母從鄉下接到家中短住,也非常樂於照顧日漸年邁的父母。但父母總待不了幾天,就嚷嚷著要回去,說住在城裏不舒服、不自在。一回到農村,父母就跑到活動中心轉悠,向街坊鄰裏顯擺幾句。“感覺他們不顯擺一下就不開心。”程東笑道。

對於父母,程東已經完全做到了自洽。他沒有埋怨過父母,隻是把人生的方向盤始終握在自己手中。“要明白,我們和父母的思維層次不一樣。不能說誰更優、誰更劣,誰更高、誰更低,隻能說一個人長期以來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經曆的事,會帶給他不一樣的觀念。”

在程東看來,“成年人很難跳出自己的固有認知去看待另外一種生活,理解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父母對我們是這樣,我們對父母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