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媽很早就說把德雲社給他,他嫌麻煩沒要。”
郭德綱本人也多次在台前念叨,“德雲社早晚是郭麒麟的”。
可 29 歲的“少班主”郭麒麟,三次婉拒接班郭德綱,劃清界限。
就在網友為郭麒麟打抱不平時,郭德綱公開回應:
“你混得狗都不如,你爸還愛你呢!”
在這風雨飄搖之際,自家人本該團結一致對外。
沒成想牆倒眾人推,德雲社又起風波,元老人物徹底撕開遮羞布......
光說不練假把式
當“少班主”寧願拍影視劇,上綜藝,也不願接手估值800億的家業。
網友們從細枝末節中嗅到了偏心的滋味。
在郭麒麟登上《喜劇之王單口季》後,不少嘉賓輪番調侃他在德雲社的“處境”。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洗脫不掉與父親郭德綱的“偏心論”和“挫折教育”。
郭麒麟在采訪中回憶,自己回家是沒有房間的。
沒有專屬的練功房,隻有蹲在樓梯口等大家吃完盒飯才敢上桌的卑微。
翻看德雲社的後台舊照片裏,總能找到郭麒麟瘦小的身影。
甚至在郭德綱的訪談中有記錄,郭麒麟是被徒弟們輪流帶大的,“連個正經牙刷都沒有”。
正所謂“有了後媽,就有後爸。”
這話一點也不假,郭德綱娶了王慧後,郭麒麟的存在感更弱了。
尤其是2015年,王慧的兒子郭汾陽出生後,郭德綱對待兒子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的反轉!
首先,從名字上來看,汾陽王的坐騎恰好就是麒麟。
這不就代表著大兒子要被二兒子騎在頭上嗎?
其次,長子郭麒麟蹲在樓梯口等待大家吃完盒飯的卑微身影,與幼子郭汾瑒被父親抱在慶典舞台上接受掌聲的鮮活畫麵,構成了郭德綱父愛世界裏的雙重鏡像。
最後,從教育方式來看,相較於郭麒麟中學輟學從藝的江湖曆練,幼子接受的是更為正統的傳統文化啟蒙。
在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讓郭麒麟比同齡人更早懂得人情世故,察言觀色。
所以,盡管父親郭德綱不斷強化“少班主”的身份符號,郭麒麟也慢慢發現,光說不練假把式。
這份“家業”不會輕易落到自己手上。
畢竟,嶽雲鵬開演唱會這麽離譜的事,郭德綱“托舉”了。
秦霄賢不務正業演話劇,郭德綱也照樣“托舉”不誤。
反而是親兒子主演的電影《脫韁者也》,需要父親的江湖地位出一把力,可是郭德綱卻久久沒有動靜。
這到底在不在乎,一目了然,真得事上見!
少班主的突圍
也許是被罵得臊紅了臉,郭德綱連夜發聲回懟網友。
他首次公開否認自己不愛郭麒麟的傳言,口不擇言道“你混得狗都不如,你爸爸不還是愛你?”
並解釋了“偏心論”並不屬實,這些言論是“有組織的抹黑”。
當年對郭麒麟的並不是“虐待”,而是“挫折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他的抗壓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這是公司刻意安排的“人設”,這麽做的目的是利益驅使,給了黑粉編故事的素材。
令人反差最大的一句是,郭德綱強調“兒子工作忙時,我們全家都會等他。”
然而他口中的“探班”,媒體從未捕捉到這樣的鏡頭。
有業內人士透露,德雲社99%的股權掌握在郭德綱第二任妻子王惠手中,這種家族化的資本布局讓“少班主”郭麒麟的接班之路充滿變數。
為了證實自己的話,郭德綱二次直播回應,“父子關係無需外人評判。”
他的解釋不痛也不癢,從未正麵回應股權分配的具體情況,這種模糊態度反而加劇了公眾對內部權力鬥爭的猜測。
不少網友吐槽,郭麒麟有成績了,父親才想起來“巴結”兒子,是不是有點太遲了。
失去了“少班主”頭銜的郭麒麟,剛踏入影視圈混得也相當吃力。
走紅毯時,被朱亞文當麵嘲諷,“說相聲的來演戲,能行嗎?”
幸好這條賽道郭麒麟走通了!
在《慶餘年》《贅婿》等影視劇中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這說明他確實有實力。
他沒有像前師兄曹雲金那樣與師門公開決裂,鬧得分崩離析,而是用“曲線救國”的方式保持獨立。
當德雲社演員還在為“飯圈應援”爭論不休時,郭麒麟已經用白玉蘭獎提名證明了自己的專業能力。
有了底氣後,他用開玩笑的口吻,三次公開婉拒接班。
在一次頒獎禮上,他明確回應,“相聲是愛好,影視是事業。”
既不否定父親的成就,也不盲從傳統的安排,這種“和而不同”的態度,或許比簡單的接班與否更具現代啟示意義。
內部矛盾升級
近日,德雲社再起風波,不是人設翻車,也不是粉絲掐架。
而是“自家人”元老級關係戶寧雲祥,他的外公張文順是提拔過郭德綱的德雲社元老,是德雲社創始人之一。
在他的幫助下,郭德綱在相聲界的地位才步步高升。
張文順去世後,郭德綱把寧雲祥收為徒弟。
這一次,寧雲祥突然告別德雲社,並配套一份“三件澄清”,直接把話挑開了。
第一,郭家菜的倒閉與父親無關。
第二,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簡而言之就是,“多幹少得”。
第三件事是重中之重,他主動取消“德雲社演員”認證,理由是多年社保自己掏。
最後兩條被網友揪出來,映照了一個團隊的老問題。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家族傳承與現代治理的脫節。
德雲社的股權結構高度集中在郭德綱家族手中,這種模式在創業初期能提高決策效率,但當企業規模擴大後就會暴露弊端。
牆倒眾人推,難怪郭麒麟三次婉拒接班郭德綱。
德雲社前弟子曾爆料,班規中,"不準欺師滅祖" 被列為重罪。
社內存在“資深演員霸占資源”的現象,新人要熬十年才能獲得重要演出機會。
這種“論資排輩”的潛規則,在追求效率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合理性,年輕演員的上升通道受限,外部資本望而卻步。
“一家獨大”既失去了良性競爭的鞭策,又承擔著行業衰退的連帶責任。
結語:
當“飯圈控評”取代了專業批評,當票房數據掩蓋了藝術缺陷,相聲就失去了味道。
德雲社的危機提醒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守舊,而是在堅守內核的同時不斷創新形式。
郭麒麟三次推開那把 "德雲班主" 折扇的背影。
與其說是叛逆,不如說是新一代對傳承命題的另類作答。